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行为的越界与理性回归

2015-03-31张德军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4期
关键词:越界学校教育

●张德军

教师行为的越界与理性回归

●张德军

在教师职责边界不清、社会过高预期和教师自身认识偏差的情况下,教师常会出现行为的越界。外界和教育界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危害,还常以教师尽责等理由宽容和理解教师的越界行为。对此,该文对教师管理、教学以及情感表达中的越界行为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其危害性,并从合理框定教师的职责边界、学校优化管理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合理审视教育措施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理性回归的建议。

教师行为;边界;越界;理性回归

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以其自身的价值理念、知识和教育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虽然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其行为没有界限。遗憾的是,教师大量的越界行为正以各种“正当”的理由存在着,而且没有引起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审视教师的行为越界,实现其理性回归有其必要性。

一、教师行为越界的分析

教师的行为边界是在教育过程中遵循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基本教育要求。教师行为越界则是指由于教育功能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社会对教师教育结果的美好预期,教师为了达到与形象、要求相匹配的结果,在认识及自身水平的制约下偏离正常教育要求的行为。

(一)教师管理行为的越界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是以一定的方式或活动来引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转变,其实施有赖于一定的管理。然而,教师的管理行为更多地指向了行为的规范和秩序的维护。

有效的管理离不开必要的制度和措施,合理的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行的基础。其实,制度本身并不等同于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作为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主体,从管理的需要制定规则,甚至将教师的某些偏好认识上升为规则,往往表现为一种越界。比如对影响发展特别是影响学习的行为做出过细或违背人性的规定:有的学校规定不到10℃以下不能穿外套戴围巾;[1]有学校规定异性交往距离不能少于44厘米;[2]有学校规定女生不准留长发,[3]并与学生的道德品质量化联系起来,某高中3名女生因拒绝剪长发而遭开除。[4]当制度违背人性或者超越了应有的权限后,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就有难度,容易引发教师落实中的行为越界。

时常见诸报端的违背人性的教师管理行为的越还表现在:学习、品德稍差的带绿领巾[5]、成绩优秀的学生穿红校服等。[6]面对经常出问题的学生,一些极端的行为也会在所谓“爱学生”借口下实施,表面上看是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实质上是一种权利的越位和角色迷失。曾有“8岁男孩因犯错被逼向全班下跪”[7]的新闻报道,这种对学生尊严的侵犯无疑是一种行为的越界。当这样的行为成为教师习惯的教育手段,教育就会变得冷漠,学生成为了“暴力教育”的受害者。

教师的管理行为越界,一方面与教师的形象定位有关。从古代到现在,无不将教师的形象定位在圣人的位置上,这种超出教师常态的形象定位,将教育的责任都落在教师身上,然而教育自身的复杂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要努力,目的就能实现,这也诱使了非正常教育手段的出现。另一方面是社会对教育的过分预期。当前,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化认识和预期,引发了对教育的过度期待,甚至转化为一种教育浮躁,一种对教育的非常“苛刻的功利性需求”。特别是当教育的非理性需求过于强大时,就会给教育界带来无法承担的压力,教育走向极端功利化在一些地方就会成为必然。[8]第三是教师自身的认识偏差。“事实上,在中国的‘伦理型’文化中,许多教师不仅在意学生的品德,而且恰恰是在千方百计地用经验上、自我感觉上‘可能正确’的方式去不断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及‘促进学生的成长’而屡屡‘好心办坏事’的。”[9]所谓好心办坏事,恰恰是因为教育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超越了必要的界限,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误导。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越界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但由于现实的评价标准,复杂的教学演变成最便于操作和直观的知识掌握。在这种认识下,教师不是从知识体系乃至学科自身的逻辑视角审视教学行为,而是将严密的学科逻辑变成了知识训练的点,运用程式化的训练流程,大量进行重复性地的训练。应该说,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学习,然而当教学的诸多要素变成了简单的知识训练后,教师的行为越界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大量强制性的灌输、严苛的要求,重复性的训练等一直作为有效的手段运用着。

