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美《内经博议》的学术思想
2015-04-03汪珊
汪 珊
(重庆医科大学图书馆,重庆401331)
医籍研究
罗美《内经博议》的学术思想
汪 珊
(重庆医科大学图书馆,重庆401331)
《内经博议》阐发《内经》理论具有独特之处,它从《内经》时代的数术入手,揭示出人体之“太冲”应数为三,应于“和气”,具有调阴阳、和脏腑、行气血的作用,又据《素问·阴阳离合论》载“太冲之地,名为少阴”与《难经》“肾间动气”之说推论出“脉气起于太冲”;又据心包“应于夏令”,位于“两阳合明”之地,当应于相火,因而推论出相火具有“相傅”之义。这些理论对于深入研究中医藏象学说皆具积极意义。
内经;学术;罗美
《内经博议》是一部注解《内经》的专著,成书于公元1675年(清代康熙年间)。作者罗美,字淡生,又字东逸,生卒年代不详,据其友赵汝揆(石年)“题辞”云:“未几陵谷变迁,隐见于烟雨蓬茨之下,名可得闻,迹不可得见”,其行迹极可能为明代的逸民,经历乱离,读书乐道,隐居不仕,对清朝的异族统治者采取了消极不合作的态度。赵汝揆以“题辞”为序,不用清代的年号,想必与罗美同一怀抱。
本书写成后未见刻本,仅有手抄本流传。2010年才由学苑出版社“汇集了清乾隆元年孙石芝所得之抄本和民国年间裘庆元(1873~1947)所得之抄本”,予以校勘点校出版。本书文字流畅,议论透彻,裘庆元在《珍本医书集成》中说:“洵一部《内经》大注解也。读《素问校义》,使学者则古书之奥义可考,读《内经博议》,使学者则古书之精采乃明。”但是这些“精采”内容是些什么,裘氏却语焉不详,对此,笔者将予以揭示。
1 从数术识医道
《内经博议》全书分为天道部、人道部、脉法部、针刺部、病能部、述病部等几个大部,其中以天道贯之,视角颇为独特,所以与其说是一部对《内经》的“大注解”,不如说是一部匠心独运的医理阐述,书中,罗美从数术入手,尤其强调数“三”在天人之中的作用。他认为,“三”是阴阳变化的基始,他说:“经曰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为九气。九气具,而天地人三才之体用备矣。”(《内经博议·天道部·天地阴阳大论》)
据《周易·系辞》“一阴一阳谓之道”与《老子·四十二章》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的说法,古人用数字“一”代表道,“二”代表了阴阳二气,而“三”则代表了由阴阳二气的运动所产生出来的新的事物,因此,秦汉时期的人们将数字“三”视为万化之基数,在沟通天人之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罗美说,“造化之所鼓铸,必得三而成物”,无论是阴阳变化,藏象生理还是气血运行皆以三为基数。
五与六自先秦以来就是一组神秘数字。五是天地之数的基础。《周易·系辞》说“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天地之数皆为五的五倍和六倍,此为五运六气的基数,亦为五脏六腑之基数,而罗美认为,五六之数同样是三为基础。他说:“自阴阳二气交易鼓舞,以化生五行为万物,而三才之成全奠其中。”五行的化生作用亦基于三数,也就是说,“物以三生”(《准南子·天文训》),凡新物事的产生皆有“三”数参乎其中。因此他说,“五者三之成也”(《内经博议·其气三论》)、“而五行之生,又莫不各用夫三气”(同上)。
“三”由一所生,一乃道的象征,因三“而后致夫一也”(《内经博议·天道部·其气三论》),能归于道,亦能通于道。阴阳二气能产生“和气”,所谓“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即指此。罗美认为“三”就是“和气”,人体中的“和气”具有调和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是生气和谐的基础。和气居于阴阳之间,所以罗美特别重视六气“中气”的作用,他说:“如少阴君火在午,太阴湿土在未,厥阴风水在亥,少阳相火在寅,阳明燥金在酉,太阳寒水在戌,此为旺气,其冲为对化。”(《内经博议·天道部·天道六气中见论》)六气“中见”,“其化有正有对”,其正反相对则有节宣本气,参和标气,调和燥湿,协同水火的作用。
