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研究述要

2015-04-02张雷声韩昌跃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手稿经济学马克思

张雷声 韩昌跃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研究述要

张雷声 韩昌跃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学术界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研究方兴未艾,近年来取得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的整体研究方面主要表现在以哲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为视角开展研究。概述这些研究的要点,对深化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哲学;人类学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哲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内容作出了新的分析。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作出总结概括,意在推进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的深入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

一、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的哲学视角分析

以哲学为视角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研究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哲学价值和地位、政治哲学的意义、经济哲学的意义等方面。

首先,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哲学价值和地位。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外学者都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有极高的哲学价值和地位,但论述的角度各有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手稿对马克思哲学发展的贡献的角度,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特别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是马克思自己对自己哲学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系统概括,标志着马克思哲学的阶段性完成。①赵凯荣:《马克思哲学从“征兆”到“具有充分意义”的重大界标——〈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9期。它是继马克思19世纪40年代的初步哲学探索之后,在哲学思想发展上的又一座高峰,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第二阶段即《资本论》创作阶段的奠基之作,也是其哲学创新的第三阶段即《马克思晚年笔记》创作阶段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思想起点,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桥梁作用。②王东、林锋:《〈资本论〉第一手稿的五大哲学创新——〈1857—1858年手稿〉的重新定位》,《江汉论坛》2007年第6期。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之所以“在最近几十年里上升到突出的地位,很大程度上由于马克思主义者关注黑格尔和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③Geoff Mann,Marx Without Guardrails:Geographies of the Grundrisse.Antipode,Nov2008,Vol.40 Issue 5.。二是从手稿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发展的贡献的角度,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具有考察马克思解析“历史之谜”的方法从人本的、逻辑的到历史的转变过程的价值,它使我们发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双重向度即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在经济学的视域中获得了根本性的统一。④孙伯铃、张一兵、唐正东:《“历史之谜”的历史性剥离与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涵》,《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马克思一方面用物质生产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作了深刻分析,另一方面又强调这些现象和物质生产力都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着的。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包括纵的和横的两个维度,既唯物主义地说明了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又唯物主义地说明了这些因素的历史发展。而以往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纵的维度重视不够,对其历史性缺乏深度挖掘,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①安启念:《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两个维度——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谈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三是从手稿的哲学方法论意义的角度,对马克思关于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思想作了较为深刻的、多层面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辩证法是一个好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要成就的基础。”②Paul Diesing,Comments on Roshnthal`s The Escape from Hegel,Science&Society.Winter 2000/2001.Vol.64,Iss.4.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性质,而且贯注着哲学批判的精神。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贯注“人的感性活动”理路的“逻辑学”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研究出发点,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方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③常江:《“人的感性活动”的“逻辑学”何以可能——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蕴含的历史辩证法思想重释》,《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8期。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阐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篇构想密切相关。马克思在自己著作中运用的叙述方法并不只限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核心命题在于指明:资本是劳动产品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产物。“抽象”在思维中上升为“具体”的过程,“理论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进程。④刘召峰:《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辨析》,《江汉论坛》2013年第10期。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企图在思想上重构资本主义的本质上的决定,在体系上从它的最简单的和最抽象的规定到更为复杂的和具体的规定”⑤Tony Smith,On Rosenthal's"escape"from Hegel,Science&Society.New York:Winter 2000/2001.Vol.64,Iss.4.。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这一辩证法的完整结构包括从现实具体到思维抽象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两个环节,前一环节凸显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后一环节则将历史观消化并形成了社会批判观。长期以来对抽象与具体辩证法的探讨因没有澄清前一环节的历史性内涵而导致了对后一环节的曲解,并在经济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种种误解。⑥孟亚明:《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党建研究》2010年第10期。