既然学习需要通过学生的努力,教师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实情况下,往往寄希望于控制、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来提高学业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常常超越自己的权力界限,剥夺学生各种活动时间,甚至于在学生的双休日和寒暑假,采取补课(包括有偿补课)等控制时间的措施。有教师对学生从图书馆中借的书进行检查,发现小说后要求学生立即送还。更为严重者将家长也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管理中,甚至对家长监管不到位横加指责。其结果学生虽然有了暂时的成绩,但厌学情绪越来越浓,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的教学目标,但是,“当社会大众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升学而占有优势的社会地位时,提高升学率就成了迎合民意的最佳选择。……学校则把升学率的压力转嫁到教师身上,而教师又把升学率的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教学追求的显然不是国家的有效,而是社会大众、教育行政或学校的有效。[10]这种压力的存在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行为越界,然而学校并未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成就空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多元指标变成了教学成绩指标,面对科学的三维目标演变成单一的知识指标,甚至是知识量的增加这个指标时,复杂的学习活动成了简单的行为训练,使得斯金纳的刺激——行为训练模式成为了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行为的越界就成为了自然的选择。

(三)教师情感表达的越界

教师的爱永远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适度的爱能让学生生活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在师爱缺失的重视和强调中,似乎教师的爱越多越好。其实,教师的过分热情往往带来行为的越界。现实中,教师对学生良好的情感既是对学生的关心,也更暗含着这样的一种期待,那就是希望学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了更好地表达出这种期待与关心,教师常常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甚至采取偏差的行为方式,包括替学生做出选择,包办学生的一切事情。这样当学生无法达到目标时,就感觉到愧对教师的关心,从而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压力。笔者曾经遇到一位高中的男教师,高中三年坚持与男生同吃同住,看似感情到位,实则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越界。某些有特长的学生在这种越界的情感关心下,为了不辜负教师的期望,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这种特长,结果很容易造成偏科或片面发展,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下,学生的偏科意味着难以有更好的大学深造,也会失去更广的发展空间。

应该说,教师与学生看待事情的角度并不相同,教师认为有价值的、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学生需要的,也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有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有的会让学生感觉到挫败。学生的发展有其条件和现实,教师的作用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可能,并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

教师知识与经验的权威以及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他们在面对着不成熟的、需要引导的学生时,过分看重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必要性,希望以其权威和经验帮助学生避免走弯路,提高成长的效率,由此,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经验,对学生的行为和发展选择着自认为必要的东西,表现出过分的热情。应该说,情感表达越界的老师往往都很热心,对学生倾注了更多的感情。遗憾的是,他们往往又相当主观和以自我为中心,正因为如此,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有责任和应该帮助的事情演绎成为一种行为、情感的干涉,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二、教师行为越界的危害

教师的行为越界不仅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自己的身心,乃至专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已经在某些程度上偏离了正常的教育需要。

克伯屈认为,“学校教育和课程不是为了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就是生活本身。[11]既然如此,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自悟和成长。然而,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和职责边界的模糊不清,导致其行为不仅偏离了正常的教育要求,也带来了学生心理上、行为上的伤害。

(一)影响到正常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关注和关心固然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但当教师的关心乃至照顾过分地集中于知识的学习,甚至超出了学生的正常需要,在爱的名义下,教师肆意剥夺学生应有的权利,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如学生的休息权、娱乐权、选择权,成为一种包办行为后,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影响着学生对教师要求的认可和教育的效果。教师长期的行为越界,常会引起师生之间的冲突,使得学生变得焦躁、难以管理,进而恶化师生关系。

(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最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定位,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价与定位是建立在他人特别是教师的评价基础之上的。教师虽然在评价过程中尽量注意给学生以鼓励和认可,但是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选择,实质上暗示了对学生的不放心,学生在多次的尝试以及抗争都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会产生自己无法胜任的愧疚感和自责感,造成学生的挫败乃至无能的感觉,表现出内心的封闭、行为上的退缩。很多学生对学习以及学校生活失去兴趣,与教师的行为越界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种消极的心态影响下,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活动都难以有好的效果,而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挫败感,回避失败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更加退缩。

当然,越界行为也会对教师带来心理和情绪上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教师采取的行为方式未必有理想的结果,教师有着太多的压力和愧疚,如果有后续的反思会进一步加重教师的焦虑情绪。有研究指出,教师是心理问题最多的群体,是目前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发病率的两倍。[12]从工作看,过多的越界行为让教师难以认清正常的教育方式。长期的行为越界影响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在反思和成长缺失的现实背景下,教师的越界行为有可能进一步加重。

