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新常态下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研究

2015-04-02陈岱云陈希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陈岱云 陈希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山东大学 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人口新常态下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研究

陈岱云 陈希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山东大学 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人口新常态的重要标志。老年人社会参与是人口新常态下对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社会价值的现实问题,它是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关键。我国已将服务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作为服务于社会养老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居住楼房(没有电梯)的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影响老年人外出进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生活照顾者的工作效率。鉴于此,政府和社会应把楼房电梯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来抓,从实际出发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创造有利条件。另外,老年人社会参与有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建议政府、社会应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有积极作用的社会组织建设多加重视并给予投资支持。

积极老龄化;社会参与;养老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应从生命规划、人力资源、社会资本、继续社会化等方面着手,向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承认老年人是社会和发展的贡献者,提升老年人的健康和参与,促使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①干咏昕:《建构积极的中国老年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实践与困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正因为如此,服务于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已作为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所涵盖的服务于养老的内容之一。服务于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措施,同时,它对于老年人口自身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此,进行服务于老年人口社会参与研究,探讨服务于老年人口社会参与的理论和实践,可为构建积极老龄化的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一、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是社会服务于老年人口养老的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常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已使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医疗技术普遍推广、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人口死亡率也大大降低,寿命已经延长。这是二十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从1950—1955年时的46.6岁提高到2005—2010年的67.6岁。中国在这方面的变化尤其显著,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还不足40岁,2009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73岁,并预计在2045—2050年达到80岁②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人口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人口的健康寿命也延长,具有社会参与能力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这对于中国人口来讲是一种新常态。之所以这样讲,是由于2015年前后随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中国的人口抚养比转为上升,人口红利结束;或者中国的人口红利随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进入减少的阶段,并将于2030年左右结束。③原新、刘厚莲:《中国人口红利真的结束了吗?》,《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6期。这种人口态势表现出的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即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养老问题,因此称之为新常态。

据统计,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①《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19%》,www.gov.cn。所以今天服务于老年人的体系建设在关注老年健康、保障的基础上应更多考虑大多数健康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问题。不要将老年人口看成社会负担,今天的老年群体已逐渐更新,这批老年群体具有不同于过去老年群体的特征,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许多老年人受过良好的教育,身体更加健康,人生更加活跃,他们有宝贵的才能和经验,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②李宗明:《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政策的若干思考》,载福建省老年学学会编:《积极老龄化研究》,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既然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常态,国家社会理所当然就应像对待其他社会问题一样以常态化的心态来对待人口的老龄化,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人口现象的认识和态度应是积极的,不应低估老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促使老年人积极看待个人的行为与角色。在家庭和社会内外双重鼓动情境下,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当然,对于我们国家来讲,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比发达国家更具特殊性,它影响着中国社会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因而引起了我们国家的特别重视,上到国务院下到各个地市级政府都下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通知,制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此《规划》把养老问题提到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第一次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专项规划范围,这足以说明了政府在人口新常态下对养老问题的重视。《规划》科学界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功能定位,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国老年报》2011年12月28日。此规划之所以把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社会参与的设施也包括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当中,是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和价值所决定的。

二、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基础理论和实践价值判断

面对全球老龄化不断加快的趋势,国际社会从理论和实践的政策层面都作出了回应,指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方法。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指出的“积极老龄化”已成为老龄观的一个革命性变革,而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和精髓在于社会参与④韩青松:《老年社会参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005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老年学大会所确立的主题为“实现积极老龄化——参与、健康、保障”。过去我们在讲“健康老龄化”时,将成功老龄化的三大构成排列为“健康、参与、保障”。这次大会则改为“参与、健康、保障”,突出了“参与”。“积极老龄化”的提法,较之“健康老龄化”的提法,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积极的科学与社会的意义。按照这一逻辑,服务于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也就是服务于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一)老年人社会参与内涵决定了其在积极老龄化中的重要位置

老年人社会参与是老年人养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然活动。经过了几十年社会化的老年人是摆脱自然属性最多的社会人。社会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老年人在接受社会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参与来回应社会,继续与社会进行互动,一直达到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终结。那么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2002年4月8日至12日,马德里《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报告(政治宣言第5条)》作出的界定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他们应当享受充实、健康和有保障的生活,并应积极参加各自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我们决心增进对老年人尊严的认识,并消除对老年人一切形式的忽视、虐待和暴力”。这一国际社会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义内涵包括了五个方面:

