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及子宫复旧的影响
2015-03-31章婵
章婵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产后抑郁及子宫复旧情况的影响。 方法 将138例患者分为两组各69例。对照组行产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综合干预护理。比较两组的产后抑郁发生情况以及子宫复旧情况。 结果 产后1周及6周抑郁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周和3周,两组子宫三径之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复旧至正常恢复率为94.2%,对照组为82.6%,两组恢复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综合干预能有效缓解产妇情绪,降低产后抑郁水平以及发生率,并有利于产后子宫复旧。
[关键词] 产后综合干预;产后抑郁;子宫复旧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postpartum uterine involution
ZHANG Chan
Department of Nursi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Nanch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in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uterine instaur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38 cases of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uterine involution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ostpartum depression scores in the first week and the sixth week in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Postpartum two and three weeks, the uterus three diameter i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 involution of uterus to normal recovery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2%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82.6%. The recovery rat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postpartum maternal mood and reduce postpartum depression level and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uterine involution, which is good for postpartum uterine involution.
[Key words] Postpartum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Uterine instauration
产后抑郁是发生于产后的一种精神综合征,产妇可因生产的生理刺激、家庭社会关系的不满意,造成生产后机体的激素水平变化起伏大,因而产妇容易伤感、情绪消沉、担惊受怕、易急躁发怒以及沉默不言等抑郁表现[1]。产后抑郁在国内的发病率为7.6%~20.9%。产后抑郁可因身心伤害导致,同时也会对产妇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包括躯体生理、情绪心理以及社会关系处理等,因此使得产妇日常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产后的恢复,表现在产后泌乳、子宫复旧等各个方面[2,3]。本研究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进行护理,研究在该措施下产后抑郁发生情况以及产后子宫复旧情况,得到较好的临床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妇产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住院分娩的产妇中挑选符合条件的产妇,根据产妇入院日期按随机数表法纳入研究,共选择其中138例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9例。观察组年龄24~36岁,平均(28.7±5.2)岁;其中初产妇53例,经产妇16例。对照组年龄25~38岁,平均(29.5±6.3)岁;其中初产妇57例,经产妇12例。两组的平均年龄、生产情况、身体条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产妇年龄24~38岁;②产妇均无子宫方面的疾病,如子宫肌瘤等。无影响生育的其他的严重疾病;③无精神方面问题,具有民事能力,且学历在初中以上;④每位产妇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且愿意严格依从护理措施以及接受随访。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产科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常规产后嘱咐产妇卧床休息,注意观察产妇各种生命体征变化,定期检查产妇子宫收缩情况,阴道出血情况,鼓励尽早哺乳等。
1.3.2 观察组 给予综合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心理干预[4] 医护人员应倾听产妇讲述分娩过程的感受以及生产后的不开心事件,了解产妇各自的风俗习惯,在不违背临床正确护理条件下提供相对应的产褥护理方式。对产后由于生产的生理刺激以及体内激素急剧变化导致的情绪变化,告知患者,使得患者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积极面对产后的情况,自我调节情绪。同时也应该告知患者抑郁情绪可能会损害母体健康,同时告知其家属有关产褥期护理的相关知识,与家属一同鼓励患者,帮助家属及患者认识产后的变化,支持产妇度过该期。②健康教育 产后阴道有出血,要告知特别是初产妇该情况为正常生理现象,在家人帮助下对会阴部进行适当护理,保持会阴清洁,防止感染。会阴切口用碘伏消毒,每天2次。产妇汗多,要定期沐浴换衣,禁止盆浴[5]。其次,鼓励产妇尽早活动,在合适强度范围内,尽早活动有利于宫腔排出积血,帮助子宫收缩[6]。最后还要提供良好的产后休息环境,在产妇体征稳定、精神恢复情况可以后,在产妇同意情况下,指导产妇尽早母乳喂养,告知母乳喂养对产妇身体的益处。尽量做到母婴同室,尽早培养母子关系,帮助产妇进入母亲角色[7]。对有抑郁症的患者,进行专门健康教育, 与患者家属一起努力,消除产妇的心理顾虑。③护患和谐 产后3 d内一般是产妇的心理依赖期,需要通过他人给予患者满足,此时护理人员就要为患者提供这样的依赖感,减少劳累,护理产妇以及护理新生儿[8]。在护理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同产妇及家属交流,尊重患者,同情患者,因人制宜照顾患者,同产妇在住院期间建立良好关系,利于产妇积极配合护理,缓解不良情绪。帮助产妇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产妇之间相互帮助舒缓情绪。④放松训练[3] 帮助患者学会肌松训练,自主调整呼吸放松法,可以帮助患者产后适当运动来缓解压力,播放舒缓心情的音乐,舒缓患者情绪,释放压抑情绪。可请有经验的心理医生进行讲座,帮助产妇有效地调整心理。
1.4 观察指标
1.4.1 产后抑郁评分[9] 运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10)进行产后抑郁情况评定,98年被翻译整理成中文版EPDS-10。量表包括焦虑、恐惧、失眠、悲伤、自伤等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成4个等级,从0~3分不等,将每项的分值相加,总分若≥9分可判定为产后抑郁,总分≥12分为严重产后抑郁。得分与抑郁程度成正比,得分越高,抑郁越严重。比较产前、产后1周评分以及产后6周随访时评分。
