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缘起与特性考释*
2015-03-31王毓珣王海莹肖庆顺
●王毓珣 王 颖 王海莹 肖庆顺
慕课的缘起与特性考释*
●王毓珣 王 颖 王海莹 肖庆顺
近期,慕课风暴席卷全球,一时间,大有取代学校教育之势。其实,冷观慕课的缘起,慕课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它只是科教融合的新成果,机器教学的新阶段,远程教育的新产物,教育反思的新成就,高校收费的新手段等。静思慕课的本质,慕课只是一种革新的教育组织形式。
慕课;缘起;本质;科教融合;机器教学;远程教育
2008年发起于加拿大、2012年定型于美国三大慕课平台的慕课持续发力,欧美亚诸强纷纷跟进。一时间,慕课浪潮席卷小小寰宇,大有摧学校教育之枯,拉学校教育之朽之势。然而,冷观慕课的缘起,慕课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东西。静思慕课的本质,慕课只是一种革新的教育组织形式。
一、慕课的缘起考释
(一)科教融合的新成果
教育与科技始终是相伴相随的、互动融合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既通过科学研究直接促进科技进步,同时,还通过源源不断地输送科技人才间接促进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与教育融合,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打开科技史与教育史进行比对,人们会发现这样一条科学技术与教育不断融合的明显轨迹: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推进了教材的革命与教育大发展;留声机、唱片、收音机、录音机的创造推进了听觉教学的革命;幻灯机、无声电影、程序教学机器的推出促进了视觉教学的前进;电影、录像等的出现推进了视听教学的创新;电子计算机的微型化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使网络教育、网络公开课程成为可能;云计算技术、互动工具以及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的创新促成了慕课的诞生。
正是因为科技对教育的不断推进才促成了教育技术这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2005年界定:“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1]这一定义很好地解读了教育与科技的互动融合关系。事实上,慕课就是电子计算机、网络与云计算等科学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产生的在线教育的新实践成果。
(二)机器教学的新阶段
借助机器进行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梦想。这至少经历了下述阶段:
第一阶段,程序教学阶段。早在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idney Pressey)就设计出了第一台能够测验、计分还能教学的机器。[2]1954年,斯金纳概括出程序教学四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此后程序教学走向繁荣,到上个世纪60年代步入式微。
第二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1962年,美国学者Douglas Engelbart在《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中提出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增进智慧的协作工具来加以应用的可能性。1975年,计算机辅助教学,因微型计算机的问世及普及而成为可能。1993年,因特网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步入新阶段。此后,伴随着网速的几何增长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渐次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网络开放课程阶段。2001年,网络开放课程开始出现。2010年,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知名高校纷纷在网上提供课堂实录的录像,引发了网络公开课程的热潮。现已有22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成为网络公开课程践行者。
第四阶段,慕课阶段。伴随着网络公开课程弊端的显现,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进行创新。2006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办了面向基础教育课程学习的可汗学院。[3]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格曼与亚伦·萨姆斯开始了翻转课堂尝试。[4]2007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 David Wiley教授基于WIKI开设了《开放教育略论》。2008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西蒙斯与道恩斯联合开设《联通主义与联通性知识》。同年,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的Alec Couros教授开设了《社会媒体与开放教育》。2008年,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首次将这一新出现的教育现象命名为MOOC。2012年,美国的Udacity、Coursera、edX三大平台先后创建,标志着慕课元年的降临。
(三)远程教育的新产物
远程教育也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革的。谋求远程传递信息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古代,人们就创造了许多远程传递信息的工具。例如,鸿雁传书、狼烟报警、风筝传信等,但是并没有用于教育。