1.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生产活动,特别是退休的老年人有一定的技术特长,社会又需要,被返聘再发挥余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老有所为”。而没有退休金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可通过参与一定的经济生产活动获得一定的收入弥补社会发放的基本养老金的不足,从而改善生活水平。同时也缓解了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2.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帮助培养未来的劳动队伍、照顾家人、在社区内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等。

3.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文化活动。老年人可根据个人的特长、喜好参加相应的各类文化活动,譬如书画、演唱、体育健身、学术论坛以及各种竞技等有关活动。通过参与这些社会文化活动,一是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二是繁荣了整个社会和群众的文化生活。

4.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政治活动。主要是指老年人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或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常见的有参加政府组织的座谈会、给政府打电话和发电子邮件、通过私人关系接触政府官员表达个人意见等等,以实现个人用自己经验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价值,同时也满足个人存在对社会有所作为的心理愉悦。

5.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人际交往、旅游活动。老年人可通过走亲访友进行人际交往,可为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提供机会;可通过旅游活动、参观访问来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状况,使老年人更加热爱社会、关心社会,个人的幸福感会更加强烈。

(二)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支持

人人都想安度晚年,问题是谁能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政府、社会、家庭、子女?实际上没有一个靠得住,最靠得住的还是老年人自己更积极地进行社会参与。这不仅是社会现实,也是有理论支持的。据大量的资料来看,最为常用的支持、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1.鼓励老年人重新参与社会生活,重建老年人与社会的联系,重塑老年人的自我形象,从而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的“互动理论”。早期互动理论的学者库利在对自我的分析中,有两点重要的突破:一是他把自我看作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二是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个体间彼此互动,互相体味他人的姿态,进而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①张友琴:《老年参与的理论与实践》,载福建省老年学学会编:《积极老龄化研究》,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库利还指出,“人性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共同参与,不能获得人性,而人性会在独处中衰退”。因此,老年人社会参与可恢复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职业角色,重新打通老年人个体间互动、共同参与社会的通道。这是实现积极老龄化、重塑和发展自我的关键所在。

2.鼓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活动理论”。该理论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提出的关于老年及老化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年是中年的延续,是人类生命周期的必经阶段,老年人依然可以从事社会上的工作,参与社会生活;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年轻的生活方式,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差距缩小到最低限度。②张恺悌:《中国城乡老年人社会活动和精神心理状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这一“活动理论”从生理学上指出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按生物学规律“用进废退”,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可以得到身心锻炼,永葆青春,因而要鼓励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

3.鼓励老年人积极应对角色转变防止引起心理不适应而影响健康的“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是众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研究人们的社会角色行为改变及其原因、揭示人类社会行为改变的相关理论。社会角色相关理论都认为老年人退休期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失去了以往的社会地位,没有了以往的职业角色的生活,大多数老年人如不及时调整心态会有失落感,容易引起老年人精神、心理的不适应,从而导致身体免疫机能降低而产生疾病。所以鼓励老年人重新回到社会进行社会参与转变自身角色,正确应对角色转变,防止由于退休造成心理不适应而引起身心衰老加快等问题的产生。

4.激发老年人的自尊和自信,鼓励老年人自己解决问题,提升老年人的独立自主性的“增权理论”。增权理论核心概念是“权能”。③唐咏:《中国增权理论研究述评》,《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诠释,有学者认为,权能是一种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空间和发展的动力。陈树强认为,权能可以通过社会互动增加与衍生更多的个人及人际权能。按照增权理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可激发老年人的潜能,能够帮助老年群体增强个体的信心和能力。至此,老年人自己的问题就可以自己解决。这样,老年人在逐步衰老的过程中,面临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仍可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综上所述,社会参与有其积极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是政府和社会之所以要进行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工作的理论依据,是诠释“六个老有”老龄工作目标的理论。“六个老有”是对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高度概括,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后面四个“老有”,从不同的视角来看都是通过老年人社会参与来实现的。因此,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的途径,是有其理论基础作支撑的。

(三)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社会作用和价值

在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会,人力资源是最宝贵与最稀缺的资源。因此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仅对于老年人个体有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对于社会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和重大的价值。根据我国目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来看,其社会作用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老年人社会参与是劳动力资源紧缺的补充。对于社会而言,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银色资源”),让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既可抑制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人才年龄结构断层的负面效应,又可实现“生产性老龄化”,以减轻社会的负担,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生育二孩的家庭更需要照看孩子的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为年轻人社会参与提供了机会和可能,间接缓解了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的紧张。

