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命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
2015-04-04沈明月
沈明月,张 焱
(1.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2.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命门学说一直是中医学界热议的话题,尤以明清时期最盛,命门三大家对其理论的发展成熟、临床应用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近年来,多数学者结合现代科学研究以及生物解剖等技术,对命门的功能及形态展开深入探索与讨论,本文对各医家的现代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归纳,综述如下。
1 “命门”的起源与“命门学说”的形成
命门,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中有:“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灵枢·卫气》中认为肾之标“在两络命门”,代指眼部左右各一的“睛明穴”。《黄帝内经太素·经脉标本》中也有相关的论述,即“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由此而知,在《黄帝内经》时代,命门即指睛明穴或眼睛。而到了《难经》时代,命门学说才得以成形。《难经》三十六难及三十八难中均提出“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明确指出左肾是肾,右肾为命门,并且认为命门是独立的脏,故脏有六者。至此以后,历代医家对命门的功能形态及临床运用研究多有不同看法,对命门理论的研究探索逐渐兴起。
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医家通过著书立说对历代中医药的学说理论进行了大总结。明代诸多医家的著作中都论及命门,尤以“明代三大家”的理论最为完善和成熟,代表了命门学说研究的最高水平。孙一奎是命门三大家中最早的一位,创立“命门动气”学说,认为“人在大气中,亦万物中一物尔,故亦具此太极之理也”(《医旨绪余·太极图抄引》),以太极阴阳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道家及宋明理学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命门之“肾间动气”即人身之太极的理论。认为命门虽居两肾之间,但非有形脏器,命门穴所在之处,仅仅是肾间动气之所在,是造化之枢机而已。反对金元以来所流行的“命门相火”说,认为其“非水非火”,而又因其“生生不息”,故将命门的地位抬高到五脏六腑之上的人体生命之源[1]。赵献可在孙一奎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建树,其倡导“君主命门”之说,认为命门居两肾之间,“无形无物”,为君主之官,是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其功能位于五脏六腑之上。但赵献可异于孙一奎,他明确指出命门的属性为火,而且此火乃“水中之火”、“先天之火”。张景岳提出“水火命门”学说,其以太极理论为基础对命门进行阐述,认为太极是万物的根本,在人身体之中,太极即为命门,为人体阴阳的枢纽、生命之本、“真阴之府”、“精血之海”。张氏在《景岳全书·命门余义》中说:“命门有门户,为一身巩固之关也。”而肾为胃之关,也是人体门户的外在体现。因此,张景岳认为命门是人身阴阳的枢纽,具有调节阴阳平衡的关键作用[2]。此外,张氏还强调无论水火,皆责诸命门,肾与命门本同一气。
2 现代研究对命门形态及部位的认识
赵宁等[3]总结前人经验认为命门可有以下几个归属:第一,依据《内经》提出命门为目;第二,依据《难经》提出命门为右肾;第三,元·滑寿首次提出两肾即为命门,命门为两肾之别称;第四,对于“肾间命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另外一种则认为命门为肾间动气,此说法亦认为命门居于两肾之间,但认为其并非有形之脏,只是元气之动力源泉。孙一奎则认为《难经·第八难》中所言“肾间动气”即为命门。清代医家陈士铎、陈修园、林珮琴等皆认为命门部位在两肾之间[4]。
对于命门的形态和部位,自《内经》之后,存在着“有形与无形”之说和“右肾与肾间动气”之争。近代医家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更多不同的观点。
2.1 命门—肾—元气说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或非物质的运动”[5]。张鸿谟[6]认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梁氏[7]认为中医学理论所指的“命门”,其位置确与肾有关,但又不完全在肾中。朱晓蕾[8]认为命门与肾同属一体。杜国平[9]从元气的角度论述,认为命门是元气,命门是阴阳的统一体。任艳玲等[10]认为,命门与人体生命调控系统有关。俞洋等[11]认为肾精应该与命门等同起来,把肾与命门的关系理解为命门是肾的高级调节中枢,肾又是机体各脏腑的调节中心,命门通过对肾的调节达到对机体全身的调节。
2.2 内分泌调节说
陈新生[12]认为命门是肾上腺皮质及其功能。而赵棣华[13]认为命门非单一器官功能,而是一套完整的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邵念方[14]认为命门的物质基础其实为环核苷酸。何爱华[15]认为命门应为植物神经系统,命门功能失调则表现为植物神经紊乱。朱明等[16]通过对现代医学与明代医家关于命门的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的描述进行比较,认为命门与肾上腺的位置和生理功能基本相合。沈自尹[17]通过对小鼠进行肾阳虚证的研究后,提出肾阳虚证涵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且其调控中心在下丘脑的设想。乔富渠[18]通过现代科学实验技术论证,命门在解剖结构上相当于肾上腺,在生理功能上相当于内分泌系统,在脏腑功能上主要归属于肾。郑清国等[19]从前列腺的位置和生理功能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命门即为前列腺。张红英等[20]通过实验论证,认为下丘脑即为命门。