其次,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政治哲学意义。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对资本主义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表征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场和视域,具有政治哲学的意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不仅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研究经济学的手稿,而且是表征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又一新高度的标志性文本。⑦王志刚:《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中的空间政治思想——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政治哲学解读》,《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2期。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社会个人”出发,即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出发,将政治哲学批判寓于政治经济学分析之中,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自由与平等,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为一种剥削制度的不正义性。⑧王志刚、张云翔:《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与资本主义社会正义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哲学解读》,《江汉论坛》2011年第1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坚持政治经济批判的方法,以劳动与生产作为财富的基石,阐释了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社会财富生产的悖论和分配不公正现象,揭示了资本权力下的对抗性加剧和劳动阶级非幸福的苦难境遇。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的批判,指出未来社会财富的宏大基石从劳动生产转到人自身的生产,从而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时间将成为自由时间,人们真正在闲暇时间中享受幸福,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个人的发展。⑨任小艳:《马克思的财富与幸福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哲学解读》,《理论研究》2013年第4期。

第三,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经济哲学意义。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来看,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并非是脱离其它社会领域抽象研究经济现象的纯粹经济学著作,而是经济学和哲学的高度结合。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方面,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经济哲学体现。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是重要的经济哲学著作,因为马克思写作经济学手稿的理论基础是新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并且在手稿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方法论。(10)张有奎、秦鸿滨:《超越经济学的视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意义》,《江淮论坛》2003年第1期。有的学者认为,手稿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就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文献,也是马克思首次从经济和哲学相结合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的精辟阐述,成为后来人们理解和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依据。①尹建军:《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文献——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党建研究》2012年第8期。还有学者以《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为例说明了经济哲学的意义体现在一些“基本问题”的突破性进展上,即(1)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在理论出发点上实现了由“价值”到“商品”的过渡,创立了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学说;(2)克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商品”概念的谬误,实现了由“劳动商品”到“劳动能力商品”的转变,建立了科学的狭义剩余价值理论;(3)在上述进展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实质,建立了科学的狭义再生产理论。②孙乐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马克思经济哲学问题的新突破》,《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特别是国外学者从生态角度作了分析,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包括着自然—社会辩证法或者说生态学辩证法,即试图构建一种既包括生产一般又包括它的特定历史形态的唯物主义批判;清晰阐明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人类需求理论——指明超越资本关系的方向;分析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经济形态和这些形态由于原始积累而导致的解体,表明不断变化的通过生产对自然进行占有的各种形式;资本的外部边界/界限问题;在人口与土地问题上与马尔萨斯的交锋。③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马克思的〈大纲〉与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转引自[意]马塞罗·默斯托主编:《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页。另一方面,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经济哲学内容。一是异化和物化理论。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以历史性的眼光洞穿了资本主义作为特殊的社会形态的非自然性,尤其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揭示了人被物统治的秘密。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只作为生产一般价值的抽象物而存在,作为一种商品而存在,这是一种对人的物化、非人化,是人自己生产的物化关系对人自身的抽象统治。还有学者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从资本主义现代性“物的依赖性”的症候入手,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物的依赖性”的普遍特质、发生机理和历史意义,从而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物的依赖性”理论。“物的依赖性”理论对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具有极重要的思想价值。④雷龙乾:《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刍议——兼论“物的依赖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国外学者认为,马克思一直没有放弃异化理论,但在不同的著作中却“存在着微妙的调整以应对学术环境、读者、结构方面的变化”⑤特雷尔·卡弗(Terrell Carver):《马克思〈大纲〉中的异化概念》,转引自[意]马塞罗·默斯托主编:《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页、102页。。二是市民社会理论。有的学者提出,马克思关于前资本主义本源共同体三种模式的划分,可使我们认清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状,从而可更好地展开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即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和反思。⑥马俊峰:《论本源共同体三种模式及其当代意义——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也有学者强调,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分析,为他的生产辩证法思想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而人口生产的发展促使作为具有自身狭隘性的社会形态的共同体向共同体社会发展,并由此产生出奴隶制和农奴制这样的阶级关系,物质生产的发展则促使共同体中自给自足的生产向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生产的转变,两者的结合最后导致共同体的解体和市民生活的形成。⑦刘海江:《生产辩证法与共同体的衰落》,《北方论丛》2010年第3期。三是经济伦理思想。有的学者对手稿中包含的经济伦理思想作了分析,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辩证关系的论述,强调了生产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生产关系与伦理关系的关联性。不仅如此,马克思还从所有制的历史沿革与主体性的关系上,研究了经济主体的伦理特性,论证了物的依赖关系是资本主义伦理关系的基础,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实际上是作为理解资本主义伦理关系实质的中心范畴来进行的。⑧余达淮:《〈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伦理思想探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