1.4.2 子宫复旧情况[3] 在产后1、2、3周分别用超声检查产妇的子宫三径之和,并在3周时计算恢复到正常状态子宫的产妇例数,正常子宫为(7~8)cm×(4~5)cm×(2~3)cm。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时间点比较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取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抑郁EPDS-10评分比较
两组产前均有抑郁情绪,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产后1周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6周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1周和6周抑郁评分显著下降,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有显著改善作用。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抑郁EPDS-10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产后子宫复旧情况比较
产后1周,两组三径之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周和3周,两组子宫三径之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恢复情况较对照组好(P<0.05)。3周后子宫复旧至正常情况比较,观察组恢复率为94.2%,对照组为82.6%,观察组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后子宫复旧情况比较
3 讨论
产后抑郁为产褥期出现的应激障碍[10],该状态的出现影响因素诸多,主要包括:①心理因素 产妇生产后社会角色增加,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增多,将面对复杂的家庭社会问题。②生理反应 生产的生理刺激大,疼痛剧烈,产后恢复历时长导致产妇疲劳,精神因素导致失眠,低下的睡眠质量进一步激发消极不良情绪。③内分泌改变 生产后,胎盘排出体内,由胎盘生产的激素含量在体内大幅度减少,催乳素大量分泌,同时加之以情绪及运动调节受阻,患者极易发生情绪抑郁[11]。④自身性格 大部分产妇在生产前心理年龄处于较不成熟状态,生产后住院和居家会使得社交能力不良,社交圈不够,再加之产妇若性格急躁或者内向,就极易发生情绪异常情况。总而言之,处世不佳、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分娩知识把握不足,都是产后抑郁症出现的危险因素;分娩的疼痛刺激和体力透支,身心双重的疲惫,均为诱因;若患者家属对患者关心不足以满足患者的依赖感,朋友等社会关系不良也促使产后抑郁出现[12]。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产妇分娩后,身心变化巨大,情绪起伏,社会角色变化等导致产后抑郁。多数产妇在产后2周会出现容易伤感、情绪消沉、担惊受怕、易急躁发怒以及沉默不言等抑郁表现,在4周左右最显著。
产后抑郁方面,本研究采用心理干预、健康教育、护患和谐以及放松训练四个方面对产妇进行干预护理。帮助产妇树立积极的心态,并做好产后生理方面的护理措施防止感染,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如心理疏导、家人帮助、产妇间交流等战胜产妇抑郁情绪,缓解消极心态。抑郁作为不良的情绪实际上是一种应激源,可刺激机体出现非特异性应激反应,例如可经脑-肠轴通路[13],致胃肠道消化液分泌不足,使产妇不欲进食;对下丘脑及垂体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泌乳减少[14]。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缓解抑郁情绪至关重要。对产后抑郁主要方法包括药物与心理疏导,而药物存在副作用,故首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结果可见,经综合护理后产妇的抑郁评分下降明显,说明抑郁情绪得到良好地控制,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获得了印证。
子宫复旧方面,抑郁对子宫复旧影响较大,据研究[15]这种情绪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功能和内分泌紊乱,使得子宫收缩和复旧不良。随着本研究对抑郁情绪的缓解改善,机体恢复能力得到提高,各种激素的分泌紊乱得到控制,子宫收缩复旧能力也得到极大地促进,因此,3周子宫复旧率可达到94.2%,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产后综合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医患和谐以及放松疗法,可有效缓解产妇情绪,降低产后抑郁水平以及发生率,并有助于产后子宫复旧,值得在临床被推广。
[参考文献]
[1] HU Fu-jiao.Clinical discussion of causative factor in postpartum depression[J].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 11(8):94-96.
[2] 侯永梅,胡佩诚,张咏梅. 产后抑郁对初产妇产褥期身心康复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3):441-446.
[3] 梁小玲. 心理康复支持对产后抑郁单亲产妇泌乳和产后子宫复旧的效果研究[J]. 临床护理杂志,2014,13(2):17-18.
[4] 马维兰. 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实施的效果评价[J].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5):124-125.
[5] 颜燕萍. 护理干预在产褥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3,15(2):155-156.
[6] 王静. 综合性干预对产后抑郁影响的研究[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923-1925.
[7] 陈春林. 浅谈产褥期妇女的护理体会[J].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3):148-149.
[8] 唐芳. 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应用效果[J]. 北方药学,2013,10(9):178-180.
[9] 徐梅,廉法英.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产后抑郁患者的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414-415.
[10] 张蓉梅,徐嘉,徐峰,等. 早期护理干预在产褥期妇女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97-98.
[11] 牟宗梅,王凌艳. 整体护理干预对抑郁情绪产妇剖宫产预后的影响[J]. 中外医疗,2012,30(2):14-16.
[12] 冯琼,蔡茵,周义文,等. 分段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 (5):676-678.
[13] 李昕,张庆梅. 健康宣教在康复病房中的作用[J]. 中外医疗,2013,30(5):139-141.
[14] 赵丽云. 分析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262-263.
[15] 刘静. 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子宫复旧的临床分析[J]. 吉林医学,2014,35(11):2292-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