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一课,自主编题”课堂模式初探
——对一道中考试题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2015-04-05王双蛟川书院浙江宁波315201
●王双(蛟川书院浙江宁波315201)
“一题一课,自主编题”课堂模式初探
——对一道中考试题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王双(蛟川书院浙江宁波315201)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教师的终身追求.知识的发生主体在课堂,课堂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亲身参与体验,经历认知冲突、比较判断、知识升华、知识内化的知识习得过程,才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2015年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新型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本次评比以“一题一课,自主编题”为主题,在此提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供同行参考.
1 评比题目
1.1 中考原题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读完以上材料,请你计算下列各题:
1)1×2+2×3+3×4+……+10×11=______(写出过程);
2)1×2+2×3+3×4+……+n(n+1)=______;
3)1×2×3+2×3×4+3×4×5+…+7×8×9=______.
(2010年广东省东莞市中考试题)
1.2 设计要求
给定“一个数学题目”,要求参赛教师能在深入钻研并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围绕给定的“数学题目”设计一堂专题的数学课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辅以让学生自主编拟、讲解题目.主要考查教师的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刻程度、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演绎能力.
1.3 确定课题
一道题要上一节课,拿到这样的“命题作文”,笔者心里很没底,不知该如何去引课和展开教学,知识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很难把握.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这道题的目标是求和,求和的本质是减少项,而过程中利用了裂项相消的方法,渐渐有了想法,于是笔者将课题定为“巧用裂项,灵活求和”.
2 教学设计
2.1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问题11+2+3+……+99+100=______.
设计意图从学生耳熟能详的“高斯求和”入手,回顾了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既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激起学生继续这节课学习的热情,也为后续的探究埋下了伏笔.
问题21×2+2×3+3×4+…+98×99+99×100=______.
设计意图从连续的自然数求和,变成2个连续的自然数乘积求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但难度陡然上升,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当一个问题比较复杂时,可以先研究比较简单的情形,因此将问题分解,给学生提供以下材料:
2.2 适当启发,激发思维
启发学生观察等式发现:第1步是将“1×2”这样的项拆分成2项“”;第2步提取公因数并观察前后项之间的关系;第3步将互为相反数的2项抵消,求得答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给出这种求和方法的名称为裂项相消法,教师点明课题“巧用裂项,灵活求和”,并归纳裂项相消法定义:把一项分裂成2项(或多项),利用互为相反数的2个数的和为0,消去一些项,实现求和的数学方法.
问题3请类比1×2,2×3,3×4的裂项,猜想4×5的裂项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思考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后面未出现但结构相同的项进行类比猜想,为后面的一般项拆分作铺垫.
问题4为什么要乘以呢?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猜想和问题“为什么要乘以”的提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2个连续自然数乘积如何进行裂项,归纳并验证一般规律:
2.3 前后呼应,解决问题
有了材料学习和对问题3、问题4的解答,问题2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也能发散到一般的等式:
此时,笔者带领学生重新认识“高斯求和”(根据本堂课学得的知识,会得到不同的体验).
问题51+2+3+…+99+100=______.该题能否用裂项相消求和?
设计意图答案是肯定的.把1写成,把2写成,…把100写成,求和的结果是,站在裂项相消的角度用全新的方法来解答前100个正整数的求和,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问题6此时为什么乘以?
设计意图区别问题4,进一步升级学生的思维,为实现完整的归纳埋下伏笔.
问题7请与同桌尝试解决1×2×3+2×3×4+3×4×5+…+7×8×9=______.
设计意图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2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让学生“看得见,蹦起来够得着”的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前6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问题7的解答提供经验,学生在已习得的知识基础上发现:
进而顺利解决问题7.
2.4 自主编题,形成经验
问题8以4人小组为单位,用裂项相消法编一道计算题,并给出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自主编题的教学过程是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宰,核心是实现学生的“再创造”.该环节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勤于思考、发现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编题,希望能通过及时、恰当的评价和较明确的问题指向,得到更一般的拆项:
3 几点思考
3.1 让学生经历有价值的教学过程
“一题一课”的课堂改变了原有的师生课堂关系,是自主、开放、探究、多元的课堂.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基础性问题出发,通过类比、变式、引申等,思维层次不断递进,最终学生能够较好地归纳出知识增长点.本节课设计了8个有梯度和启发性的问题串,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发现—讨论—归纳”的教学过程;“一题一课”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善于“借题发挥”,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实现课堂高效,活力不断.
3.2 让学生体会有内容的知识拓展的过程
“一题一课”的课堂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依学而导”的理念,以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特别是让学生自主编拟数学问题的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能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并且能提出问题、分享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科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创造能力.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知识是深刻的、确定的,知识之间更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3.3 让学生感悟数学基本经验的积累过程
“一题一课”课堂最终的目标是落实“四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动体验),学生在合作探索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体会思想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变化问题使我们引进了新的内容,从而产生了新的接触,产生了和我们问题有关的元素接触的新的可能性.这节课的问题串设置,能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兴奋”状态中,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同时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3.4 让教师在题目演变中成长
有人说:“一流的教师一道题,二流教师两道题,三流教师都是题.”其实并非指题目的多与少,而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好题”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生成与知识融合.“一题一课,自主编题”这样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演绎能力,特别是对数学专题课的设计与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达到4个“读懂”,即:读懂数学,读懂教材,读懂题目,读懂学生.教学过程中,合理、合情地利用教学智慧,适时地对题目进行拓展,有效变式,不断积累解题经验,从中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全新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