二、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的经济学视角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进行分析,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的经济学视角分析,主要表现在对手稿中的物质生产思想、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资本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方面。

第一,关于手稿中的物质生产思想。物质生产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生产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更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及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未来的理论基础。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四个层面:一是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关系层面的探讨。有学者认为,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的关系,是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二者的对立到二者的同一,再到二者的对立统一。其中第一次否定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标志着人本主义范式的最终解体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二次否定发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发展和成熟。正是从这一手稿中“物质生产—自由活动”的上升逻辑出发,《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明确提出了“自由王国既以必然王国为基础又在其彼岸”的思想。①姚顺良:《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重大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二是物质生产劳动层面的探讨。一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的历史逻辑中,“劳动”概念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性劳动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般劳动,再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雇佣劳动的不断推进,体现出其理论逻辑的深入过程,劳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不再是概念的抽象或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生发过程和现实批判过程。马克思对劳动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探究人的生存和本质内涵。②刘维兰、黄明理:《马克思劳动发展逻辑及对资本主义批判与超越》,《求索》2011年第10期。另一种观点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提出了社会劳动科学化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劳动的科学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创造性;一是劳动要成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手段。这一观点强调,马克思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劳动的科学化与人的主体化的密切关系,为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③薛德震:《“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劳动科学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5期。三是物质生产与人类解放关系层面的探讨。这一探讨认为,马克思从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出发,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构建了人类解放的理论逻辑,其中蕴含着把经济提升到哲学的层面上来加以实现的深刻思想。这一探讨还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学分析为基础,试图证明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的解放逻辑决不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中不少学者所指责的生产主义的拜物教。④唐正东:《马克思“物质生产”概念的哲学内涵论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四是资本与劳动关系层面的探讨。在《1861—1863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关于劳动对资本形式上从属转化为实际上从属的原理,集中说明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的产生、确立、发展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在阐述过程中,马克思说明了不少重要原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马克思在1861—1863年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也是他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⑤董瑞华、唐珏岚:《〈资本论〉及其手稿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30页。

第二,关于手稿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劳动价值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成熟并系统化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本体论、实体论、价值论的思路梳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认为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建了劳动本体论,从而能够实现广义政治经济学视阈对狭义政治经济学视阈的理论转向;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创立了劳动实体论,初步完备了对科学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价值论最终得到完善。⑥许光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及其假说体系》,《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二是以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的思路叙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过程。有的学者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基本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即第一次阐述了商品二重性学说、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价值形式的重要思想,第一次阐述了商品拜物教学说;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和价值转形两大重要成果。⑦董瑞华、唐珏岚:《〈资本论〉及其手稿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3-58、62-64页。还有学者以个例强调了劳动价值论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完善性,认为19世纪60年代之前,马克思讲劳动力商品价值时沿用的是古典经济学的说法,称为最低工资。后来马克思发现这样定义劳动力价值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谈到劳动力价值时明确提出,决定劳动力价值的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这就大大修正了对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规定,使劳动力商品价值不仅包括身体因素,还要包括社会因素。⑧张钟朴:《〈资本论〉第二部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第1期。三是以劳动价值论科学意义的思路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地位,认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也是马克思实现经济学科学革命的最辉煌的成果之一。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手稿》的“货币章”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作了全面叙述的劳动价值论的第一份科学实验记录。①顾海良:《通向〈资本论〉的思想驿站——读〈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3期。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提出生产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发展的综合成果。②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读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四是以劳动价值论的现代意义思路评价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无论怎样,《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劳动价值论并不仅限于自由资本主义竞争阶段,而同样属于现代资本主义阶段。马克思在手稿中所作的关于简单的价值规定、商品和货币以及它们同资本的关系等的分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对现代的正确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过去的钥匙”,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研究和叙述也日益清楚地表明:“价值概念完全属于现代经济学,因为它是资本本身的和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最抽象的表现。”③约阿希姆·比朔夫、克里斯托夫·利伯尔(Joachim Bischoff and Christoph Lieber):《现代经济中的价值概念——论〈大纲〉中货币和资本的关系》,转引自[意]马塞罗·默斯托主编:《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2页。