2.老年人社会参与对于繁荣社会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目前,社会上有大量非正式的老年文化团体组织,不定时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老年戏剧乐团、体育健身组织活动等。老年人通过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使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精神心理状态大大改善,生命活力再次焕发。同时,可使中国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文化垃圾得以唾弃。总之,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繁荣离不开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3.老年人社会参与对于文化传承有重要作用。任何文化都是一代人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集中整理、总结形成的理论和经验。老年人的历史使命在于总结。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老年人通过著书立说的形式,总结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和历史经验,新一代人通过接受其教育而将文化传承,并继续创造新的文化。大量老年人都是通过社会参与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向他们交往圈中的人施加影响将文化传承。社会整体的新文化就是在这种点滴、分散的文化影响的基础上集中、深化形成的,这种文化的集中深化工作大多是由老年人参与完成的。

4.老年人社会参与在社会治理中有重要作用。老年人通过公益或者志愿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例如老年人担任城市交通疏导协管员,社会稳定保安员,社区志愿服务日常矛盾纠纷摸排调解员,照顾孤儿、弱能或智慧不足儿童的教养员,志愿照顾孤老、病老、残老的保护员,公益活动的志愿服务人员等等。老年人通过参加这些公益活动,既丰富了自己的老年生活,发挥了自己的技能和智慧,又为社会增添了和谐因素,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总之,鉴于老年人社会参与是养老过程的日常活动,有其深刻的理论支持和重要的社会实践价值,政府在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制定、行动落实方面应给予更加高度的重视。老年人参与社会既是老年人的共同愿望,又是社会对老年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的家族》中所说:“既然人天生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天性”。所以不仅要从其自然属性上防止衰老,更要从其社会属性上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实现老年人的价值。①李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义》,《学术探索》1999年第5期。

三、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建议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从事下列活动:(一)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教育;(二)传播文化和科学知识;(三)提供咨询服务;(四)依法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五)依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六)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七)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协助调解民间纠纷;(八)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此法条和以上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理论、社会价值的梳理,充分说明了服务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既合情合理又合乎法律规定,也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内容。发展型社会政策中与老年人相关的主张可以概括为“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老年人对经济与社会的参与率。提倡‘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使老年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在机体、社会、经济和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状态,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参与社会”②干咏昕:《建构积极的中国老年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实践与困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在这种理念下,服务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关键是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与社会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吸引老年人口加入组织,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积极性

1.老年人社会参与具有组织依赖性。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人类的需要大部分都是通过社会组织来满足的。人们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智力上都无法以个人的形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只能以群体的形式来加强满足需要的能力。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组织,将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以特定的目标和明确的规范协调人的活动和能力。大小不同、规模各异的社会组织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主要基础。①崔树义:《社团组织与人口控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同理,在老龄化社会中因此也存在适应不同老年人需要的各种社会组织,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社会组织基础。相关研究已证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具有对机构、组织依赖性较强,自组织性较弱的特征。社区组织的发育对社区公共事务、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老年人所在的社区成立有老年人的团体、组织,可使老年人的参与意愿比没有设立相关组织的提高41%。②李宗华、李伟峰、高功敬:《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因此,从社会、老年人社会参与这两个因素和组织的关系来看,建设积极老龄化社会必须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服务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一定要服务于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吸引老年人的加入,从而激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增加参与率。

2.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社会组织种类和特点。老年人参与的社会组织(除机关事业单位的老年人参与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外)绝大多数是非正式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组织更多是一种人际关系群体,它没有正规的结构形式和职位,少有明确的团体目标。在非正式组织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的非正式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①老年学术组织,即老年科技工作者按照专业、系统自愿组织的学术性组织,如老年学学会、老年书画研究会、老年历史研究会、老年摄影学会等;②老年自助、服务性组织,如退休工作者科技协会、老年体育协会、老年大学等;③徐志:《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引进与咨询》2003年第10期。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如维护社会治安、管理交通秩序、市场管理、市场物价监督、环境卫生、居民委员会工作、宣传计划生育、普法教育、移风易俗等活动的组织;④贾森·A.科尔基特、杰费里·A.勒平、米歇尔·J.韦森:《组织行为学:提高执行力和承诺的要素》,吴晓巍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生产经营型的老年组织。在一些企业、街道、农村的老年人自己组织的经济实体。在企业,一些离退休的老职工自动组织起来,参与开发新产品、技术攻关、修旧利废、维修设备、职工技术培训等;⑤老年技术咨询服务组织,为各级政府当好参谋搞好咨询服务的老年组织;⑥发展教育事业,传授知识,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智育方面进行教育的社会组织;⑦老年文体组织。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是霍桑实验的组织者、哈佛大学教授梅奥(Eiton Mayo)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社会组织是非正式组织,它具有非正式社会组织的特点:①自然或自发形成的没有章程和确定权利、义务的群体;②具有团体意识,维系力量来自于内部;③核心人物作用大;④规范是不成文的、无形的;⑤具有很强的凝聚力;⑥内部信息交流具有渠道畅通和传递快的特点。③总之,以上这些非正式组织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老年人个人养老过程的需要。老年人通过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而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等,使老龄化社会实现积极老龄化。

