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实,运用类比,立意能力
——“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思考

2015-04-06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春江分校杭秉全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对应点轴对称性质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春江分校) 杭秉全

基于现实,运用类比,立意能力
——“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思考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春江分校) 杭秉全

“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经典课例.读了本刊近期沈晔老师的《预设操作跟进追问,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解读》,很受启发.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不一样的思考与设计,现整理成文,与同仁交流.

一、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第一学段(1~3年级)结合实例,感受旋转对称现象.

第二学段(4~6年级)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旋转,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从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第三学段(7~9年级)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从课标要求看,“旋转”的学习贯穿于义务教育各学段,遵循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定性认知到定量研究,认知呈螺旋式上升.

小学阶段(即第一、二两个学段)关于“旋转”的学习,主要结合实例初步认识图形的运动,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不要求给出定义,离定性的认识、定量的研究还有一定距离.

初中阶段(即第三学段)教材的编排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将“旋转”安排在“平移”、“轴对称”之后.

因此,关于“旋转”的学习,要基于小学阶段对图形旋转的感性认知,要基于初中阶段在“平移”、“轴对称”学习中积累的经验,引领学生研究如何定义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学生对“旋转”的生活体验、感性认识,基于学生在平移、轴对称学习中积累的对“图形的变化”的研究经验,基于课程标准关于“旋转”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

(2)类比平移、轴对称,定义图形的旋转、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3)能画出简单图形关于给定旋转中心,经过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设计与意图分析

(一)课前预习准备

填写下表:

平移轴对称定义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平移”、“轴对称”定义及性质的回顾,唤醒学生在这两种图形的变化学习中积累“图形的变化”研究经验,为本节课的类比学习做好准备.

(二)课堂教学设计

环节1:从现象到定义,认识旋转

图1

(2)生活中还有与上述情景类似的现象吗?请举例.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在小学学习获得的对“旋转现象”的感性认知,为后面“数学中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的探讨做准备.

(3)课件显示运动的钟摆,再数学抽象,用“几何画板”展示钟摆旋转的过程.

(4)上述情境中的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5)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运动?你能类比它们的概念,归纳出旋转的特点,并尝试给“旋转”下个定义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运用抽象、找共同属性、类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概念本质特征的抽象过程.其中,由实物图片抽象成几何图形,是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一般方法.寻找共同特征,揭示概念本质属性,是常用的逻辑思维、认知方式.通过这样的设计,提高学生类比、概括的能力.

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会影响使用过程中的具体状况。工程质量是决定工程是否合格的关键。农田水利工程对工程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判定工程建设是否合格一般通过两个环节,即实际应用与监督管理。实际应用情况多与工程本身或自然因素有关。监督管理一般是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材料选择、工程步骤监控、质量评定等方面。

(5)如图2,正方形ABCD中,E是AD上一点,将三角板从△CDE位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到△CBF位置.

①请指出三角板旋转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图2

②三角板内框从△GHK位置变化到△PMN位置,是旋转吗?若是,请指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6)“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以图2为例,分析缺少一个“要素”,会得到什么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认识旋转的“三要素”,并体会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唯一确定一个旋转,从而加深对“平面图形旋转”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

环节2:从目标到思路,探究旋转性质

(1)我们对图形研究,通常在概念之后研究其性质,研究“旋转”的性质就是要研究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图形研究的基本套路,明确旋转性质研究的目标就是研究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

(2)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轴对称”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具体研究了什么,归纳得出它们的性质?

(3)类比“平移”、“轴对称”性质的探究思路,你认为研究“旋转”的性质具体要研究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回顾“平移”、“轴对称”的研究,明确图形变化前后两个图形关系的研究,具体就是它们对应元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4)“平移”、“轴对称”前后两个图形全等,“旋转”呢?

(5)“旋转”前后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有何关系?

(6)“旋转”前后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与“旋转角度”有何关系?

(7)请你归纳图形旋转的性质.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变化的研究顺序通常是先图形整体关系研究、再微观到对应点关系研究;对应“元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一定要与概念中的“要素”联系.使学生明确旋转性质研究的思路.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性质,并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提高归纳、类比的思维能力.

环节3:从思考到操作,运用旋转性质画图

(1)如图3,△M′N′P′是△MNP绕点D顺时针旋转120°后的图形.

图3

①图中有哪些线段相等,哪些角相等?

②旋转后的△M′N′P′是怎样画出的?请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画图是性质的运用,假设法(画出要画图形的草图,分析画图中要保证的数量与位置关系)是分析画图思路的常用方法.用“说画图想法”取代“动手操作画图”,可节省学生盲目画图的操作时间,增加学生思考、交流时间,真正让思考“走”在操作前.

