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籍《外科枢要》临证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2015-04-05李廷保
李廷保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医史文献·
明代医籍《外科枢要》临证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李廷保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目的:探讨明代名医薛己所撰《外科枢要》采用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明代名医薛己撰《外科枢要》治疗疾病的中医内服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中药内服方137首,涉及中药172种,总用药次数1077次。结论:①核心单味药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白术、川芎、陈皮、黄芪、白芍药等;②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为主;③明代薛己治疗外科病以经典方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加减为主。
外科枢要明代;外科疾病;配伍规律;数据/研究
古籍《外科枢要》[1]是明代名医薛己在1571年中医治疗外科疾病所撰综合性医学著作,共载内服方137首,使用中药172种,总用药次数1 077次。根据《中药学》[2]和《中药大字典》[3]分类标准对药物药类药性归经进行统计,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其药物药类频数频率和药物功效,为临床治疗外科疾病总结出更有价值的临床用药配伍规律体系。
1 方剂中使用单味中药的使用频数频率分析
通过对137首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涉及172种中药,用药总次数1 077次。使用频率最高为7.52%,最低为0.09%。其中,6种药物(3.49%)使用频率大于3.00%;6种药物(3.49 %)使用频率介于2.00%~3.00%;16种药物(9.30%)使用频率介于1.00%~2.00%;10种药物(5.81%)使用频率介于0.50%~1.00%;使用频率小于0.50%的134种中药(77.91%)。药物频率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方剂中使用单味中药的频率频数分析表
2 方剂中药类使用频数频率分析
将137首方剂中的172种中药分为20类。首先药类使用频率最高是补虚药(30.92%);其次是清热药(16.53%),作为治疗外科疾病的基本配伍药类;再次是临床增效配伍药类解表药(12.26%);而利水渗湿药和理气药等药类在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使用频率。其每类中药选用频数频率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方剂中药类选用频数频率分析表
续表2 方剂中药类选用频数频率分析表
3 方剂中使用频次前20味药物主要功效
研究分析使用频次前20 味主要药物的功效,首先为补虚药6种,占药物3.49%;其次为解表药5种,占药物2.91%;再次为清热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共6种,分别占药物2.33%、1.16%。其主要中药功效分类,见表3。
表3 方剂中主要中药功效分类表
4 小 结
医籍《外科枢要》是明代薛己为治疗外科疾病所撰的记载有关外科病理论、经验、方药,并第1次详细叙述对新生儿破伤风诊治的外科著作。该医籍成书于1571年,共4卷,卷1共21论载疮疡诊候辨证;卷2~3共39论以病证为纲,并附验案辨证论治全身各部30余种疮疡疾病;卷4总列治疗疮疡方剂共149首,其中外治方12首,内治方137首,而后者涉及中药172种,用药总次数1077次。该书学术思想体现为:①治病求本;②滋其化源;③温补脾胃;④温补肾命。
通过对该古籍172种药物数据分析和对主要药物功效研究可知:①核心单味药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白术、川芎、陈皮、黄芪、白芍药等;②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为主;③明代薛己治疗外科病以经典方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加减为主。在临床治疗外科疾病时,应充分借鉴薛氏用药配伍规律体系,传承吸取其医学精华,如“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人以脾胃为本”“胃为五脏本源,人身之根蒂”。治病时在理论上重视脾胃,注重脾胃与肾命的关系,在治疗上善于温补,这些宝贵医学理论对当今临床辨治外科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薛己.薛氏医案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字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5)04-0060-02
R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4.31
甘肃中医学院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013-ZB06)
2014-10-13;
20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