3.激励老年人参加社会组织的措施。根据老年人参加的社会组织特点,社会组织的“核心人物(组织者)”对开展活动的作用较大。因此,政府、社会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激励组织的“核心人物”,发挥组织老年人更好地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让社会组织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服务。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这是充分发挥老年人社会参与积极性的关键,老年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是由社会组织者(核心人物)的积极性决定的。非正式组织的领袖,一般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对成员的影响具有自然性,成员在行为上、心理上更易于服从。他们是连接政府和老年人的纽带和桥梁,将政府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职能、水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实现、表达。因此,政府和社会为把老年人组织起来进行社会参与,发展社会的各项事业,首先需要进行组织建设,推选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的组织者,而后采取激励组织者的方式方法,提高组织者的积极性。那么怎样进行激励呢?组织行为学指出,“激励”被定义为发自于员工内在和外在的积极力量的组合,它能够激发与工作相关的活动并决定其方向、强度和持续性。调查研究显示,经济刺激总是要比其他形式对刺激的作用更大④。因此,政府购买为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服务,并由政府根据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向其支付费用、进行激励,尤其是对社会组织的组织者进行经济激励,即支付一定的佣金和活动经费,这样才能保障政府与社会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职能实施,提高老年人参与的社会组织的聚合力、活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积极老龄化的有序状态。这是老年人实现自助、互助和他助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传统单位制度弱化以后老年人获取资源和利益传输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政府节约社会管理成本,提高老年社会政策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改善楼堂馆所的建筑设施,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方便

由于自然规律所致,老年人生理性功能退化,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尤其是登楼艰难,气血不足,因此不愿意下楼外出,为社会参与带来障碍,严重的会导致失能或半失能。有调查说明,导致老年人失能半失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疾病致残。在乡镇调查的8331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中,患有疾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有5832人,占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70%;城市2460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中,患有疾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有1599人,占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65%。二是由于生理机能造成的自然衰老、身体机能衰退,导致失能。这部分老年人乡镇1332人,约占16%;城市443人,约占18%。三是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造成失能。在乡镇,由于交通不发达,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很多老年人因交通意外后治疗不及时导致失能,城市中也有一部分是因意外摔伤和交通事故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导致失能。这部分老年人乡镇有1167人,约占14%;城市有418人,约占17%。①李粤:《哈尔滨市城乡老年人失能状况调查报告》,哈尔滨老龄网。这一调查研究的结果告诉人们两个现实问题:一是老人失能半失能的原因是疾病和意外摔伤,二是这些失能半失能老人都需要照顾。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要求人们一是根据致摔原因进行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出行提供方便并防止摔伤;二是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顾者提供行动轻松、走路便捷的设施条件,从而提高照顾者的工作效率。这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基础条件。

目前各个省、市正在响应政府号召,进行楼堂馆所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并且也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当前有许多多层居民楼房没有电梯,许多老年人常年不愿意下楼,主要是不便下楼进行户外活动,更谈不上社会参与,甚至有病也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导致失能半失能直至死亡。因此,希望政府、社会在建设积极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在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同时,对原来没有电梯的居住楼房、多层馆堂修建电梯,把它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来抓。这是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为居家养老的照顾者、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等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促进积极老龄化社会的构建。

四、结语: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老龄化社会向积极老龄化社会发展

当今世界,在社会、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口老龄化都已成为常态。这是令人欣喜的,人的寿命延长是每个人的愿望。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社会、个人来讲,从理论、实践上都有唯一的选择:即社会选择积极老龄化;个人选择身心健康、社会参与、颐养天年。换句话说,就是老年人社会参与既是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老年人养老过程的必然。然而,老年人毕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身心生理有其弱点,需要特别的照顾和服务。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老年人所参加的社会组织进行资本投入,实现为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服务;政府和社会通过改善楼堂馆所的建筑设施,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方便。这样,一个“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学”的“参与、健康、保障”的积极老龄化社会才能实现。

(责任编辑:陆影)

C913.6

A

1003-4145[2015]07-0114-06

2015-05-10

陈岱云(1958—),女,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生合作导师。陈希(1984—),女,山东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基金委托重大项目“老龄化背景下山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RZB010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