第三,关于手稿中的货币理论。货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学术界相关研究认为,马克思在这一手稿中第一次对自己的货币理论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探讨,揭示了货币是产品的商品形式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与价值内在关联,指出货币是社会关系的物化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社会三大形态演进规律。④范晓丽:《货币:“社会关系的物化”及其现代性意义——对马克思〈1857—1858经济学手稿〉的解读》,《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货币问题的研究是理解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的“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一节中,马克思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勾勒出的商品货币经济主宰力量的本质及其产生过程,就是货币作为商品“社会性”的物化与对象化过程。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出商品的一般社会属性与特殊自然属性的矛盾关系。⑤杨兴业、邹广文:《论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学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6期。

对货币理论在手稿中的分析思路的研究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重要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中,马克思对普鲁东主义者达里蒙的货币理论进行了批判,其逻辑思路是:从对货币关系的探讨中,揭示出交换价值的内在规定性;从对交换价值的探讨中,揭示出价值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价值向货币转化的内在必然性。由此,“货币章”进一步揭示出价值、交换价值作为商品的内在要素和机能的性质,货币成为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产物。另外,“货币章”还提出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作为交换手段和货币作为货币这三种规定的理论,实现了货币理论的创新。⑥顾海良:《通向〈资本论〉的思想驿站——读〈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3期。在论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实质上就是商品内在的货币属性;货币与商品脱离的过程,就是这种内在属性取得外在独立存在的过程。货币是商品内在的二重存在形式的外在化的结果,是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从商品的内在规定中揭示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从而使货币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⑦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读解的新视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摘选评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3期。

国外学者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的逻辑体系是:价值实体论——商品向货币的转化论——依存关系史论——“时间的经济”论——货币循环=价值形态论——货币规定论——向资本的过渡论。这是“货币章”的基本思路。“货币章”从体系上颠覆了斯密的货币论——商品论,试图从个人交换制度本身中寻找一种必然性,即产品变成商品,商品又变成货币,然后货币向资本过渡的必然性,这就是马克思最初的商品和货币论。⑧(日)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李萍、李海春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1页。

第四,关于手稿中的资本理论。在这一理论问题上,学术界主要从资本批判思路、资本批判的全面性等不同侧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有学者提出,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理论要义就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他的批判逻辑和思路经历了从“货币章”到“资本章”的深化,亦即从货币关系到资本关系,从交换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⑨冒大卫:《从货币到资本——〈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拜物教”概念的预演》,《云梦学刊》2011年第3期。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发现资本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由此分析了资本产生的根源及其运作机制,揭示了资本是一种统治一切的经济权力,从而对资本权力进行了全面批判。马克思的这种分析批判不仅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必经的思想桥梁,而且也是对当代许多微观政治论者认为马克思仅仅从宏观的角度批判权力的有力反驳。①陆寒:《论马克思以人的关系性批判为导向的资本权力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哲学解读》,《江汉论坛》2011年第7期。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中,资本通过对资本家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反映攀升到社会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强制性的权利。它具有两面性,资本逐利和贪婪的本性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而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的出现则具有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的学者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系统研究了资本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全面论及了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文明面、资本的趋势、资本的生产性、资本的内在矛盾和资本的权力,揭示了资本与现代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等一系列理论,不理解资本,就不能理解现代社会,从而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②孙承叔:《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0、31卷的当代解读》,《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还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虽然论述了资本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但更侧重于论证资本的局限性,指出了资本局限性的四个方面表现,即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交换价值的局限、剩余价值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货币是生产的界限、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限制。正是有这些局限性,资本不可能长期无限制地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③张钟朴:《〈资本论〉第一部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也有学者提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并阐述了“资本的历史使命”思想,为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功能提供了理论钥匙。因为资本完成其历史使命的过程与社会成员实现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而这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实现从“第二大社会形态”向“第三大社会形态”演进的真正基础。④任洲鸿:《试论马克思的资本历史使命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10期。

