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资本主义发展角度看宗教改革对基督教伦理的创造性转化

2015-04-02吕富渊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宗教改革基督教

从资本主义发展角度看宗教改革对基督教伦理的创造性转化

吕富渊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分析了西方在近代兴起之时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对基督教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密不可分,考察这一过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 核心价值观; 基督教; 宗教改革; 创造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B14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4-03

作者简介:谢洁宇(1989-) ,女,湖南株洲人,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4-0499-03

当前我国各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各种讨论,就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源而言,也已经日益认识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就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问题[1]。在世界历史上,西方在近代兴起之时,也塑造过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即资本主义精神。它的兴起与对西方文化的重要来源——基督教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密不可分,正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之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使之形成了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考察这一过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启示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近代西方兴起的奥秘何在? 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为何在西方最早出现? 现代化为何在西方最先开花结果? 东西方为何会在近代分流? 在国内外,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一直是各个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虽然这些问题的问法不同, 侧重点有所差异, 但最终都指向资本主义起源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国内外被大量讨论,形成了各种解释路径,使人们对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了解日益全面与深化。但是在各种解释路径中,存在对于经济物质层面强调过多,忽视精神文化层面探讨的片面性问题。诚然,经济物质、法律政治的探讨对于认识资本主义起源不可或缺,但是正如侯建新教授所说,“资本主义起源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单纯的工商业的发展及经济发展史都远远不足以说明之”[2]33。 “资本主义是经济的、法律政治的,也是思想观念的。思想观念本源于当时经济社会生活,却有超越历史时空的发酵作用,它提示我们必须重视文化传统的研究与反思,必须重视积极、健康的社会共识的形成与培育,意义非同寻常”[2]41。在资本主义起源研究中,应该重视以往被忽视的“非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工商业“生长的一系列社会人文条件”[2]35。

无独有偶,主张跨学科治学的韦森教授也指出,文化信念在许多国家和社会的社会制度形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影响。他认为必须重视“人类社会制度形成与变迁中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信念维度”,只有这样才能 “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制度变迁过程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较为确当的理解”[3]12。

那么,作为西方历史发展重要一环的宗教改革运动,它在何种程度上促成了资本主义的生成与发展?宗教改革作为改教事件,基督教伦理由此发生革命性变化,形成所谓新教伦理,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受到重大影响。它发生的时间正好为西方兴起,或者说西北欧(尤其以荷兰与低地国家为代表)与其他地区分流的时段[4]25-32。那么宗教改革所塑造的基督教伦理是否契合,甚至引导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何为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要讨论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起源间的关系,首先需要对资本主义有一个认识。然而,对于资本主义是什么却从来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一般认为资本主义这一名词是最常见常用的,然而却难以有适当的定义。有学者引述指出:“在所有以主义结尾的词中,资本主义一词最容易招惹是非。它的含义和定义是如此混杂”[2]32。不仅对于资本主义不存在众皆认可的定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派创造出资本主义这一成熟的学科概念之后,对于资本主义起源的争论更是绵延至今[5]19-22。

由于对于资本主义界定存在分歧,对资本主义起源的认识存在争议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在资本主义起源的时空性上,有人主张是12、13世纪的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国家,也有人主张是17、18世纪西北欧地区的重商主义国家,还有人主张工业化的英国才存在真正的资本主义,等等。由此形成诸多流派和观点,包括地理环境论、贸易根源论、城市论、新教伦理论、世界体系论、产权论、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论、社会系统论、落后论、“封建政府的直接扶植与推动”论,等等[6]181。

既然资本主义的定义与起源难以界定与统一,那么应该从哪个层面来理解资本主义?笔者无意对这些问题穷根究底,仅从宏观上把握何为资本主义的问题。最为经典的资本主义论述当属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理论。斯密提出了市场经济扩展秩序理论,按照他的理论推演,资本主义就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之上的自由市场经济。然而这一定义仅仅是一种理想模式,充其量也仅为西方世界兴起之黎明前的报晓晨鸡[7]82。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界定有着历史基础,他充分注意到资产阶级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增长及大工业和科技革命,其秘密就在于分工和自由竞争,据此提出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是由商品生产者(资本家)掌握大量的资本和劳动的私有制社会[7]82-84。新近国内学者对于资本主义的界定有一个综合把握,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个体或团体通过对土地、劳动和资本的购买使用,生产出物品或劳务,并按照能够获取利润的价格在市场出售,以竞相积累财富”的体系[6]187。这一把握相对全面地涵盖了诸家资本主义论述中都包含的资本、利润与私有产权三个核心要素。

因此,如果从宏观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界定,就是人类围绕“资本”“利润”和对财富私有产权的占有而发展与完善出的一种文明形态[6]187。那么这种文明形态是如何出现的?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兴起的动力机制,有过这样一种理解,他认为资本家对利润的狂热追求,是企业家不断进行企业内部和市场分工的推动力,由此生产方法、技术与机器的创新层出不穷,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也日益扩大[7]84。可见,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富于活力的背后是资本主义企业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

那么资本家这种追求的动力又是从何而来?背后必定有所谓精神在支撑。这就涉及到资本主义精神的问题。桑巴特最早提出这一概念,他认为,任何社会都有其特有的心态,以此与其他社会有所区分,现代资本主义绝非技术组织形式可以涵盖,它还是资本主义精神的体现。他将资本主义精神凝练为企业家精神和市民精神,前者注重征服与营利,后者注重秩序与保存。无疑,这种精神是一种亲资本-利润-财富的观念与心态,正是它的存在为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价值判断层面的合法性基础[6]182。

根据前述学者们对于资本主义研究的反思,可以得知,从文化层面探讨资本主义的生成与发展成为一个解蔽的途径,那么,资本主义精神是否能从基督教找到起源?

