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治疗特重型颅脑伤致双瞳散大患者的护理
2015-04-03沈刘艳,董吉荣,陶云娜
58例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治疗特重型颅脑伤致双瞳散大患者的护理
沈刘艳, 董吉荣, 陶云娜
(解放军第101医院 全军颅脑损伤救治中心, 江苏 无锡, 214044)
关键词:双侧去骨瓣减压术; 瞳孔散大; 特重型颅脑伤; 颅内压; 护理
临床上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迅速,稍有耽搁即会造成严重的病残、甚至死亡。我科自2007年10月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该类患者共计58例,获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龄9~73岁,平均43.6岁。患者GCS积分均在5分之内,其中3分13例,4分23例,5分22例;交通事故36例,高处坠落14例,其他原因损伤8例;受伤部位在后枕部24例,额颞部25例,顶部9例。双瞳散大时间:瞳孔散大时间>3 h的9例患者全部死亡,瞳孔散大时间1.5~3 h患者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55.0%,而瞳孔散大时间<1.5 h者中,全部存活。
1.2 方法
58例患者均采用双侧平衡减压手术方法,术前气管插管,全麻。2组手术医生双侧同时进行手术。先于损伤侧颞顶部钻孔放置颅内压探头,测量初始颅内压(ICP)后,切开周围硬膜,清除少量硬膜下血肿,降低ICP,待ICP有所下降后剪开对侧硬膜。术中控制性减压,渐次剪开硬膜,分部位清除血肿及挫伤灶,保持ICP下降的速度是10~15 mmHg/min。当ICP<10 mmHg后将硬膜完全敞开。术毕减张缝合硬脑膜以获充分减压[1]。
ICP变化: 58例患者初始ICP均值分别为(48.7±6.9) mmHg, 术后ICP均值(18.9±4.3) mmHg, 2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ICP平均下降(31.3±3.1) mmHg, 下降幅度为61.2%, 其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
1.3 围术期护理
因病情危重,术前争分夺秒,接诊后即完善术前准备到手术时间间隔均小于40 min(包括CTA和CTP检查的数分钟);术前及时给予20%甘露醇或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做好气道管理,术后为保证呼吸道通畅一般会给予气管切开和(或)呼吸机辅助呼吸;颅内压监测护理,持续监测ICP至术后第7天,并准确记录,画折线图作前后对比;术后中枢性高热者给予亚低温冬眠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应尽早安排高压氧促醒。
2结果
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双瞳散大的患者残死率极高,普遍认为死亡率为60%~100%。如何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根据文献[2-5]报道,传统的去骨瓣减压术减轻脑组织向小脑幕切迹疝出,而防止对脑干的压迫。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能更充分减压,更能适当降低ICP,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护理
3.1 术前准备
术前争分夺秒,确保双瞳散大时间控制在1.5 h内是本组患者提高生存几率的关键点。国外文献[6-8]GCS 3分合并双瞳散大固定患者死亡率为100%,与本组实验结果相吻合。张远征等[9]动物实验证明,双瞳散大1.5 h后,神经细胞缺血坏死可累及中脑,意识障碍不可逆转,3 h后病变范围扩大到延髓,自主呼吸障碍不可逆转。江基尧等[10]认为双瞳散大固定超过3 h者预后不佳。双瞳散大固定时间较长(>3 h), 中脑至延髓已产生不可逆性损伤,已失去手术指征,双瞳散大时间较小(<1.5 h), 脑干部位的损伤处于早期,通过手术适当控制性减压,能够恢复脑干部位功能。因此,术前积极准备(<30 min), 术前及时给予20%甘露醇或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肌力的测评等,保持呼吸道通畅,予以氧气吸入,避免脑缺氧过度。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备皮、备血,以及各种过敏试验,备好急救物品的同时,随时准备手术。
3.2术后护理
3.2.1早期体位护理:双侧颅骨去骨瓣减压术可以更好地达到降低颅内压力,因双侧颅骨去除骨瓣,故脑组织的保护成为了护理重点的第一步,早期应平卧或双侧背部交替垫矮软枕,床头抬高30°卧位,应禁止拍背,翻身时动作轻柔,专人在头侧保护患者头部,要避免动作过猛而致脑干的摆动,影响呼吸功能,重则危及生命。头部垫软枕,避免双侧手术部位受压,影响预后。
3.2.2术后再出血的观察: 58例患者中有4例在术后返回NICU后6 h内发生再出血,其中1例患者死亡。术后24小时为出血高峰期,临床上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有无两慢一高(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改变,颅内压改变情况,早期判断再出血的方法除了颅内压带来的直观改变,也可以通过触摸减压窗、引流液颜色改变的方法来判断是否有出血,可使用过度通气、脱水剂、控制收缩压,等方法降低颅内压,并急查CT,明确迟发型脑内血肿的部位,以备二次手术。