伴随着印刷术的进步与邮政的发展,最早的远程教育形式——函授教育于1728年被美国波士顿的速记专家迦勒·菲尔普斯(Caleb Phillips)发明。他率先使用邮寄信函的形式教授速记,不仅开启了函授教育的序幕,而且同时开启了远程教育的先河。此后,函授教育不断发展,许多学校成立了函授部。
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无线电广播的发明,广播教育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伴随着录像、电视等的发明,电视大学等开始高速发展,这可以追溯至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实施的远距离教学。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通讯卫星、电子计算机与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出现了实时网络传播的网络远程教育。
2008年以来,随着网速的提高、众多交互工具的发展以及各种网络智能终端的进步,以短视频+互动交流+测试+认证等为特征的慕课粉墨登场。
(四)教育反思的新成就
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来,教育界有识之士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就从来没有停歇过。归纳起来,这些反思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反思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自夸美纽斯以来,以工厂化大批量标准化集体教学为特征的班级授课制迅速遍及全球,它尽管顺应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但是却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人们对班级授课制的自省、改造与变革一直在路上。这既有改造性的导生制、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走班制、选修制、合作学习、个别教学等,还有革命性的在家上学、非学校化社会、终身教育、远程教育等。慕课实际上就是为了化解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出现的一种在线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反思优质学校的相对稀缺。何谓优质学校?它是指能够以其具有固定特性的优异的教育工作或以其产品——优秀学生较好地满足动态的个体与社会要求程度的学校。[5]从哲学的角度剖析,优质学校永远是相对稀缺的。这具体表现为:一是水涨船高现象。好中差学校是从相对的、动态的、共时性视角看的。伴随着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好中差学校仍然存在。二是择校现象。所谓择校,就是家长或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或准则挑选优质学校的过程。美国教育部长劳拉F·卡娃佐斯在1998年出版的《世界六国学校选择报告》中就曾强调:“迄今为止,我们仍然任凭小学和中学教育体系平庸、低劣下去,而不允许家长做出选择。这必须改变……任何扩大家长选择来提高教育质量的策略,都应该支持、鼓励。”[6]实质上,择校现象就是因为优质学校相对稀缺,而这种相对稀缺将永存。而慕课正是人们试图化解优质学校稀缺的良方。再一方面反思是教育效益低下。当今的世界教育投入越来越大,教育成本不断攀升,而教育效益却渐趋低下。这在美国尤其明显,标识基础教育质量的PISA排位逐渐下滑,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持续走高,加之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刷,如何降低生均教育成本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慕课继网络公开课程之后应运而生。
(五)高校收费的新手段
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于2008年9月15日迅速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并向实体经济渗透,向全球蔓延,造成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也进一步导致了美国高校办学经费困难。
为了解决办学经费困难问题,美国高校采取的措施有三:一是不断提高学费。据统计,2014-2015学年,美国收取学费超过60000美元的高校竟然达到了50所,最高达64527美元。二是不断压缩本州学生数,提高外州学生及国际学生数。因为美国大学收取学费采取了学费减免(Tuition-Waiver)政策,该政策把学费分为州内学费、州外学费以及国际学生学费,并依次递增。然而,即使再增加学费,因为高校容纳学生数的限制,许多高校依然存在办学经费紧张问题。三是慕课收费。慕课虽然名义上免费,实际上是变相收费的。例如,号称免费的Coursera,学员一旦需要课程签名认证证书,则需要交纳数量不等的费用。Udacity则直接将提供的课程分为收费与免费两类。其中,收费类每门课程收取300-400美元的费用,14天内退学可以获得全额退款,14天后则部分退款。以《计算机科学导论:创建一个搜索引擎》为例,开课仅两周,就吸引了90000名全球学生选学,该课收取300美元的费用,假如有10%学生坚持学完,则该课程收入了2700000美元,相当于54名大学生一年的学费数。可见,慕课是美国高校一本万利的买卖,补充办学经费的新手段。
综上,慕课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而是各种因素促成的一种革新的教育组织形式。
二、慕课的特性分析
慕课是英文缩写MOOC或MOOCs的音译,其英文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直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它是一种基于网络及终端的集选课、注册、学习、练习、反馈、作业、讨论、评价、考试、证书与学分认证等教学过程于一体的以名校名师名课为载体的一种大规模远程在线教育组织形式。