据罗美的说法,古人养生治病要求“合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也就是重视数“三”的作用,数合于三,而不是合于五或六,因为,“自轩岐指出三气,而造化之妙用始彰,故三五与一,太上之玄阃,养生之奥关也”(同上),同时,他认为,自宋以来“纷纷以运气治病,卒无一验”(《内经博议·天地阴阳大论》),由五六之数建立的五运六气理论无益于临床的疗效,这是对于数术的理解方面出现了差错的缘故。
2 从数“三”认识脏腑生理
据罗美的看法,《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论人体阴阳的分布情况最能说明“三”所代表的数术意义,这个“三”就是阴阳之间的“太冲”。太冲之说原于老子“冲气以为和”,故为一种和气,生理意义十分重要。其词曰:“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太冲居于阴阳之间,对阴阳都具有调和、襄赞、辅助、协作的作用。据罗美分析:“广而明者,所以立极也。前之者,神君以临照接物,故前之也;后为太冲,冲以升腾为义,升其精气以济乎上,以奉神君,故即以为后。后之者,此气从乎水位,故后之也。由太冲之地,即为少阴,少阴水位也,为藏精之腑,既藏精以自固,复升阳以腾骧,故其上为太阳,太阳居上,充乎巅顶,为阳之极盛,要即冲脉而上之,故同冲脉,俱从少阴也;而前广明之下,复次太阴,其前为阳明者,阳
明太阴同为中土,定为国储仓廪,以赋中邦,是以太阴次广明也。少阴之前,即为厥阴,厥之云者,绝尽之义也,厥阴居少阴之前,当太阴之下,两阴交尽而厥,而一阳即来复于此,故其表即为少阳,此少阳生九地之下也。先立前后者,奠水火之位也。”(《内经博议·人道部·人道大阴阳疏》)
据罗美认为:真精元阴藏之于肾,发挥着滋养五脏六腑的功能,而此功能之得以实施,则全凭太冲脉气之鼓舞上行。如太冲能“升其精以济乎上,以奉神君”,使肾精上济于心,从而使心脏发挥出“临照接物”的作用;又如,太冲之气“复升阳以腾骧”,使太阳经脉之气能上行“充乎巅顶”。再如,二阴交尽,一阳来复,太阴与少阴交尽于厥阴,而以少阳的形式来复,此时少阳居于阴阳之间,具“水火之位”,所起的作用亦近乎“三”,其协调阴阳的作用与冲气近似,所以,“三”乃“太上之玄阃”,阴阳虽二,其用为三,罗美因以揭示出一个与现代中医不尽相同的生理模式,甚是值得进一步研究。
3 脉气起于太冲
据古籍所载,脉气鼓搏之动力有二种来源:一是《灵枢·邪客》所载“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脉气源于宗气之推动;二是《难经·八难》所载“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脉气来自肾间的动气。而罗美另辟蹊径,别有所谓脉起太冲之说。
罗美说:“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然人受生以来,其真元一由先天而起,则少阴为之根柢,厥阴为之冲发,其气皆挟津液以上,历五脏而上之,其气在中后之间,渗灌脊肠,名为太冲,实居阳明三焦之后,故云‘后为太冲’;太冲之太者,其盛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亦皆禀之,与阳明胃,并是脏腑之根柢也,……凡督任阴阳之会脉,皆冲为之也。唯冲为之,故太冲之精气,常得与三焦营卫之行,合行隧道,而绕周身,充微皮毛,而灌脏腑,人知营卫之出于三焦,而不知先天脉气有与之偕行者。”(《内经博议·人道部·太冲三焦论》)
从脏腑生理上看,先天之元气藏于少阴,充养于太阴,两阴交尽,是为厥阴,一阳来复,则“厥阴为之冲发”,自下而上,经历三焦,而禀五脏六腑之气,因此,冲脉之中既有元气,又含脏腑之气,由此之故,经脉之中本有“先天脉气与之偕同行”,另一方面,太冲脉应数为“三”,三乃生气之源,所以太冲脉不仅能输精上行,鼓搏脉气,推动血行,灌溉十二经脉,而且还能调和阴阳,协同脏腑功能,使“阴阳必两相倡和而能鼓舞”(《内经博议·脉原论》),其情形正如罗美所说,“脉为人之神。……一起于太冲,而出少阴肾,下汇血海于厥阴,上发真阳于太阳,此太冲之精气,能灌溉十二经,得与阳明胃之盛气,同驻中焦,共为宗气,故亦得与营俱行十二经。”(《内经博议·人道部·脉原》)揆之《内经》藏象理论,这种说法较为符合人体生理的实际情况。
