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与电视剧内涵建设的悖论

2015-04-02张婉宜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电视剧大众文化

孙 玲,张婉宜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



大众文化与电视剧内涵建设的悖论

孙玲,张婉宜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摘要:针对电视剧作品中出现大量宣扬娱乐至死、感官刺激、内容浅薄、胡编滥造,毫无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的状况。分析了大众文化对电视剧产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在大众文化与电视剧内涵建设的悖论中电视剧应如何求得发展。

关键词:大众文化; 电视剧; 精神内涵; 文化需求

大众文化不同于传统的通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关于大众文化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中国学者邹广文、常晋芳在《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一书中对“大众文化”做过较为全面的界定:“当代大众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1]近年来,电视剧越来越突出的体现出了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即技术性、商业性和娱乐性。

大众文化从20世纪末起在中国的迅速兴起与繁盛, 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冲击, 并逐渐和主流文化、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并居, 成为主宰我国文化格局的四大文化形态之一。 随着大众文化在电视剧领域影响的不断深入, 我国电视剧也呈现出了某些由大众文化的发展而引发的问题。

电视剧注重故事性,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应集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于一身,同时又兼具娱乐性和审美性,社会意义和影响比较广泛,能引发受众的共鸣并能起到启迪和教育的作用。因此,电视剧在考虑艺术表现手段和传播效果时,必须认清受众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顾及到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受众造成的不良侵害。

一、电视剧内涵建设所展现的悖论

(1) 媒介从业者商业化的诉求。电视剧制作必定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商业利润,因而电视剧必定要迎合受众和时代的需求。例如在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精神压力剧增的当下,受众越来越多地将电视剧作为释放和宣泄压力的渠道。因此,当穿越时空剧出现,观众找到了暂时躲避和远离现实压力的“港湾”。这类电视剧引发观众追捧的同时,从业者也从中找到了巨大的商机,因而大量快餐式、剧情雷人的穿越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电视荧幕之上,不为历史负责,只关注娱乐,造成了精神内涵的严重缺失。

(2) 媒介本身对电视剧的规训。在我国有着较为严格的电视剧审查制度,一方面净化了荧屏,抵制了不良电视剧对大众的侵蚀;另一方面,因为严格的审查制度导致了在大众文化时代,由许多社会现象折射出的精神和道德问题,不能通过电视剧以正面积极的形式向受众传递。媒介本身对电视剧的规训还体现在电视自身的属性上,电视剧首要的作用是娱乐大众,并不适合严肃的说教,也造成了电视剧领域出现“娱乐至死”的创作倾向。因而在大众文化时代适度把握电视剧的精神内涵建设,对电视剧的良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受众对电视剧的顺从。在大众文化影响下,受众的思想和观赏水准在不断上升,造就了当下很多空洞无内涵的电视剧不能满足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也正因为电视剧内涵不足,制作方需要请来大牌明星加盟电视剧以弥补其先天不足之处。因此在中国,有大量观众收看电视剧不是为了获取精神食粮,而是为了关注某个明星。在这一层面上,观众对电视剧的顺从也导致一些电视剧制作方不关注电视剧的精神内涵建设。例如,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犀利仁师》,由吴奇隆和刘诗诗两位当红明星情侣出演,必定带来粉丝狂热的收视风潮,但冷静下来分析这部电视剧的情节和内容,可以说既违背历史现实又无深刻的内涵。对于一部古装剧来说,运用了大量当下的流行语,不符合剧情的时代背景;电视剧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看上去完全像是一部现代偶像剧,只是将古装戏所需的特定服装和场景道具等强行嵌套到电视剧当中。受众对这部电视剧的追捧,不在于其传递了深厚的精神价值,而是明星效应在作祟,部分受众完全顺从于电视剧无分析辩驳之能力。

二、电视剧内涵建设悖论下所产生的问题

(1) 在大众文化的广泛影响下,电视剧市场良莠不齐,雷人神剧层出不穷。近年来,穿越剧、抗日神剧等一系列胡编乱造的电视剧多呈现于荧屏之上。这些电视剧只注重娱乐性和商业性,为了迎合受众的某些心理需求,虚构情节,内容肤浅,台词毫无水准。某些电视剧着力刻画众多“扮丑”的角色,衬托某些“高大”的角色,在观众片刻的消遣之后,无法带给观众更多的思索和启迪。