(一)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是孔子提出的教育梦想。然而,伴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无论在个别教学时代,还是在集体教学时代,有教无类这一梦想却始终难以达成。这是因为无论个别教学还是集体教学,都是面对面的教学,而面对面的教学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规模受限,即使是使用高音喇叭、扩音器,受众也至多几万人,且效果无法掌控。慕课借助网络、终端及交互工具快速传播,且采取免费注册形式,无论种族、宗教、男女、老少、语种,向所有人开放,只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并有网络及终端,就能学习。学习者在理论上没有任何限制,可以成千上万,乃至上亿。从这个角度分析,慕课属于大规模教学。这种大规模教学彻底解决了学生容量限制问题,突破了学校教育对学习者数量、条件的限制,是继经济全球化以后教育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自由选弃
慕课与其他教学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学习自由。首先,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注册学习。在慕课相关网站上,学习者可以通过自由阅览相关课程简介及宣传资料,自由选择注册相关课程学习。其次,学习者可以在开课后结课前时限内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以及学习节奏。这对于消除时差影响、缓解在职学习者的工学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再次,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地点。即学习者不需要走进教室聆听教师的教诲,有网络及终端的地方就是学习地点。最后,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还是不学。也就是说,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权自由选择坚持还是中断学习。此外,学习者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做练习、做作业,是否参与讨论、参加考试,获得证书甚至学分等。
(三)团队教学
慕课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慕课属于团队教学。传统教学是课堂教学,即教师个体在教室里面对学生群体进行的教学。在教室中,教师个体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教师个体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有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问答法、练习法等多种多样。这时教师的任务不仅要教书,而且要管理,更要育人。而在慕课中是教师团队面对每一个终端前的学习者。一门慕课往往需要由名校名师担当首席教师,同时还需要配备相应的助教、技术人员等,多方合作才能完成一门课程。一个教学团队既要完成课程设计、视频录制的任务,又要在慕课平台上完成辅导、答疑、讨论、作业批改等任务,还要根据大数据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等。这既需要合作意识,又需要团队精神,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明显不同。
(四)前提条件性
从理论上讲,慕课可以达成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事事可学这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梦想。然而,仔细审视,学习慕课还有一些前提条件的。这些前提条件有:一是学习基础。只有具有一定学习基础的人,才有可能学习慕课。这些基础至少有:语言基础、知识基础与自学能力等。二是网速限制。网速太慢,不仅难以学习慕课,而且更难人机交流。三是终端局限。慕课对网络终端的要求也是较高的,否则不断卡机、断网,根本无法学习。四是学期局限。当下的慕课,开设者为了交流互动的便利,大多采取了小学期制。这种小学期制虽然较现实的学期制短一些,一般为4-10周,但是却使时时学习成为空想。慕课要求学习者应该在学期前,或学期中注册学习慕课才能学习。否则,只能等到下次开课再说。
(五)人机互动
慕课的互动与传统的教师面对面互动不同,慕课的互动本质上属于人机互动。这种互动表现有二:一是纯粹的人机互动。慕课一般采取嵌入在线练习题来实现互动。这些练习题是课程提供者为了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而事先设计的。其中,客观性练习题采取机器评阅,即时反馈。二是相对的人机互动。慕课中的互动看似包括教师与学生、助教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互动形式,其实,它们大多借助的是已有的或自创的在线人机交流工具,即依托网络社区进行互动交流。例如,当下的慕课平台一般使用Youtube、Facebook、Twitter、Delicous、Google+hangouts on air、QQ等工具,实现视频互动、分享学习体验、展开问题讨论、交流意见和看法等。这时互动的双方尽管可以看到对方,但是却可能近在咫尺或远在天边。实际上,他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仍是个人对网络终端的人机互动。此外,慕课中的主观性练习题采取的是同伴评价方式,也是人机互动的形式之一。
(六)规模效益性
