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穿刺代替经股动脉穿刺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376例观察
2015-04-03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介入科咸阳712000
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介入科(咸阳712000)
樊维娜 王建新 马 华 杨 林△
经桡动脉穿刺代替经股动脉穿刺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376例观察
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介入科(咸阳712000)
樊维娜王建新马华杨林△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代替经股动脉穿刺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的可行性。方法:将752例外周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观察其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结果:股动脉组与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100%与95.5%,P>0.05)、股动脉组穿刺时间为2.18±1.35 min,小于桡动脉组(5.36±1.71min,P<0.05),但股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18.70±3.81 h)大于桡动脉组(0.5±1.17 h,P<0.01)。两组住院时间(8.2±3.6 d与7.9±3.8 d)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显示:股动脉组穿刺口淤血发生率(20.5%)、血肿(包括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为12.0%,高于桡动脉组穿刺口淤血发生率(7.5%)、血肿发生率(2.0%),而桡动脉组血管痉挛发生率(14.3%)高于股动脉组(3.6%)。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安全可靠,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较少,特别适合老年患者,可做为外周血管病介入诊疗的首选途径。
近年来,发现经桡动脉穿刺治疗冠心病方面的有诸多优点[1,2],但在非冠心病类疾病的介入诊疗方面应用经桡动脉穿刺途径的报道则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两组病例比较分析了经桡动脉穿刺和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在非冠心病类疾病介入诊疗的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住院患者,75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桡动脉穿刺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穿刺治疗组(股动脉组),其中桡动脉组356例(男216例,女140例),年龄52~82岁,平均67.6岁;行各种肿瘤介入诊疗89例,主动脉造影104例,脑血管介入诊疗2例,大咯血13例,肾动脉介入诊疗10例,腹部脏器外科手术后吻合口出血介入诊疗2例,肠系膜上动脉介入诊疗2例,肝血管瘤介入诊疗15例,脾功能亢进介入诊疗73例,髂动脉介入诊疗14例,子宫动脉介入诊疗14例,下肢动脉介入诊疗18例。股动脉组356例(男225例,女131例),年龄56~78岁,平均65.1岁。行各种肿瘤介入治疗120例,主动脉造影124例,脑血管造影16例,大咯血18例,肾动脉介入诊疗4例,肝血管瘤介入诊疗10例,脾功能亢进介入诊疗13例,髂动脉介入诊疗16例,子宫动脉介入诊疗24例,下肢动脉介入诊疗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手术方法
2.1经桡动脉穿刺:①Allen试验:术者用双手同时压迫患者的桡侧和尺侧动脉部位,让患者反复握拳和放松10~30 s,然后放开尺动脉,观察血液循环恢复情况,如果手部血液循环在10 s内恢复正常,则Allen试验阳性,适合桡动脉穿刺。②桡动脉穿刺:右上肢伸直稍外展,常规消毒铺巾,于扪及桡动脉搏动最强点,局部1%利多卡因麻醉后,用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经穿刺针鞘注射造影剂常规桡动脉及肱动脉造影,无异常者,依次送入桡动脉导丝、6 F桡动脉鞘管,常规鞘内注射硝酸甘油200μg+肝素3 000 U的混合液,以防动脉痉挛。穿刺不成功者,或造影显示桡动脉、肱动脉严重畸形者,首先改穿刺对侧桡动脉、或同侧肱动脉穿刺,仍不成功者,再改为股动脉穿刺。再根据患者病变部位、身高、进一步选择介入导管,病变部位处于胸主动脉以上者,可用普通5F导管;病变部位处于胸主动脉以下者,要选择长125cm的长导管。
2.2经股动脉穿刺: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1%利多卡因麻醉后,以Seldinger穿刺股动脉,穿刺成功置入6F血管鞘,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选用相关的导管进行诊疗。
2.3术后拔管及止血:桡动脉组手术结束后小心拔除动脉鞘,局部压迫15 min,穿刺点处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6~12 h后拆除。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股动脉组手术结束后拔除动脉鞘管,拔鞘后徒手加压15min,穿刺处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12 h后拆除。患者术后平卧位、术肢制动24 h。
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记录两组患者穿刺口血肿(假性动脉瘤)、淤血、血管痉挛发生情况。
4统计学分析 两组资料以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差异。
结 果
1两组患者穿刺技术及治疗情况比较 股动脉组所有患者均完成股动脉穿刺,并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成功率100%,而桡动脉组穿刺过程中由于血管痉挛,5例患者在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后仍无法成功穿刺;其中3例改穿刺对侧桡动脉或同侧肱动脉,完成介入诊疗;2例改穿刺股动脉后,完成介入诊疗,桡动脉穿刺并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穿刺成功率为95.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穿刺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发生程度不同的血管痉挛,桡动脉组16例(14.3%),股动脉组4例(3.6%),桡动脉组显著高于股动脉组患者(P<0.05)。
桡动脉组穿刺时间为5.36±1.71min,稍长于股动脉组穿刺时间(2.18±1.35 min),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2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为0.5±1.17 h,而股动脉组患者为18.70±3.81 h,两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7.9±3.8 d和8.2±3.6 d。术后发现股动脉组患者穿刺口血肿(包括假性动脉瘤)(12.0%)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2.0%),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其穿刺口皮下淤血(20.5%)发生率也高于桡动脉组(7.5%),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讨 论
