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问题

2015-04-02孙蚌珠崔静静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改革

孙蚌珠 崔静静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学术主持人:肖贵清)·

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问题

孙蚌珠 崔静静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的重大问题,从理论和历史、现实和未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迫切性;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正确把握和处理若干重大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的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方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这些阐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集中反映了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对理解和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理解和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需要从理论和历史、现实和未来全面把握。

(一)理论和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中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其他社会一样,社会主义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但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直接发展动力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贡献,也是改革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自身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他说:“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同时,又进一步指出:“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182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思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呈现出勃勃生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锐意改革,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在世界经济年均增速2.8%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向全面小康迈进,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不会一劳永逸,只能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着的。

(二)现实和未来:改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抓住机遇,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于改革,但重点强调的是全面深化。

解决现实问题,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必须用改革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好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建成、关系着“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而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这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是统筹推进所有领域改革,不是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几个领域改革,并且是各项改革协同配合、整体推进。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必须深化全面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这是极其浩大的系统工程,零敲碎打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邓小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曾说过“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和兴起。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现在,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塑造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能力大幅提高;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精气神高涨。总起来看,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才能赢得战略主动。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地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方向,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不可分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需要明确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两句话,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根本方向,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后一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所走路径。国家治理体系怎么改、怎么完善,国家治理能力怎么提升,都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要有主张、有定力。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人权、选举制度、法治等重大问题上,不能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为标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变和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会迷失方向;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难坚持和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切实解决好制度模式的选择问题。而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只是做了一些科学预测;苏联对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有深刻的教训。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

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也得到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同时,也应该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还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下大力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目标,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目标不是一个个具体目标的简单加总,而是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要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

(二)改革方向: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但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正如江泽民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如果离开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那不是我们的创新,只是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路。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中,不仅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无论理论和实践实现多大创新,但都不能离开根本,不能偏离正确的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关头尤为如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在这种情况下,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越发重要。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所谓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通过改革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制度不断完善和持久。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没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

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不断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提供制度保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改革的重点不同,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改革进展不同,但总体上不存在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一切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在改都要改,但是必须坚持的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会改,要有政治原则和底线,有政治定力。能不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改革性质的原则问题,偏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偏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南辕北辙。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内在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基本要求进行了深刻阐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其中特别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内在规律。

(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

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但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这种状况不改变,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因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公平正义的内容不同;不同利益群体、不同阶层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公平正义问题。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创造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增进人民福祉的体制机制。

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全面深化改革也无法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很重要的一条宝贵经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二)内在规律:正确把握和处理若干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要攻坚涉险,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这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不断探索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这些重大关系,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内在规律,也是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有利于把握推进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因此,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寻找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开,出现问题就及时应对,发现错误就马上纠正,不断从实践中取得规律性认识。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但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邓小平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反复强调必须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江泽民则把三者比喻为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说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目前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态势更加明显,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刘要停)

D601

A

1003-4145[2015]07-0005-06

2015-05-25

孙蚌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崔静静,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重大项目“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模式’”(项目编号: 2009JJD79000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改革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改革之路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