3.2.3术后脑灌注不足的预防及观察: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采用双侧同时去除骨瓣,保持ICP下降的速度是10~15 mmHg/min,可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常常因为过度脱水、降压、术中出血较多等因素致灌注不足,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掌握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基础血压情况,合理控制血压,不能因患者躁动、颅内压升高而盲目降压,致脑灌注进行性下降,而致使预后不良。不能以躁动时的血压为降压的参考值,而是以患者安静状态下测量的血压计颅内压为标准,按需将血压控制于合理范围。定期评定患者神志及四肢肌力,对于意识下降、肌力减退的现象要引起重视,及早预见大面积脑梗的发生,影响患者预后。术后六个月到1年随访,预后较好者占53.6%, 预后较差者占46.4%, 死亡率为21.4%。
3.2.4术后继发癫痫的预防:颅脑术后继发癫痫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应以抗癫痫药物单药或双药联合应用为主,多数患者可得到有效控制,用药原则可参照《中国抗癫痫协会最新制定的颅脑手术后抗癫痫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3.3 颅内压监测护理
术后颅内压监测能够更直观的反应颅内压力变化情况,正确指导临床病情治疗及护理,除常规管道护理外,重点监测颅内压改变情况,并每5~15 min记录,绘制折线图比较各个时间段颅内压,尽早发现颅内灌注不足等情况,预防梗死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胡旭, 董吉荣, 王玉海, 等. 双侧平衡去骨瓣治疗双瞳散大患者的就治经验[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1, 10(5): 439.
[2]Doerfler A, Forsting M, Reith W, Staff C, et al.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a rat model of “malignant” cerebral hemispheric stroke: Experimental support for an aggress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Neurosurg, 1996, 85: 853.
[3]Engelhorn T, Doerfler A, Kastrup A, Beaulieu C, et al.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reperfusion or a combination for early treatment of acute “malignant” cerebral hemispheric stroke in rats Potential mechanism studied by MRI . Stroke, 1999, 30: 1456.
[4]蔡学见, 王玉海, 陈铮立, 等. 重型特重型颅脑伤脑疝时应用天幕裂孔切开术的临床研究(附89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2): 123.
[5]王玉海, 蔡学见, 胡开树, 等. 天幕裂孔切开术在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伤时的应用[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5(1): 52.
[6]Lieberman J D, Pasquale M D, Garcia R, et al. Use of admission Glasgow Coma Score, pupil size, and pupil reactivity to determine outcome for trauma patients. Trauma. 2003, 55: 437.
[7]Tien H C, Cunha J R, Wu S N, et al. Do trauma patients with a Glasgow Coma Scale score of 3 and bilateral fixed and dilated pupils have any chance of survival Trauma, 2006, 60: 274.
[8]Jamous M , Barbarawi M, Samrah S et al. Emergency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for trauma patients with Glasgow Coma Scale of 3 and bilateral fixed dilated pupils. Eur Trauma Emerg Surg, 2010, 36: 465.
[9]张远征, 段国升, 张纪, 等. 急性颅内高压双瞳孔散大后意识和呼吸功能不可逆的时限实验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87, 4(3): 214.
[10]江基尧, 董吉荣, 朱诚, 等. 21例GCS3分特重型颅脑伤病人救治经验[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5(1): 7.
收稿日期:2014-10-10
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08-132-02DOI: 10.7619/jcmp.20150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