(2)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使某些电视剧沦为了复制品而非艺术作品。在我国电视剧市场上,跟风现象明显,拍摄潮流戏更是极为常见。20世纪末清宫戏大肆流行,形式上的相似和内容上的雷同导致大量作品缺乏看点和新意。当某一部电视剧火爆荧屏后,必然出现大量跟风的电视剧,它们千篇一律,丧失个性。一般来说,这些电视剧的内容无非是爱情、警匪或武打再加上雷人搞笑这老三样,每一部剧都像是只换演员,没换戏码,甚至连台词都相差无几。此外,投资方还多利用电视剧塑造大量银屏偶像,以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这些偶像往往被封为某某男神、女神,呈现出过度审美消费的社会现象。一方面,电视剧为受众呈现了多元化的审美对象,满足了不同人的审美感官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感官刺激把受众引向畸形的审美消费。例如,一些都市剧和偶像剧就带动了某些医疗整容、服装产业的兴盛,大街小巷不乏山寨版“明星款”鞋包等各类物品。这种通过为了追求“个性”而盲目模仿的行为却造成了整个社会群体的个性丧失。对偶像盲目的追捧和模仿,是大众文化时代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受此熏陶,受众在大众文化时代下追求个性的方式却最终沦为大众化的趋同。

(3) 大部分电视剧因缺少内涵建设导致情节雷同风格单一,收视率不稳定。由于不能。当一部电视剧火爆荧幕时,会成为众多电视剧效仿的模版,大量近乎相同的剧集跟风而上,带来的不是强劲的收视风潮而是观众的审美疲劳。加之电视剧缺少深厚内涵做支撑,受众无法从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有效获取精神享受和文化认同。例如,当年歌颂和反映中国军人精神气势的抗日剧《亮剑》收视异常火爆,此后众多抗日神剧、抗日雷剧层出不穷,像《利剑行动》、《向着炮火前进》等电视剧的情节设置近乎雷同又缺乏精神品格,导致收视低迷,精神内涵更无从谈起。

可见,大众文化与电视剧内涵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精品战略,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因此打造精品电视剧,全面提升电视剧的创作质量和精神内涵显得十分重要。

三、在大众文化与内涵建设的悖论中电视剧应如何求得发展

(1) 文化的“结盟”。 当今中国电视剧的格局是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景观现象,大众文化、主流文化、通俗文化以及精英文化四分天下,共存共生。“既然大众文化的兴起不可避免,在中国特殊国情的背景下,只有正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推进文化融合或共生共荣,才能形成良性发展绿色稳定的文化生态格局。”[2]受众对电视剧的需求表层上需要获得娱乐刺激和审美愉悦,但在深层次更需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升华。可以这样说,只有那些内涵丰富,能够对生活进行深入刻画的电视剧,才能真正带给观众心灵上的共鸣,甚至多年后仍念念不忘,这也是所谓的精神食粮,余韵悠远,耐人寻味。因此,要求电视剧建设要从多种文化形态中汲取优秀养分和精髓,满足大众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

(2) 注重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弘扬。大众文化的兴起给我国电视剧建设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和破坏,因此,中国的电视剧要获得长久鲜活的生命力,亟需坚守文化底线和精神家园,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倡导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弘扬和传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剧要追求收视率,追求商业价值,因此电视剧自然要充分发挥娱乐大众、满足大众情感宣泄需求的功能;另一方面,电视剧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还必须要意识到电视剧对广大受众的影响,电视剧建设不能一味追求“娱乐至死”的精神,要发挥正能量,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纵观我国生产的众多电视剧集,一些电视剧作品确实抓住了文化之根基,在传承优秀文化和思想精髓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大宅门》,在作品中“七老爷”白景琦这一人物可谓深入人心。白景琦人物塑造的成功不仅在于对他人性的真实刻画,更在于他身上闪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可以说,这个人物身上集合了众多我国民族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特质。电视剧一经播出,广大观众十分认可白景琦这一人物形象。