第五,关于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最重大成就,如马克思在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章”期间,给恩格斯的信中所说:“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我已经推翻了迄今存在的全部利润学说。”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页。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关于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劳动力商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等的分析,解决了劳动价值论的难题,解答了在交换价值、价值规律基础上剥削的实现、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制定了狭义的剩余价值理论⑥张钟朴:《〈资本论〉第一部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制定了广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地租、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等理论。因此,如果说《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制定了狭义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创作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从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开始,揭示剩余价值的各种表现形式,制定了广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意味着《资本论》创作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⑦张钟朴:《〈资本论〉第二部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1期。二是认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章”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剩余价值范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然后又分别考察了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问题。但是,“资本章”并没有对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转化关系作出阐述,论述的只是剩余价值量的绝对和相对增加的问题。⑧顾海良:《通向〈资本论〉的思想驿站——读〈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3期。而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引入超额剩余价值,第一次阐明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形式之间的逻辑和历史的转化“中介”⑨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读〈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三是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关于机器的论述,是在论述固定资本的特点时提出的。而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机器问题的论述虽然还不如《资本论》中那样成熟,但是其中的论述和资料却比《资本论》丰富得多,并且把机器的论述作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三层次,实际上已经接近《资本论》的结构。因此可以说,在《资本论》里,协作、工厂手工业、机器大生产,即相对剩余价值的三个层次、三个阶段理论,是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里形成的。①张钟朴:《〈资本论〉第二部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1期。四是认为马克思一直关注劳动对资本从属性质和形式的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劳动异化角度考察过“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的事实;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已经把“雇佣劳动对资本的关系,工人遭受奴役的地位,资本家的统治”作为首要的问题提出来了;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则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阶段的研究,得出了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观权力的结论;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系统地提出并分析了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的理论。②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读〈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五是认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详细阐释了“剩余价值范畴的确定形式”,从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整体范畴体系的批判已经向前迈出了关键的步骤”③昂里克·迪塞尔(Enrique Dussel):《剩余价值范畴的发现》,转引自[意]马塞罗·默斯托主编:《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120页。;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则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分割为个别部分即生产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这一理论后来构成了《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④Fred Moseley,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theor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urplus-value in the Manuscript of 1861-1863,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Volume33,Issue3,Summer2001,pp.265-271。

第六,关于手稿中的经济危机理论。手稿中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学术界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经济危机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已经作了研究和阐述,不仅分析了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存在着危机的抽象形式即危机的可能性,证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有其发生的必然性,而且也开始探讨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⑤黄瑾:《马克思式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对货币魔术师和流通魔术师的批判》,《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董瑞华、唐珏岚:《〈资本论〉及其手稿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7-248页。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危机理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已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但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则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不仅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方面有一系列新的研究,而且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普遍现象——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方面有所研究,马克思还阐述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基础、危机的形式、危机的后果等问题,创立了科学的经济危机理论。⑥董瑞华、唐珏岚:《〈资本论〉及其手稿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7-248、253-255页。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在货币作为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中,已经在两种形式上存在着危机的可能性问题;而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并没有对经济危机问题作出“彻底考察”,只是提供了“彻底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例如,危机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定发展,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发展;只有在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以及资本总过程作了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地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必然性。⑦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读〈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还有学者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完整形态产生了怀疑和质疑,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关于危机的论述是片断性的,在不同地方出现的危机理论存在着内容上的差别。例如,有国外学者认为,在马克思《资本论》的三个手稿中都谈到了危机问题,但是都没有关于危机理论的独立章节,一般只是在注释或插入部分论及,危机的含义在手稿中具有明显的变化,不仅对危机过程的实际论证有变化,而且其中论及危机的理论结构也有变化。⑧[德]米夏埃尔·亨利希:《存在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吗?——进一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的“危机”概念》,夏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

