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DR在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5-04-0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人民医院511450梁荣真曾炳恬李亮张碟云马惠连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人民医院(511450)梁荣真 曾炳恬 李亮 张碟云 马惠连
当前临床常用的肠梗阻诊断方式包括CT和DT,合理地选择肠梗阻诊断方式对于肠梗阻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对本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DR在肠梗阻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本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临床病理证实小肠梗阻,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为48~72岁,平均56.3岁。199例患者中5例伴随有高血压、5例有腹部手术史,患有肠梗阻的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持续性的上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腹部有包块形成,肠鸣音异常。
1.2 方法
1.2.1 CT检查与图像分析 采用西门子公司的双排螺旋CT行全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参数设为120 kV、200 mA,层厚和层距10 mm,螺距1.375∶1,矩阵512×512,从膈顶开始连续扫描,对于疑似肠梗阻的部位进行为3~5 mm的薄层扫描,采用自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伏醇进行增强扫描,指导耻骨联合下缘。扫描结束后将图片保存,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进行盲法诊断,对于肠梗阻是否存在、肠梗阻部位、是否合并肠缺血、肠梗阻病因等进行诊断,了解肠梗阻情况[2]。
1.3 肠梗阻诊断标准 肠梗阻的诊断标准以及病因如下:①诊断标准:肠管扩张内径≥2.5cm,肠腔内可见气液平面;②肠梗阻部位判断:近侧扩张肠管与远侧塌陷或正常肠管之间出现“移行带”即为梗阻部位;③肠梗阻病因:结合患者的病史与梗阻部位明确病因,肿瘤、胆石、肠扭转时肠系膜血管分布异常、内、外疝出现疝囊及囊内容物等均可造成肠梗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对比,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拟诊的100例患者中,临床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肠梗阻,经过CT扫描诊断明确为肠梗阻的为94例,明确肠梗阻部位的88例,明确肠梗阻原因的89例,其中肿瘤所致肠套叠1例、绞窄性肠梗阻1例,其中74例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检出其他病变61例。DR腹部摄片诊断出肠梗阻患者82例,明确梗阻部位的75例,明确梗阻原因的77例,可以肠梗阻4例,67例患者进行DR复查,检出腹部其他病变14例。CT扫描诊断的诊断符合率为89%,DR诊断摄片诊断符合率为75%,两组符合诊断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肠梗阻病理分析 肠梗阻是任何原因引发的肠内容物障碍,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因为患者本身的病情差异以及体征差别,需要采取不同的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因为急性肠梗阻的病情发展快,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死亡率一般为5%~10%。按照病因分析,可以将肠梗阻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等,因为小肠结构复杂,肠梗阻诊断较为困难。
3.2 肠梗阻诊断价值 当前常用的肠梗阻临床诊断方式包括CT与DR,其中DR被认为是肠梗阻检查的首选方法,在腹部X线下,患者的腹部出现扩张肠样,小肠内径宽度≥2.5cm,肠管扩张内可见气液平面,梗阻以下肠管萎陷。因为患者的体征差别与并发症,患者的肠梗阻影像学表现千差万别,因此需要结合CT诊断进行诊断,CT诊断肠梗阻的表征包括,梗阻近端肠管扩张,肠壁变薄,可见气液平面,远端肠管萎缩,肠系膜密度增高,模糊呈云雾状。采用DR检查的密度与空间分辨率较差,在本研究中,病例确定肠梗阻的100例患者中,DR腹部摄片诊断出肠梗阻患者82例,明确梗阻部位的75例,明确梗阻原因的77例,疑似肠梗阻4例,67例患者进行DR复查,检出腹部其他病变14例,该方法对于肠梗阻部位与肠梗阻病因的判断能力较差,无法准确了解病变肠管的血供情况。
综上所述,DR与CT均能够诊断肠梗阻发生情况,相比于DR诊断,CT诊断能够明确肠梗阻性质及其原因,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合理的选择诊断方式对肠梗阻进行判断,对于后期治疗与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