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加强中医思维模式“象思维”培养的探讨

2015-03-31杨继峰

大众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阴阳思维

夏 猛 杨继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加强中医思维模式“象思维”培养的探讨

夏 猛 杨继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是古代圣贤按照“取象比类”之方法,统帅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等观念,结合古代基础的解剖知识,并经过临床验证共同完成。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只有融入象思维模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的精髓,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中医理论的内涵。在教学中或者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象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而同时也应当注意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只有如此方可真正有效加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象思维模式的培育。

中医思维模式;象思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中医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人文学科属性。它既体现为具体的医疗理念和医疗技术,也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当代中医,自进入院校教育之后,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独立于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模式之外,使其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多由于文化底蕴不足,难以理解中医的真正奥妙,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学好、学通中医。本文将通过分析“象思维”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探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加强中医思维模式“象思维”的应用,以期抛砖引玉,供同道参考。

1 中医思维模式与“象思维”

中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药物属性,诊治方法等所借助的理论载体,不受生物、解剖、化学等知识局限,依靠阴阳、五行等传统的理论和思辨方法,巧妙通过“黑箱子理论”原理,将人体复杂结构和病机,与药物、针灸等具体干预方法联系在一起。将无法认知的现象和规律,通过可感知的物或象,将主观感悟与具体客观系在一起,使主、客观融合为一体,达到“欲辨已忘言”的感悟与具体精妙治则治法的融合,指导临床诊治[1,2]。而这种感悟的理解方法,主要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象思维”来构建。

所谓“象”,就是指我们平时所能感受的事物。“象思维”正是依靠我们平时所能感受的事物,通过“象”进行哲学上的抽象化和分类,将相关事物归纳在一起,通过能感受到的事物,或能理解的理,去认知或臆测不能感受的事物或理。《易传•系辞上》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古人在观察或感悟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时,时有难以言传或无从言说的状况,因此立象以达意。[3]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是古代圣贤按照“取象比类”之方法,统帅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等观念,结合古代基础的解剖知识,并经过临床验证共同完成。代表《中医基础理论》原义的《黄帝内经》在先秦两汉时代就已形成,而历代医家又综合各年代哲学思想进行发展和创新,可以说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国古代历代历朝医学专家智慧之大集成。中医理论学术体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隶属于古代哲学与古代科学,与“象”思维理论有密切关系,即“取象比类”。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尤其当把握好“象思维”的引入,以帮助求学者更好理解知识难点。

2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象思维”模式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及“天人相应观”等,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可通过“取象比类”之方法,帮助理解和记忆。如对阴阳的解释,不能仅局限于“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这种类似于死记硬背式的教育,而应通过阴阳本来的原义——“象”,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阴阳是最基本的哲学概念,在古代,与人生活最相关的是阳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们唯一的生活方式。因此,阴阳,首先就是指阳光的照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这是阴阳的本义。而在物质层面,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在性质方面,火性炎上而为阳,水性寒而润下为阴。由此,我们就可以通过阴阳的本质,或衍生的日月,水火等具体之象,凡“阳之属,皆为阳也;阴之属,皆为阴也”来囊括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属性,并由具体而到抽象,从而有效的按照“取象比类”之法,来理解和认知事物的阴阳属性。

五行学说,相对于阴阳学说而言,其体现出来的“象思维”则更加明显和直接。五行直接通过“木、火、土、金、水”的原义之象,按照取象比类方法,将五行的特点分别概括为“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通过“观象蕴意”,引出道理和原则,从而巧妙了的构建了一个内应五脏六腑,外通五运六气的一套中医藏象学说。而且还依据五行之间相互的生化制克关系,推衍出复杂的藏象关系。在五行学说,以及后面的藏象学说中,只要能掌握“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之基本意,则可提纲挈领,将藏象学说要义尽收眼底。

天人相应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术观念。《灵枢•岁露论》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黄帝内经》中就有专门的篇章讨论天人相应的道理,如《灵枢•邪客》篇说道:“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人体的形态结构与之相应则头颅是圆的、足(脚)是方的,这就是“取象比类”的结果。