血管内介入及相应的支架治疗是血管疾病及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治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国产支架材料的研究,血管介入发展越来越迅速,血管内介入诊疗正成为血管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目前,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和心脏介入诊疗主要经过股动脉穿刺途径完成,该途径具有穿刺容易,操作方便、手术成功概率高等优点,但经股动脉途径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因此,有人提出了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诊疗的概念,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定位,且手掌的血供丰富,不易发生缺血,穿刺并发症这个相对较少[3]。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尤其是心脏的介入诊疗更是作为常规穿刺途径,对外周血管的介入诊疗也在逐渐开展,本研究通过两组患者比较了经桡动脉途径穿刺治疗与经股动脉穿刺诊疗外周血管疾病的疗效和相关临床系数分析,发现经桡动脉穿刺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可取得与经股动脉途径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其并发症相对较少,适于临床开展。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诊疗的优点已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4,5]。
本研究证实在不同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中,包括晚期肿瘤的灌注+栓塞治疗,脑血管、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子宫动脉、下肢动脉等介入诊疗操作中,经桡动脉途径均可取得与经股动脉途径相仿的临床效果。本实验结果证实两组的技术成功率无明显的差异,说明无论经桡动脉穿刺还是经股动脉穿刺,均可由血管外科医师和血管介入医师顺利完成,临床上易于实施。但由于股动脉解剖和桡动脉解剖的差异性以及可能存在的临床变异,桡动脉相对较细,而目前应用的血管内介入材料多为股动脉途径设计,在桡动脉穿刺时可能应用不方便,导致穿刺桡动脉的穿刺时间要长于股动脉穿刺治疗,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证实。但穿刺时间的差异并不影响最后总的治疗时间,我们的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在总的治疗时间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国内的众多报道也显示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在治疗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时在治疗时间上并无显著差异[6,7]。桡动脉穿刺途径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但由于部分患者存在恐惧心理和并发其他疾病,部分患者术后会稍许卧床一段时间,但其总的卧床时间与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穿刺相比,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虽有其穿刺成功率高、适用的介入器材较多等优势,但术后患者必须较长时间卧床,即使是使用股动脉闭塞器者,术后仍需卧床。术后并发症较多,由于患者体型、包扎技术、术肢活动后致压迫点移位等原因,可引起穿刺口皮下淤血、皮下血肿、甚至假性动脉瘤形成,老年患者较长时间还可能引起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甚至肺梗塞,需要进一步治疗与处理,增加了医疗花费和患者痛苦,临床应用中此类并发症不少见[8]。本组观察结果提示:经股动脉途径穿刺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均显著高于经桡动脉穿刺组。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包扎压迫[9],可有效地预防皮下淤血及血肿形成。此外,由于桡动脉直径小于股动脉,而临床血管治疗有时需要较大的导管,导致在治疗中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诊疗失败,因此在诊疗过程中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可有效预防血管痉挛,必要时可改行肱动脉途径穿刺,极少数情况下需改穿刺股动脉。有人对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绕动脉痉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桡动脉痉挛较常见,女性、低龄、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直径/身高比值低、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低比值、多次导管交换是桡动脉发生痉挛的主要危险因素[10]。因此,在血管介入操作时,轻柔仔细,合理利用药物可有效降低相关操作损伤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对比研究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进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结果表明,经桡动脉穿刺诊疗同样是有效的,并有非常显著地降低卧床时间,显著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等优点,有其诊疗优势。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一种可靠途径,可作为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首选途径。
[1] 王红雷,董平栓,邢适颖. PCI术后鞘管留置时间对桡动脉血流及闭塞率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8):980-986.
[2] 孙万峰,董志峰,张国培,等.不同入路行冠脉造影术的临床比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5):413-416.
[3] 王红雷,董平栓,邢适颖.PCI术后鞘管留置时间对桡动脉血流及闭塞率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8):980-986.
[4] Romagnoli E,Biondi-Zoccai G,Sciahbasi A,etal.Radial versus femoral randomized investigation in ST-segment eleveation acute coronary sydrome:teh RIFLE-STEACS Radial versus femoral randomized investigation in ST-elevation actute coronary syndrome study[J].J Am Coll Caandiol,2012,60(24):2481-2489.
[5] 董新,韩振华,王聪侠,等. 女性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52例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43-1645.
[6] 李子彬,刘宁,方咸红.经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1,19(4):523-525.
[7]李建明,贾广志,尹华,等.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J]. 介入放射学,2008,17(8):587-589.
[8] 胡奉环,杨跃进,乔树宾,等. 8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J]. 中国循环杂志,2009,24(1): 89-92.
[9] 周静,高峰,杜日映,等. Rho激酶抑制剂预防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481例疗效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9):1159-1161.
[10] 钟继明,李浪,陆永光,等.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J]. 介入放射学,2011,20(3):265-268.
(收稿:2015-04-28)
R543.5
A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5.09.040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主题词外周血管疾病/外科学穿刺术对比研究@经桡动脉@经股动脉@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