三、 作为一种思想与精神资源的基督教

基督教是一种建立在教义基础上的社会组织。更重要的是,作为救世学说,它对欧洲的贡献在于其引进了一套全新的价值体系,社会观念发生根本变化;作为信仰与价值系统,基督教浸透整个欧洲社会,是欧洲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实在[8]23。所以其思想与伦理要比一些精英的思想影响更为深远与广泛。这里从理念与精神的层面对基督教进行概述,这些正是16世纪宗教改革家们所可能利用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的核心来源是《圣经》。它具体贡献了如下理念[8]23-25:

1. 原罪说

此为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基石,按照《圣经》的说法,人乃上帝根据自己形象所造,具备万物所没有的种种能力,但人的知与能却无法企及上帝,因此存在终极困境。所谓原罪就是人在无限贪欲之下,以其有限而比附上帝的无限,本质上就是一种“僭越”。

2. 上帝选民说

基督教认为,个人受洗入教即为“新人”,而无论其世俗地位的高低,基督徒身份是成为神的子女与天国公民的唯一条件。原罪使个人成为罪人,灵魂得救之道也唯有个人,人的个体性由此得以凸显。上帝则具有恩慈,关怀基督徒的个体命运与得救,对追随上帝的人进行拣选,人人皆可成为天国的公民。

3. 政教分离的二元政治观

在基督徒与世俗权威的关系方面,服从上帝的权威并非排斥对于世俗国家的权力服从,基督徒通常认可与服从世俗权威。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耶稣明白指出,“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神”,对于基督徒的教俗权力关系进行了经典概括。

根据上述基督教的基本理念还可以扩展出发展、平等、个人权利、契约等具有现代意义的观念,都对基督徒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基督教还有一些发明,诸如心灵管理、宣传、群众、绝对敌人等,也就是在精神政治方面发明了意识形态[9]187。这些也具有重要意义,有着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也是西欧文明的重要特点。

最重要的是,基督教也促成了个人概念的出现。这也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所在,此后的各种运动都强化了这一特征[10]90-92。基督教发明了普遍通用的群众,打破了各种传统共同体和小社会,使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一种通用身份(基督徒)。基督教鼓励人们为了一种新身份而主动背弃家庭和共同体。这样就使个体价值高于共同体的价值。个体摆脱共同体的束缚之后就有了个人。基督教继而创造出个人平等这一概念。基督教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生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189。

总之,基督教包含了各种富有现代性因子的思想与理念,但是这些思想资源还需要历史契机的促发与转化,才能促成符合资本主义精神新伦理的出现,16世纪的宗教改革正是这样一个历史契机。

四、 宗教改革对于基督教伦理的转化及其意义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改教事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基督教信仰方式进行了革新,据此树立了新伦理,从这个方面来看,宗教改革对于基督教伦理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以路德为代表的新教改革家回向《圣经》,突出了奥古斯丁的前定论与保罗的上帝慈爱论。 路德据以转化的路径就是回归《圣经》,提出三个“唯靠”的改教原则[11]7,而加尔文又进一步发挥,逼出了新教伦理中的世俗禁欲主义,进而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要求相契合。这种新伦理表现在因信称义、天职观、预定论的形成上,这些观念与伦理有助于资本主义合理谋利精神的出现。

1. 因信称义[12]272-274

顾名思义,就是因着信仰,籍乎恩典,人的称义或赎罪是凭着内心信仰,靠着上帝恩典而实现的。路德认为,信徒若心中信仰真诚,对其罪的赦免就会充满信心,唯此即能把自己提升到上帝面前。这实际上就是用内在的信仰取代外在的权威,凭着内心的真诚信仰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回归因信称义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出现信徒皆祭司的说法,教会、善功等中介无用,得救具有个人性质和自助色彩。

2. 天职观[13]685-686

路德在反对罗马教会的过程中, 也逐步形成了基督新教神学体系中的天职观。在《圣经》的翻译过程中, 上帝召唤(Ruf)和世俗职业(Arbeit)被路德皆用Beruf一词译出, 从而将神圣的呼召与普通人的职业结合起来, 形成其独特的天职观。天职则由神职专有成为凡人所有,由此取消了天职与世俗性的对立关系。天职具有世俗性、平等性和神圣性, 人的各种身分及职责, 都是上帝赋予的天职。