具体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如“脾升胃降理论”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按“取象比类”的推演联系来加以说明就简单容易很多[4]。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地气清,上升为云,天气浊,下降为雨,天地间升降有序,万物就生机盎然。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当人体气机的枢纽脾胃发生病变时,中医称之为气机紊乱,就犹如自然灾害一样,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受其影响。脾虚下陷,清气不升,就会出现泄泻的病症改变。反之,胃气上逆,浊气不降就会出现脘痞、呕吐的病患变化。这就是“天人合一”、“万物共象”理论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采用取象比类这一逻辑思维,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易懂、易记、易掌握,从而引导了学生对学习中医的激情,促进了对中医学习的兴趣,减轻了中医教学的难度。

3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象思维模式”注意的问题

中医的象思维的应用,实际是以象思维理论进行推断,并结合临床的实际验证结果。或者说,中医的象思维是结合了临床实践的象思维。如在对肾的认识中,肾在五行属水,在四时主冬,在五气为寒,在五方位北;肾主水,人体水液的代谢与肾脏关系最大。如果肾虚,肾阳不足,肾气不利,蒸腾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就会发生障碍,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通过补肾、温补肾阳,并配以利尿消肿等方法,水肿得以消退。这一理论,是按照“象思维”的推断和临床验证的结果得出来的,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其结果是科学有效的,其辨析疾病的过程也是客观和具体的。但这种理论又不能等同于现代科学,很难用现代科学的内涵去证实。如上面所述之症状,若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检查是否与现代解剖生理学的肾脏有关,其结果是可能与肾脏有关,也可能查无异常,即大多数是与现代解剖学的肾脏无关。这是因为中医的五脏,是四时、五行、气化的五脏,即是“象”思维理论的五脏,不是血肉解剖的五脏,用仪器是查不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是依赖于“象思维”构建的理论体系,其本身并不是具有现代解剖学意义实质器官功能。只有在教学中,明白阐释这一点,才能让初学者不至于混淆概念。

此外,在中医“象思维”启发教育过程中,还要强调中医理论实践的重要性。吴以岭院士说过,“中医最大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最大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走向临床,具备基本的中医诊治素质和技能。笔者在学习中医期间,常听导师张丽萍教授思忆王洪图教授时说,王洪图教授每天都必须花一定时间,研读《内经》,在他手上读破的黄帝内经有五六本之多。可见这些中医大师们,也是把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放在一起进行的,王洪图教授,习医这么多年,仍不忘时时学习中医理论《内经》就是最好的例子。然而现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成了学生入校第一门课程,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根本无从谈论其临床实践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有必要针对一些概念,例举一些临床实践的具体实例,来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感觉,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中医基础理论。如在讲肝脏时候,肝与春气相通应,所以在养生的时候,在春季应该多食辛味食物,这是因为,春天属木,因此春天肝气相对旺盛,需要在饮食上克制肝气,防止出现肝气太过。辛味属金,金克木,因为食辛味食物就能达到这种目的。

4 小结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是学生学习中医的入门开篇之学,讲授好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专业兴趣。反之,则会让学生对中医感觉费解和对中医产生逆反情绪。有些学生,快到大学毕业时,甚至都还在想着转专业的问题,这无疑是我们中医讲授工作的失败。讲好中医基础理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在学生今后的诊断、方药、内外妇儿等中医学科的理解和融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的象思维方法。只有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了一定象思维基础,并形成了中医特有的思考方法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学习好中医。

[1] 纪云西,蒋历,黄贵华,等.“象”的哲学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J].广州:环球中医药,2012,(3):201-203.

[2] 栗俊伟.中医思维模式及其在当代的演变[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3] 李小青.中医思维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医药文化, 2013,(1):8-12.

[4] 李开生,王津生.中医思维的核心——“取象比类”[J].卫生职业教育,2005,(12):41-42.

Xiang-Thinking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medical teaching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theory is 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Analogism of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doctors. They combined the theory of Yingyang Wuxing and the heaven corresponding theory,and the ancient basic anatomy knowledge,--all these we call them xiang-thinking. Only combined with xiang-thinking, e can get the real ideal of Chinese medical theory. Knowing this will help us to teach English. But we still need to avoid the absence of practice for Chinese medicine, the clinic practice is the sprint of Chinese medice.

Pattern of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ne; xiang-thinking;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R2

A

1008-1151(2015)06-0147-02

2015-05-10

夏猛(1979-),湖北黄梅人,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讲师,博士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阴阳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