4 相火说
相火的说法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心火以明,相火以位”,由于经文没有指明相火之所在,这使得后世医家对于相火各有不同的理解。朱丹溪认为相火乃龙雷之火,此火“寄于肝肾之阴”(《格致余论》),是人的元阳所在,据此,朱氏推论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
罗美认为,君火即心火,君火“建极广明,故主十二官而临照之”(《内经博议·人道部·君相二火论》),所谓“广明”,即阳明,因人体前胸部位为阳明所循,心神在此“以照临接物”(《内经博议·人道部·人道大阴阳疏》),君火位于膻中,此膻中非指腧穴,乃是二乳中间的部位。罗美进一步从天人同构的角度上解释道:“天之君火,临于卯,位于午,而于司火不无热人者,以午在夏,正令自热也,人之君火,正于广明,广明之地膻中也,膻中为神明喜乐之官。”(《内经博议·人道部·君相二火论》)
心为君主之官,而相火当有“相傅”之义,其位在上而不在下,故不应该是所谓下焦龙雷之火。相为君之佐,罗美说,在自然界里,“相火者,在天则生巳午,其官为火,正奉行天职以立暑令,不得同于君火,故谓之相火。相火虽烈,实为万物盛长之气,若无相火,是在天之六化废其长令也,于人亦然”(同上);对应于藏象生理,心胞代心用事,代心受邪,所以相火应该是指心胞之功能。罗美说:“心胞代君行事,在三焦之中,处两阳合明之地,以应天之夏令,而主腐熟水谷。经曰:阳明者,午也,盖以阳明当相火夏令,不言心胞,而心胞在其中,今言心胞,而不言胃,以胃归土也,而相火之义,亦从可识矣。”(同上)
由于心胞与胃同应于“天之夏令”,所以心胞与胃相近,这就是中医心胃同治的生理基础,此理未见被今人论及。相火虽然由心胞管理,但其来源却是少阳,罗美说:“盖人之相火,起少阳胆,游行三焦,督署于心胞,为阳明胃腐熟水谷之功,是火之能相在少阳耳。”与朱丹溪等辈的相火说相比,这种说法似较接近《内经》的原义。
5 讨 论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论中术数的地位与阴阳相等,但是历代注家少有论及。术数,又称数术,今天的学者研究认为,“感应、数术之学,秦汉盛极一时,谓能穷天地而侔造化,参化育而赞幽明,所以藏象经脉,虽取法于阴阳,却暗合于数术”[1],在中医的原创时期,数术是医学理论的框架,是天人同构的媒介。
后世阐发中医理论者,鲜有从数术契入者,罗美能踵武古意,发其奥义,尤为特别,这在对于中医典籍学著作的研究方面弥足珍贵。他从“三”的数术原理入手,阐发《内经》医理,议论斐然可观,在数术的内容虽然复杂,但罗美去繁就简,就“三”所代表的数理,结合《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述之人体阴阳的分布,较深层次地揭示了藏象的部分原理。
“冲气”(冲和之气)禀于数“三”,其气具有调和、和谐、协同、升腾的作用,近似于六气里的“中气”,此数对应于人体的冲脉,罗美考之典籍,认为冲脉具有鼓舞气机上行,交通心肾,协调阴阳的作用;同时,冲气自下而上,经历三焦,将先后天之气贯注于经脉之中,为经气鼓搏的源头。此外,罗美还将两阴交尽,一阳来复视为一种与“三”有关的数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内经》的冲脉、相火等学说进行了卓有意义的解释。通观《内经博议》一书,罗美还应用数术原理对于干支与脏腑、岁气与经脉、疾病与虚实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独至的论述,限于篇幅,未能尽述。总之,罗美的著作,对于深入研究中医理论、丰富藏象内容提供的思路和方法,甚是值得现代中医借鉴和汲取。
[参考资料]
[1] 卓廉士.营卫学说与针灸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R221.3
B
1004-2814(2015)03-0259-02
20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