APP下载

中考命题“高观点”,解题教学宜拓展
——2015年河南卷第23题思路突破与解后反思

2015-04-06江苏省南通市易家桥中学徐向清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准线考题焦点

☉江苏省南通市易家桥中学 徐向清

中考命题“高观点”,解题教学宜拓展
——2015年河南卷第23题思路突破与解后反思

☉江苏省南通市易家桥中学 徐向清

近读期刊,有老师就2015年隐含考查所谓抛物线“准线”、“焦点”问题,笔者研习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卷时,关注到2015年河南卷最后一题,从高观点看,也是一道涉及“准线”、“焦点”问题.本文先呈现该题的思路突破,再给出问题结构的反思,与同行研讨.

一、考题及思路突破

图1

考题(2015年河南卷,第23题)如图1,边长为8的正方形OABC的两边在坐标轴上,以点C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A,点P是抛物线上点A、C间的一个动点(含端点),过点P作PF⊥BC于点F,点D、E的坐标分别为(0,6)、(-4,0),连接PD、PE、DE.

(1)请直接写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小明探究点P的位置时发现:当点P与点A或点C重合时,PD与PF的差为定值,进而猜想:对于任意一点P,PD与PF的差为定值,请你判断该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小明进一步探究得出结论:若将“使△PDE的面积为整数”的点P记作“好点”,则存在多个“好点”,且使△PDE的周长最小的点P也是一个“好点”.请直接写出所有“好点”的个数,并求出△PDE周长最小时“好点”的坐标.

(3)在点P运动时,DE大小不变,则PE与PD的和最小时,△PDE的周长最小,由第(2)问可知,PD-PF=2,有PD=PF+2,于是PE+PD=PE+PF+2,也就是当P、E、F三点共线时,PE+PF最小,此时点P,E的横坐标都为-4,将x= -4代入8,得y=6,所以(-4,6),此时△PDE的周长最小,且△PDE的面积为12,点P恰为“好点”.即△PDE的周长最小时“好点”的坐标为(-4,6).

上面其实是从特例角度通过计算验证出一个“好点”的位置,也顺便把其中一个问题解答了.然而要想探究“好点”个数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图2

图3

在图3中,△PDE的面积可以用△PDQ的面积减去△PEQ的面积求出,经过整理、化简、配方仍然有S△PDE=

这时结合a的取值范围:-8≤a≤0,根据S关于a的二次函数增减性,数形结合地分析出4≤S△PDE≤13,于是△PDE的面积可以等于4到13内所有整数有10个,容易忽略的是在面积为12时,a的值有两个,所以面积为整数时“好点”有11个,经过验证周长最小的“好点”包含这11个点之内,所以好点共11个.

二、解后反思

1.第(2)问的“深层结构”

上面在第(2)问解法突破时,用相同的参数a,构造直角三角形表示出PD、PF的长,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里的难点还在于二次根式的化简.事实上,如果熟悉高中阶段提及的“两点间距离公式”,则可绕开构造直角三角形的麻烦,直接求出PD的长;还有,如果认识深刻的话,还可发现这里隐藏着抛物线的“焦点”问题,即点D就是抛物线的焦点,而准线就是直线y=10,构造图4.

图4

根据抛物线准线、焦点的性质,很容易洞察这里的问题结构,抛物线上任意一点P到焦点D、准线y=10的距离相等,即PD=PG.而FG始终是一定值2,也就是PF+2= PD,即PD与PF的差为定值2.

图5

2.第(3)问的“直观”解法

如图5,平移直线DE,与抛物线相交于三个特殊位置(如图5中的直线l1与抛物线相切于点P,直线l2与抛物线有一个交点恰为A点,直线l3经过抛物线顶点C,此时计算出原点O到直线l1、l2、l3的距离分别足条件的点P到DE的距离(即△PDE中DE边上的高)在这时当分子在整数4~13内,△PDE的面积为整数,又高△PDE有两个点P符合,所以一共有11个“好点”.

三、命题导向与教学启示

1.立足高观点,构思“初等”问题

从上面的求解来看,河南卷这道压轴题的第(2)、(3)问都属于“高观点”下抛物线的认识,如果有高中阶段准线、焦点的知识储备,则可一眼洞穿第(2)问,获得思路的快速突破;如果有直线平移与抛物线相交、相切的认识,则可快速获得第(3)问的直观化思考.以笔者所见,这类考题在近年来的各地中考试题中还不是个例,一方面可能与中考命题题组中至少包含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有关,另一方面也传递了一种命题导向:基于高观点,构思初等问题.

2.课标是底线,解题教学宜拓展

我们知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二次根式运算化简、二次函数教学的要求并没有达到河南省考题的高度,如果以课标刚性标准来衡量,考题确实有“超标”之嫌,值得商榷.然而,作为平时解题教学,也应该获得不少启示,比如,解题教学应该倡导反思,在反思中成果扩大,变式拓展,注意对问题深层结构的揭示,促进优秀学生深刻理解.事实上,专家教师、南通市启秀中学李庾南老师就曾表达过“课标是底线要求,不是天花板”的观点.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鲍建生,顾泠沅,等.变式教学研究[J].数学教学,2003(1,2,3).

4.贺信淳.从多角度审视一道中考试题说开去——谈对初中数学教育现状之惑[J].数学通报,2013(12).

5.夏再迅.试题改编需要理解深层结构——由一道几何考题的求解说起[J].中学数学(下),2013(12)

猜你喜欢

准线考题焦点
再探圆锥曲线过准线上一点的切线性质
焦点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过圆锥曲线准线上一点的切割线性质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