当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教育劳动力由于其特殊的专业性及前期受训时间漫长等特征,其成本相对更高。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成本因素对慕课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相对较高的固定成本和较低的可变成本(单位学生分摊的成本),学生注册的人数越多,单位学生分摊的成本越低。”[7]据统计,深受学习者追捧的慕课有的注册者达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当然其可变成本相对于当下的课堂教学成本低多了。例如,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Sebastian Thrun与Peter Norvig联合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当年秋天注册人数达16000人,[8]而在普通的大学课堂上,一名教授至多面对几十名到上百名学生授课。另外,传统课堂教学的质量会因为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呈现递减现象,而慕课由于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交互工具等,这种递减关系并不明显。可见,慕课的效益比传统教学形式高。
(七)教学创新性
创新一词与创造不同。创造是全新,而创新是部分革新。慕课是机器教学、远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公开课程与在线教学等混搭的新产物。这一新产物在教学上存在下述创新:一是视频较短。一门慕课一般被分解为若干时长8-15分钟的短视频,这种短视频符合了注意规律。二是在教学视频播放的同时嵌入了小测验、小练习,以及课后的测验、主观性练习题等,并同时上传大量参考资料,供学习者练习及阅读。三是可重复学习。当下的课堂教学稍纵即逝,不可重复,而慕课则不一样,可以重复观看,快放、慢放,直到弄懂为止。四是包括教学整个过程。这包括选课、注册、学习、练习、反馈、作业、讨论、评价、考试、证书、学分认证等教学的整个过程。五是大数据反馈。慕课平台能够记录每一位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并汇集成大数据,经过计算、自动排序,反馈给教学团队,以便教学团队解答学习者的疑问,改进慕课等。这在传统课堂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六是大规模教学。慕课因为其学习者的大规模性而只能采取讲授法,而这种讲授法与课堂讲授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如何激发兴趣,吸引注意,进而保持较高的学习完成率。
(八)类型多样
慕课从产生那一天开始,类型就存在不同。现在慕课的类型更是日益丰富多彩。从教育类型上可划分为:普教慕课、职教慕课。其中,普教类慕课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小学慕课、初中慕课、高中慕课、大学慕课等。从是否赢利上可划分为:赢利慕课、非赢利慕课。从主导学习理论上可划分为:基于联通主义的慕课(cMOOC)、基于行为主义的慕课(xMOOC)、基于建构主义的慕课(tMOOC)。从是否控制规模上可划分为:大规模开放型慕课(MOOC)、小规模限制型慕课(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9]此外,现在慕课的种类可谓异彩纷呈,越来越多:超级慕课(Meta-MOOC)、深度学习慕课(Deep Learning MOOC)、移动慕课(MobiMOOC)、个性化慕课(Personalized MOOC)、分布式开放协作课(Distributed Open Collabrative Course)等。
此外,慕课的特征还有:一是要素特殊性。慕课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市场、网络、平台、终端、资源、教师、学习者基本要素构成,缺一不可。二是市场竞争性。只有适应需要的平台及慕课,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1]百度百科.教育技术[EB/OL].http://baike.baidu.com/2013-11-10.
[2][美]普莱西,斯金纳等.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7.
[3][美]萨尔曼·可汗.刘婧译.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97.
[4][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宋伟译.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块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7.
[5]王毓珣.关于优质教育的理性思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4(7).
[6]张武升.世界教育八国中的择校问题(内部资料)[Z].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998.
[7][美]贝弗莉·艾碧.网络教育:教学和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8.
[8]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9]康叶钦,李梦丽.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来袭”[N].中国教育报,2014-1-15.
(责任编辑:刘君玲)
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项目:慕课背景下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2014ZD49。
王毓珣/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科研处处长,主要研究教师教育及师德 王 颖/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音乐教学及师德 王海莹/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高等教育 肖庆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主要研究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