(3) 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当中蕴含着一定的娱乐精神。”[3]首先,电视剧要有“乐”。有人说,娱乐是电视剧的本性。这句话虽有断章取义之嫌,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电视剧中娱乐元素的重要性。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4]因此,要重视电视剧的休闲和娱乐功能。其次,电视剧还要有“教”,即在强调电视剧的趣味性和世俗性的同时还应该含有轻松有趣的说教和思考,以满足观众更高层次的需求。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人会有“高峰体验”, 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能够“更加纯粹地成为他自己时,他就更能够与世界、与以前非我的东西融和。”[5]也就是说,这种高峰体验存在于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中。而现在大量的电视剧却仅停留在为观众传递笑点和感官刺激的层面,无法带给人们更多有关生活的智慧和启迪。因此,要求电视剧创作要做到寓教于乐,提升自身层次,深入受众内心,从而影响其思想,引发行为的变化。近期播出的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就是一部很好地寓教于乐的电视剧。电视剧通过讲述一对大龄男女青年在嬉笑怒骂中克服心理问题和生活障碍最终走向婚姻的故事,鲜活生动地反映了当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婚恋问题。剧中许多诙谐搞笑的片段既为受众提供娱乐消遣,同时也在笑声背后蕴含着生活的大智慧和为人处世的大胸怀,带给观众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4) 注重文本写作。剧本是一剧之本,文本的好坏优劣必然直接影响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层次,因此在大众文化时代,要严肃地对待文本的写作。在剧本写作阶段,要求剧作家要深入体验生活,杜绝闭门造车式的胡编乱造,抵制烂俗的台词,要在相似的故事情节中写出自身剧本的特色,贴近生活现实,真切感人。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剧本写作的核心,脱离了人物,电视剧将无法展开,因此要尽量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传递电视剧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将电视剧的精神内涵通过人物的性格、精神和品质体现出来。首先,要重视高度凝练的典型的生活素材;其次,要反复推敲台词,确保剧中人物的台词都凝练出人物的精神品格和性格特征。电视剧《闯关东》是当年十分优秀的一部作品。为将“闯关东”的精神歌颂得淋漓尽致,编剧设置了跌宕启发的故事情节,也将台词写得生动、贴切。例如,“咱们老朱家不会亡,咱们中国也不会亡!”“孩他娘,孩子们,我们这也算是背景离乡了,来,咱们磕个头吧,别忘记这是生你们养你们的地方。”朱开山这些经典的台词,将一个不做亡国奴,有民族气节,同时又被迫面对背井离乡的苦楚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咱老朱家的名声全让传武当成揩腚纸扔到茅坑里去了,咱得把它捡回来,洗净了,晾干了,晒它几个伏天的太阳,让老冬的冰雪冻几个来回,你再拿回来闻闻,说不定还有臭味儿呢!”这句话鲜明的打上了朱开山说话的风格特色,符合他农民的身份特征,话糙理不糙,细细品读更能体会深层次的含义。

“中国的电视剧既是艺术事业, 又是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形态的电视文艺节目作品, 电视剧负载着或者表现了不同形态的文化, 充当了不同的工具, 或者说具有了不同的社会功能。”[6]大众文化思潮为电视剧带来了新的创作潮流和趋势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负面影响。推崇娱乐、形式花哨、内容肤浅、胡编滥造的剧作充斥荧屏,毫无文化品格和思想内涵,造成了精神的空虚与失落。未来社会的发展会使电视剧创作与大众文化结合得更加紧密,因此要确保电视剧创作在大众文化时代能够保持新鲜的活力与耐久的生命力,真正起到愉悦身心,传递爱与美的艺术功能与社会功能,需要更好地处理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参考文献:

[1] 邹广文,常晋芳. 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J]. 新华文摘, 2002.2(132).

[2] 孙玲. 论大众文化语境下我国电视剧的精神坚守[J]. 短篇小说, 2012(7):35.

[3] 孙玲. 浅谈大众文化语境下如何打造精品电视剧——以电视剧《士兵突击》为例[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6(3):68.

[4] 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76.

[5] 马斯洛. 自我实现的人[M]. 许金声,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257.

[6] 曾庆瑞. 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上——略论中国电视剧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策略并与尹鸿先生商榷[J]. 现代传播, 2002(2):45.

【责任编辑田懋秀】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ss Culture and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Teleplay

SunLing,ZhanWanyi

(School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status of advertising enterainment to death, sensory stimulation, shallow content, reckless invention in a large amount of teleplay without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piritual character,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opular culture on the TV play industry was analyze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leplay in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ss culture and connotation of teleplay were proposed.

Key words:mass culture; teleplay; spiritual connotation; culture requirement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3-0439-04

作者简介:孙玲(1978-),女,辽宁铁岭人,沈阳大学讲师。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W2012242)。

收稿日期:2014-06-23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电视剧大众文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编排与发展出路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