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口服治疗产后身痛68例
2015-04-05索素兰
张 娜,索素兰
(安阳市中医院妇产科,河南 安阳 455000)
·针灸经络·
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口服治疗产后身痛68例
张 娜1,索素兰2
(安阳市中医院妇产科,河南 安阳 455000)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口服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产后身痛患者均给予穴位(气海,关元,双足三里,双太溪,双脾俞,双肾俞)注射联合中药汤剂(黄芪、桂枝、白芍、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川芎、独活、防风、羌活、秦艽、桑寄生、杜仲、续断、党参、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加减)口服治疗,10d为1个疗程,无效者休息10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结果:治愈49 例,有效 15 例,无效4 例,有效率为 94.2%。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口服治疗产后身痛疗效确切。
穴位注射法 联合 中药方 产后身痛/治疗;临床观察
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风”“产后痹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或腰背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产褥期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等。近年来,产后身痛的范畴扩大,也包括夏季使用空调后和人流术后调养不当导致的四肢、关节疼痛。2010年7月—2014年12月,笔者采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口服治疗产后身痛68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本科室门诊就诊的产后身痛患者,其中年龄最小21岁,最大4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a;足月顺产46例,剖宫产22例;一胎51例,二胎17例;冬春季42例,夏秋季26例。
2 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妇科学》[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产后身痛的诊断标准。主症:①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肌肉不适;②疼痛;③麻木;④酸痛;⑤重着;⑥功能轻度受限。次症:①畏风怕冷;②烦躁失眠;③乏力多汗。具有任何 1 项主症及/或兼见 1 项次症者,可诊断为本病。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平素体虚,或因生产失血等致虚,产前无风湿、类风湿等相关病史; ②产妇产褥期内肢体关节酸痛,或伴有重着、麻木等症状,但局部无红肿灼热; ③应与痿证、风湿痹证等引起的关节酸痛相鉴别; ④妇科检查无异常。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X线摄片提示骨质有异常者;②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及血钙异常者。
4 治疗方法
给予穴位注射治疗,取穴:气海,关元,双足三里,双太溪,双脾俞,双肾俞。取黄芪注射液10mL(由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和鹿茸精注射液2mL(由吉林敖东药业集团生产)混合液共12mL,刺入穴位得气后,除足三里注射2ml外,其他穴位各注射1mL,1d1次。 同时联合中药汤剂口服,药物组成: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5g,当归15g,熟地黄15g,白芍15g,何首乌15g,川芎10g,独活10g,防风10g,羌活10g,秦艽1 0g,桑寄生15g,杜仲15g,续断15g,党参15g,白术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5枚。加减:血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2g;上肢症状者,加桑枝15g、伸筋草15g、细辛3g;下肢及足跟疼者,加菟丝子30g、怀牛膝15g。1d1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2次温服。10d为1个疗程,无效者休息10d后继续第2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治愈:身痛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有效:身痛减轻,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或有明显进步。无效:与治疗前对比,各方面均无改善。
6 结 果
6.1 疗效结果
治愈49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 94.2%。
6.2 不同年龄疗效对比
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疗效对比
6.3 不同疼痛部位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不同疼痛部位疗效对比
7 讨 论
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论》中最早有关于产后身痛的论述,指出其因为“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中医学认为:疼痛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妇人产后耗气伤津,血液耗损过多,导致气血亏虚而造成不荣则痛;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袭机体,导致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而造成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发为产后身痛。究其根本,该病属于本虚标实,正虚卫外不固是内在基础,血虚感受外邪是外在条件。现代医学认为:妇女妊娠期由于激素水平急剧变化,关节韧带松弛,耻骨联合和骶髂关节轻度分离,骨盆各关节的活动性增加,加之休息不当或过劳或端坐等,导致产后肢体关节疼痛。此病临床辨证分为4型,然以气血两虚为根本,贯穿始末。故治疗当以扶正为本,补气血,益肝肾;佐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曰:“此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夹杂之痹,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自拟中药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大补脾胃之气,使气血充沛,气旺血行,意为“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桂枝温经通阳化气,助黄芪达表,温通经脉;白芍入肝,敛阴益血,缓急止痛;四物汤和何首乌补血,补益产后气血之亏虚;精血同源,肾精可化生为血,故用熟地黄、桑寄生、续断、杜仲补肾填精;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补气;佐黄芪加重补气作用,以资化源;独活、羌活、防风、秦艽祛风活络,外散风寒之邪;姜枣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之效,使气血充盈,脉络通利,风寒外散,则身痛自消。
在穴位注射中,主穴关元、气海、足三里为性能偏补的腧穴,有扶助正气的作用;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具有补气养血,补脾胃的作用,《千金药方》认为其主治百病;太溪为肾的原穴,有补肾作用;脾俞、肾俞为膀胱经穴位,有直接补益脾肾的作用,配合主穴可增强补脾补肾作用,以滋化源。诸穴合用,可益气养血,调补营卫,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治疗目的。此外,穴位注射药物中,黄芪注射液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健脾利湿的作用;鹿茸精注射液能增强机体活力,促进细胞新陈代谢。2药混用,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再注射进上述强壮穴位中,可起到增强补益气血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纠正产后气血虚弱的情况,使正气恢复,自然就把侵袭的风寒驱除出去,从而解除诸种身痛。
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口服治疗产后身痛实属首创,且疗效显著,患者恢复时间短,一般10d内疼痛症状即有显著减轻,大部分10d内痊愈,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8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5.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5)04-0055-03
R245.9+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4.29
2014-12-20;
201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