2.3 脑为命门之说
郑雅琴[21]总结“以脑为脏”派观点,认为人体阴阳的发源地为命门,而此处亦为元阳元阴之所居,生命之窦,阴阳之宅,因此命门位置应在头部。张志锋[22]认为脑(包括脊髓)即为孙一奎所谓的“坎中之阳”和“肾间之动气”,它是促进人体发生发育的原动力,“命门”实为“生命之门”;并且其部位与“肾间动气说”和“肾间命门说”中所论述的命门的部位和生理功能相似,因此,脑(包括脊髓)即为命门,命门实则就是脑(包括脊髓)。
2.4 生殖系统说
孙香艳等[23]对胎儿的成长过程和冷冻受精卵解冻后发育进行研究,高英茂据此推测胎儿成长所需的真阴真阳可能存在于受精卵中[24]。许积成[25]认为命门乃生殖器官。付璐等[26]更是进一步认识到受精卵的功能与命门之内涵相应。
3 现代研究对命门功能的认识
《难经》中将命门称为“肾间动气”,并将其功能概括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认为命门为“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27]。自此之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补充。
周德生[28]总结孙一奎对命门功能认识,将其概括为精气神之舍宅、生命之原动力及脏腑平衡之关键。郑雅琴[21]认为命门是元气之根本,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是人体的大太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命门为脑阴脑阳总的功能体现。
张家玮认为命门为一身之太极,是人体生命之本源,太极之气先化生先天“无形之阴阳”,继之化生后天“有形之阴阳”,即“先命门,后五脏”,故其指出命门不再是肾脏的附属,而是总领五脏、统辖全身的中枢器官[29]。安艳秋认为,命门火是胚胎形成、发育和全身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30]。张红英[20]认为命门的功能与中医肾之功能相同,并将其功能归为“肾气”概念之下。在《难经》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观点,对命门的功能总结出以下几种认识:命门为水火之宅,阴阳之补益均与其密不可分;命门内涵真火,是人体阳气之根本,五脏六腑得命门真火方可神志不乱,臣使有序,此与《石室秘录》中“命门者……无不借命门之火而温养也”之意同。
李志刚认为肾脏具有生育和自然关闭生命活动的作用,将脑肾和外肾看成命门,主宰生育和老死;而内肾看成是现代所谓之肾,为真正的泌尿器官[31]。
4 命门学说的临床运用
赵献可认为,“相火”同“真水”均为人体元气所化生,故应有同一属性,并且互根互用。他认为“君火”即为命门之火,因此在临床中主调水火阴阳,二者相依而不相离。《医贯》提出消法,无论治疗上中下焦,均以肾者为先,以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调之,以“降其心火、滋其肾水”,以六味、八味的“出入增减”来补益真阴。所以,自赵氏明确了肾与真阴真阳的密切关系,后世医家在临床治疗上将中医之肾阴肾阳与人体之真阴真阳相比拟。
张景岳在临床上偏重于“补”,曾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注重调补肾与命门,“治水治火,皆从肾气,此正重在命门”[32]。其“补水补火法”理论源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以及王冰对《黄帝内经》的注文“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张氏在此基础上,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及在《黄帝内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理论之上的进一步发挥,创制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等方治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精中生气”及“气中生精”。他对“命门”理论的阐述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和脏腑理论。
现代医家在赵氏与张氏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现代临证观察及研究进展,对命门学说的临床运用进行补充及完善。赵宁等[3]认为命门火衰会导致脏腑多层的功能衰退。通过对命门虚实性质的探讨,在以“补”为主的治疗根本上,总结后人在虚劳、消渴、慢性泄泻、脚气病等治疗方面,提出的补火生土、回阳救逆、阴阳双补、气阴双补、壮水治阳、益火治水、引火归元等方法。
李俊等[33]在针灸临床中,针对以虚为主或兼见虚中夹实的各种虚损及男科、妇科疾病,结合经络脏腑理论进行辨证取穴,主要以“培养先天之气,填补后天之精”为指导原则。
王珏莲等[34]通过对临床衰老者临床实际表现进行观察,在传统中医“命门无实证”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命门有实证”观点,对指导老年人的血证诊治及养生保健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5 小结