三、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的人类学视角分析

以人类学为视角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进行拓展性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在手稿研究上的一大特色,而这一研究范围涉及到手稿中的人的发展理论、自由时间理论、社会形态理论以及世界历史理论等内容。

第一,关于手稿中人的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论及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不仅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且是贯穿马克思思想整体的核心命题。对于手稿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术界的分析是多角度的。一是伦理角度的分析。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主要包括了需要的全面满足、交往的全面实现、自由时间的获得、社会制度的保障等内容,充分展示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模式和基本目标,凸显了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现实性品格和实践性特征,也以此与一切形式化或说教型的伦理学思辨体系划清了界限,也体现了马克思伦理视阈和方法的特殊性,即不是从抽象的个体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而是力求从个人生活现实条件的合理变化来寻求个人自由完善的实现途径,不是从固有的伦理范畴或道德概念出发来寻求答案,而是从现实生活世界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李培超:《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论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伦理主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二是人的需要角度的分析。认为人的需要理论不仅体现于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跃迁中,而且展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不仅探讨了历史地自行产生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探讨了人的需要从极少的需要转化到多方面的需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从而显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而且提出了现阶段培育“社会的个人需要”的指导性建议,即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从而对人的需要的发展也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出了热切的期待。②刘荣军:《论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一种解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三是未来社会角度的分析。认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批判,提出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③李文成:《论生产的目的——读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长期研究的论题,《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这个论题作了总结,即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由此而来的是把他自己的历史作为过程来理解,把对自然界的认识(这也表现为支配自然的实际力量)当作对他自己的现实体的认识;发展过程本身被当作是并且被意识到是个人的前提。但是,要达到这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④董瑞华、唐珏岚:《〈资本论〉及其手稿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5页。四是发展形式角度的分析。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表现为:第一大形式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第二大形式“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成为特征;第三大形式以自由个性发展为特征。第三大形式中的“自由个性”具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共同的社会财富两方面的规定性。马克思论述的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理论,把第二大形式看作是“资产阶级社会”,它同第一大形式是相对立的,同时也与第三大形式相对立。在第二大形式中,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为独立于他们之外并与他们对立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在物的形式上,交换价值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三大形式理论突出了对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物化性质的论述。⑤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读解的新视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摘选评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3期。

第二,关于手稿中的自由时间理论。在马克思那里,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决定性因素,“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页。。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作了以下探讨。

依据自由时间理论的发展过程提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作出了一系列关于闲暇时间(自由时间)的论述,不仅提出了闲暇时间的本质、内涵与特点,而且阐明了闲暇时间不单单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经济范畴,更是一个社会范畴。因此,闲暇时间既是个人支配的时间,也是社会掌握的时间。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马克思的闲暇时间理论基本形成。⑦董瑞华、唐珏岚:《〈资本论〉及其手稿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9页。