3. 预定论

路德认为,信仰是人对上帝的皈依,而得救是上帝对人的慈悲,因此人的得救完全取决于上帝的意愿,甚至是前定的。灵魂得救不是依靠个人的功德,而是完全依靠上帝。人依靠信仰上帝,接受上帝的恩赐,才能成为基督徒,其中有些人可以因为上帝的仁慈而获得拯救[14]56-57。路德侧重通过虔诚信仰来确证信徒是上帝的选民。加尔文则进一步要求有外在的确证,即个人事业的成功。他更加强调预定论,他认为,人是否会得救,上帝早已决定,人类的意志与努力丝毫不能改变上帝最初的决定;倘若人的智慧可以窥测上帝的意旨、人的努力可以更改上帝的计划,上帝原定的宇宙秩序将为之破坏无遗,世界将变成不可思议[15]157。所以加尔文的预定论具有绝对性,对于基督徒的得救提出了巨大挑战,造成他们心中极度的紧张。因此有人指出,预定论下的个人是绝对的孤独[15]157,从这个意义而言,宗教改革强化了原初基督教的个人主义[10]90-92。

但是,确认得救却是基督徒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此问题上加尔文将天职观与预定论结合在一起,使天职成为信徒判断自我选民身分的重要有形依据之一 。前述天职观使得世俗职业神圣化、天职世俗化,预定论则使这种转化更具世俗意义。一方面信徒亟望得救,改教家必须为此提供出路,化解其内心紧张。预定论将信徒置于无知之幕中,这样其努力的途径就仅存于天职之中,信徒只能经由俗世的努力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以自己现实的成就来肯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所以改教家在造成信徒紧张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出路,即信徒必须实践召唤,以克天职,这种召唤通常被视为上帝恩典的象征[15]158。由此就形成一种观念,信徒可以把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视为上帝赐予的恩宠和永恒幸福的标志,这就使得虔信与富有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相互接近起来[16]73。在企业上,必须以最合理的方式来牟取最大的利润;为了达到合理的经济,就涉及企业的规划,例如私人财产与公司财产的分离、计划性的投资、有效的商业组织、簿记制度等符合近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制度出现。这种合理谋利精神正是上述三大观念合力造成的一个自然结果,财富增值是上帝荣耀的表现,不仅如此,为保持与增加这种荣耀,还需要积累财富与投资,在此过程中,出世禁欲则转化为入世禁欲主义,对自身财富积累与增长的理性控制正是入世禁欲主义的一大特征与结果。根据实证研究,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第一代企业家与发明家中有49%产生在非国教的各个教派之中,而所有非国教教徒在人口总数中只占大约5%[16]73。通过宗教改革的这种转化,基督教伦理成为上述世俗禁欲主义的支撑,个人得救与资本主义合理营利奇妙地结合起来[15]158。

总的来看,因信称义使得基督徒的得救具有个人性质,更具自助色彩,而天职的观念则赋予了世俗工作以神圣意义,预定论与天职观念的结合则导致世俗禁欲主义,使得信徒拼命挣钱、拼命攒钱,以显示上帝的荣耀。这些都有助于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营的形成,基督教伦理因此向着前述亲资本-利润-财富的方向靠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支撑。

当前我国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这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契机,其成功推进不仅需要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宗教改革对于基督教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即:重视传统、发掘传统、转化传统、实践转化;传统是重要的思想资源,需要历史契机促发,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传统才能获得新生,实现古今对接。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仅为其开出新境界,也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精神支撑。这就提示人们:①需要保护与整理传统文化资源;②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发掘其意义;③必须新旧结合,通过转化形成一种对接,融合而成新文化;转化必须落实与践行,在实践中才能具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欧阳军喜,崔春雪.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山东社会科学, 2013(3):11-15.

[2] 侯建新. 新视角:资本主义起源再探讨[J]. 史学理论研究, 2006(3).

[3] 韦森. 宪政的超验之维[J]. 读书, 2009(12):12-20.

[4] 罗伯特·艾伦.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M]. 毛立坤,译.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25-32.

[5] 刘光临. 回归传统: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4-26,160.

[6] 闵凡祥.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J]. 学海, 2013(1).

[7] 韦森. 近代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再思考:上[J]. 河北学刊, 2007(1).

[8] 侯建新. 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J]. 世界历史, 2011(4).

[9] 赵汀阳. 坏世界研究[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5.

[10] 韦森. 文化与制序[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11] 王艾明. 马丁路德及新教伦理研究[M]. 北京:译林出版社, 2011:7.

[12] 赵林.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272-274.

[13] 林纯洁. 天职概念的古今演变与中西对接[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6):683-687.

[14] 朱孝远. 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道路[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56-57.

[15] 吴咏慧. 哈佛琐记[M]. 北京:中华书局, 2009.

[16] 钱乘旦,陈晓律.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责任编辑王立坤】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ristian Ethics by Reformation in a Perspective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LyuFuyuan

(College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The process of the cultivation of capitalist core values while the West emerged in modern times. It considers that, the rise of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the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ristian ethics by protestant reformation in the 16th century are inseparable. Investigation of this process has revelatory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capitalist; core value; Christianity; protestant reformation;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宗教改革基督教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英国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DIY小卡片“玩”转思想史教学难点——以人教版“宗教改革”一课为例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