自《内经》《难经》以来,命门学说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现已形成包括肾、内分泌、脑、受精卵等多解剖结构在内的理论学说,可以认定命门是一个凌驾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上的高层次人体调节系统,命门的功能与人体的遗传、生殖、衰老以及代谢等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35]。
总之,从中医整体理念角度理解和指导临床,将命门学说理论融入人体遗传、生殖、衰老以及代谢等生命过程,使其更加系统和综合化,将对中医学相关诊治理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升华意义。现代学者对命门的部位及功能运用等争议还很大,尚未形成一致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掘。相信随着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的不断继承与发展,推进命门学说等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指日可待。
[1]张宇鹏.略论明代命门三家学说[J].现代中医药,2011,31(1):45.
[2]孟繁洁.孙一奎之生命本源说[J].天津中医药,2004,21(4):307-308.
[3]赵宁,张晓毓,何国伟,等.浅谈中医命门的虚实之性[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3):52-53.
[4]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8-130.
[5]邱则智.试述阴阳学说的哲学基础[J].山东医药,1982(5):50.
[6]张鸿谟.浅述命门学说[J].青岛医学院学报,1984(35):101-102.
[7]梁锦铭.命门位置及功能的探讨[J].吉林中医药,1994(5):1.
[8]朱晓蕾.命门与肾同属一体[J].国医论坛,1997,12(6):38.
[9]杜国平.独辟蹊径探“命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3-14.
[10]任艳玲,郑洪新.试论命门与人体生命调控系统[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0):580.
[11]俞洋,贾蕴颖.浅议肾与命门的关系[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04.
[12]陈新生.试论命门[J].哈尔滨中医,1965,8(8):6.
[13]赵棣华.“命门”探讨[J].新中医,1974(1):49.
[14]邵念方.谈命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4(1):14.
[15]何爱华.对“命门”学说的浅见[J].山西中医,1985,5(2):36.
[16]朱明,戴琪.命门动静观:兼论中医关于内分泌学的早期发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5):1.
[17]沈自尹.有关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1):10-14.
[18]乔富渠.《难经》命门脏器实质新论[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3):5-6.
[19]郑清国,陈光强.论命门即前列腺[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5):45-46.
[20]张红英,刘宝君.下丘脑为命门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7):1246-1247.
[21]郑雅琴.论中医学说脑与五脏、命门的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6(3):53-54.
[22]张志锋.脑为命门初探[J].光明中医,2008,23(8):1065.
[23]孙香艳,姜国诚.小鼠受精卵的保存与解冻后的发育[J].解剖学杂志,2003,26(2):135-138.
[24]高英茂.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3.
[25]许积成.命门乃生殖器官[J].中国性科学,2006,15(5):16.
[26]付璐,王柏庆.受精卵符合命门内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2):7-8.
[27]李有田.浅谈命门学说[J].吉林中医药,1992(2):5.
[28]周德生.孙一奎命门学说新探[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5(4):5.
[29]张家玮.命门功用探究(上)[J].江苏中医药,2002(2):15.
[30]安艳秋.赵献可命门学说探讨[J].四川中医,2009,27(1):39-40.
[31]李志刚.中医学肾说的现代化[C].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13:204-209.
[32]徐小玉,叶新苗.张景岳对命门学说的贡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88.
[33]李俊,赵吉平.命门学说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7):553.
[34]王珏莲,古学奎,陈志雄,等.“命门火衰”与血瘀证的关系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3):473-475.
[35]吕海婴.命门学说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8):586-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