依据自由时间理论的内容发展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为研究对象,用“时间”范畴来阐释其生产方式,提出了“自由时间”概念,为自由时间理论的系统建构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自由时间理论主要有三大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总体时间理论、自由时间内涵及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自由时间现状、自由时间与财富的关系、共产主义制度下的自由时间等内容。《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进一步探讨了自由时间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时间的对抗性矛盾,其特点是历史批判与理论构建相互渗透。马克思在探讨剩余劳动的性质时,把时间与人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自由时间和自由发展空间的占有及阻碍,在批判阶级剥削关系时,看到了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①张雪:《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生成论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依据自由时间理论在手稿中的地位认为,自由时间理论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主题。在手稿中,马克思用时间论、原因论、所有论阐述了自由时间论。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周转时间这些范畴按时间顺序叠加,成为资本概念生成的标志。马克思把自由时间把握为资本不断增加占有的剩余劳动时间的要素。在时间论的视角上,资本生产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进行了解读,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四因不断转换,最终资本主义的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达到消亡的境地。在此基础上,在资本留下的各种生产力的体系中,新的原则——劳动者就是所有者这一原则复苏,使劳动者享受自由时间并获得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制度产生,以上就是马克思的展望。②(日)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李萍、李海春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第三,关于手稿中的社会形态理论。这是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争论最为激烈的内容之一,特别反映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争论上。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对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决不是为了提出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哲学,而是要提供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和灭亡的理论”③段忠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为寻求改变世界的条件和基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并不是通常意义上“五大社会形态”论或“三大社会形态”论,因为它并不致力于社会历史过程的全面考察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划分和描述。实质上,它既不是解释社会历史的完美模式,也不是为现存社会辩护的实证理论,而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批判理论。④丁东宇:《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论新解》,《理论探讨》2012年第3期。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确实提出过五形态理论,但这一社会形态理论仅适用于欧洲社会演进的模式,而不能把这一模式推广到整个人类社会,不能说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三者之间是前后依次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因为,此时的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已发生变化,已把它区分为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即在狭义和广义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原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早期普遍经历的历史阶段。除了提出适合于欧洲社会演进模式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外,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提出了真正适合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三形态理论”⑤石弘:《回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兼与段忠桥、赵家祥二位教授商榷》,《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也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形态的演进时,依据不同标准,划分出的阶段是不同的。依据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关系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的演进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依据“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占有关系”把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的所有制形式、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共产主义的所有制形式等。依据“生产目的”来划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分为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三种社会形态。因此,马克思分析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态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是单线性的按照历史演进分析社会形态,而是根据具体语境采取不同标准分析社会形态。⑥张红玲:《如何看待“中国封建社会”论争?——从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谈起》,《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社会发展形式的阐述就是对这一社会关系的横向维度在社会历史纵向维度中一般进程的认识。无论我们将马克思的社会形式理论理解为三阶段说还是五阶段说,实际上不同社会形式的变化从双重关系的意义上来说,包含着两种基本的不同性质的双重关系。①魏小萍:《从双重关系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形式论》,《现代哲学》2009年第6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并没有按马克思恩格斯早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按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封建所有制发展的序列展开论述,而是独辟蹊径,根据劳动主体对客体的所有和占有形式的变化,对前资本主义三种历史状态展开论述。三种历史状态理论是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理论的展开,是对马克思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②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读解的新视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摘选评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3期。

第四,关于手稿中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演变过程中,《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地位。学术界对此作了研究。有的学者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制高点。马克思在此深入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机制,细致分析了资本、竞争、普遍交往以及世界市场的重要作用;系统剖析了“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发展性状,不仅把其发展概括为自发和自觉两种形态,而且刻画了自发形态下个人“二律背反”式的发展情形;全面阐述了资本的世界历史性贡献和生存极限,在充分肯定资本巨大的文明作用的同时,提出并科学论述了资本生存极限的问题。《手稿》表征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终成熟。③刘会强:《试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制高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新解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

不少学者注重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理论。有的学者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主要从劳动条件和自然关系的约束方面考察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对资本主义前的一些社会形态进行了科学概括,说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资本将对传统社会实行全面的改造,资本将突破地方性和民族的狭隘眼界,创造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体系。资本在全世界胜利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解体创造条件,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准备物质和精神条件。④梁中堂:《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纪念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产生15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特别是国外学者,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被翻译成英文之前,就已有了关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成果。⑤郑吉伟:《评西方学者对〈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的研究》,张雷声、韩喜平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第11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版,第191页。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一卷在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上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手稿分析了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即是从时间上探讨了前资本主义,《资本论》第一卷最后一章则从空间上探讨了前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从时间上转向了空间”,手稿分析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坚持了“欧洲中心主义”,即“资本主义通过向欧洲的前社会关系扩散而出现,它还将其他地方的前资本主义关系转变过来”,《资本论》则逐步放弃了这种看法。⑥Joel Wainwright,Uneven Developments:From The Grundrisse To Capital.,Antipode,Nov2008,Vol.40 Issue 5.

(责任编辑:周文升)

B152

A

1003-4145[2015]07-0030-10

2014-12-06

张雷声,安徽芜湖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韩昌跃,安徽合肥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手稿经济学马克思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简明经济学
丢失的手稿
手稿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