(2)例题:

①如图4,已知点A和点O,画出点A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100°后的图形.

②如图5,已知线段AB和点O,画出线段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后的图形.

③如图6,已知△ABC和点O,画出△ABC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100°后对应的三角形.

图4

图5

图6

设计意图:本例设计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进一步认知旋转的性质.

环节4:从回顾到提炼,小结旋转学习

(1)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思想、活动经验)?

(2)“旋转”与“平移”、“轴对称”有何区别与联系?请完善课前预习时填写的“图形的变化”知识图表.

(3)回顾我们探索图形旋转性质的过程,你对“图形的变化”基本性质的探究目标、思路、方法有哪些认识?

设计意图:问题式小结,是为了帮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明晰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建构初中“图形的变化”知识结构,形成整体认知.

四、教学反思

1.研究关系,让探究思路更清晰、知识生成更自然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初中数学的主体内容都是在研究“关系”,例如: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运算关系,方程、不等式刻画数量之间的关系,函数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图形的性质与判定研究图形相关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等.研究“关系”是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在“关系”的研究中,生成了数学模型、图形性质等.用研究“关系”的问题引领,可以让学生的研究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让探究过程真正变成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思维过程,让知识生成的更自然.

2.运用类比,让教学更轻松、认知结构更稳定

数学知识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特别是有些并列的数学知识,它们研究的对象同类、研究的内容相近、研究的方式相同,因而它们学习的经验可相互借鉴.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运用“类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在“类比”中探究,在“探究”中建构新知识,形成稳定、清晰且整体的认知结构.

本节课环节2的第(2)个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回顾、分析得到:平移、轴对称变换前后的两个图形整体都全等;因图形是由点构成,还需研究对应点与相应图形变换要素之间的关系.平移的要素是平移的方向与距离,轴对称的要素是对称轴.平移的性质是:图形经过平移,对应点连线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与平移方向一致,并且相等,都等于平移的距离;轴对称性质是:图形经过轴对称,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类比平移、轴对称,旋转性质的研究,首先要观察旋转变换前后的两个图形整体是否全等?而后研究旋转“对应点”与旋转“要素”之间的关系.旋转的要素是旋转中心与旋转角,这样后面的问题(5)、(6)的提出就非常自然.

3.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是典型的建构学习过程.“建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参照中心的自身思维构造的过程,是主动活动的过程,是积极创建的过程,最终所建构的意义固着于亲生经历的背景,溯源于学习者熟悉的生活经验,扎根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因此,数学教学应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

本节课“旋转”概念、性质的学习建构,溯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旋转,因而创设“生活中的旋转”的情境引入;固着于亲生经历了平移、轴对称的学习研究过程,扎根于学生已有平移、轴对称的认知.

4.数学教学要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彼此联系紧密,是一个联系的整体.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教给学生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应设法帮助学生串成知识链、结成知识网.

平移、轴对称和旋转都属于全等变换,它们定义的语言表述结构、方式一致,性质的研究思路相同.所以,本节课所学习的“旋转”虽是一个“新知识”,但学生有“平移”、“轴对称”的学习经验.在探究活动中运用“类比”的策略,可以使学生认知更轻松;在“问题式小结”中关注三种图形变化的区别联系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将“旋转”的学习认识,纳入到基于“平移”、“轴对称”学习,初步建立起来的图形全等变换认知结构之中.这样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丰富并巩固了全等变换的认知策略、认知结构.

5.数学教学要立意于思想渗透、能力提升

著名的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有这样一段话:“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学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应立意于:在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之中,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类比平移、轴对称,让学生明确旋转性质研究的目标,带领学生理顺旋转的研究思路,真正让探究活动具有思维含金量.在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的同时,让他们领悟到“图形的变化”研究的一些“基本套路”,感悟“类比”的思想方法、学习策略.这样的教学立意是对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能力的追溯.

五、写在最后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数学教学的立意要高,不能只关注知识与技能,应立意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数学教学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合理运用“类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在“类比”中探究,在“探究”中建构,形成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章建跃.如何实现“思维的教学”——以“平面图形的旋转”的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5(4).

3.沈晔.预设操作跟进追问,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解读[J].中学数学(下),2015(7).

4.杭秉全.了解教学基点注重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效果——以“图形的旋转”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7).H

猜你喜欢

对应点轴对称性质
三点定形找对应点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以“点”为核 感悟本质
“轴对称”单元测试题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概念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定一找”话旋转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