三、教师行为越界的回归

教师的行为越界与其负担过重、自身的认识偏差等有关系。面对教师的行为越界,外界和教育界本身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危害,还常以教师尽责等理由宽容和理解教师的越界行为,对此,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让教师行为回归到理性、合理的境地,这才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一)合理框定教师的职责边界

教师的行为越界不单是职责边界问题,但是职责边界不清造成了教师的压力和负担过重,容易引发教育行为的越界。因此,要合理框定教师的职责边界。从《教师法》的规定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按照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边界就是合理区分出教师份内的事情和边界外的事情。教育历来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分,学校教育自身有其功能的有限性,从法律的层面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诸多法律中已经规定了各类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在其他教育职能未能有效发挥的情况下,教育的责任转嫁到了学校乃至教师身上,教师不仅肩负着法律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也承担着因家庭或社会原因造成的不良儿童的教育责任,甚至是监护责任。属于教育自身的问题,教师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属于法律或者社会、家庭问题,则应由相应的部门和家庭承担责任。

(二)学校管理措施的优化

理想的学校应该能够合理地界定教师的行为边界,并对教师的工作给与理解与支持。但在目前学校管理体制下,大量非教师承担的任务纳入到教师工作量化中,如文明社区建设;有的还出现了拆迁、计划生育等任务,一项工作没有做到位,一学期甚至某一阶段的工作就被全盘否定了。如果学校管理不规范,学校职能部门承担的任务推卸给教师,如图书整理、学生费用的代缴等,这既超越教师职责的边界,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教师超负荷运行,不良的情绪和压力往往导致非理性行为。所以,学校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个性乃至利益,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系统化整合,明确各自的职责,善于倾听教师的建议和看法,避免将学校的管理压力和办学要求过分转嫁到教师身上。让教师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思考教育、审视自身的成长,进而在专业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优化其教育教学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越界行为。当然,师德的越界行为,有必要采取制度和惩罚措施,以减少可能的伤害。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当前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说法,教师似乎必须教育好任何学生,实质上是走入了“教师万能论”的可怕境地。现实中,教师要有必要的工作边界意识。在此基础上,要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理性地审视各种行为的边界,选择适合的行为方式。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也包括教育理念和文化积淀。在专业发展的浪潮下,中小学教师离社会、学校和课程的公共领域越来越远。……教师群体中有一些人其实是有专业知识缺普遍文化的人,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人。[13]教师应该注重学习一般文化、哲学和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哲学,通过学习,把握教育的规律,合理地框定教育行为的边界。当然,教师如果缺少应有的教育责任意识,很容易出现应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因此,从为学生负责的角度考虑、审视自身的态度,也能避免某些行为越界。

(四)理性考察采取的教育措施

教师行为的越界与预期的价值有关,教师需要正确看待自我价值。成就不是仅仅局限在学生成绩上,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是教师价值的体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代替选择与思考虽然能够快速解决问题,但这种代替不是学生的成长。况且,有些问题学生是能自主解决的,解决问题显示出学生的生命存在和价值。因此,教师要从学生潜能发展视角理解问题,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面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要能够了解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当然,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都全面了解是不现实的,但教师可以给学生选择的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的选择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皆出于自己的选择,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内在的心理需求或个人内在的心理图像。行为不是他律或外塑的,而是基本需要所驱策。[14]对学生来说,选择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教师通过学生的选择可以了解其需求,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当然,有人可能担心学生选择会偏离教育的方向,其实,选择空间体现出教师的价值引领,只要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不出现问题,可供选择的行为符合教育要求,学生选择的结果就有利于其发展。

[1][4]校规:气温高于10度不能戴围巾[L].http://edu.ijntv.cn/zixun/20150115/496404.html.

[2]男女生距离不得小于44厘米[L].http://news.lcxw.cn/shandong/shehui/20141225/588820.html.

[3]学校规定女中学生不能留长发 学生称压力太大想转校[L].http://www.gzs.cn/html/2011/9/17/189491-0.html.

[5]小学生戴绿领巾惹争议 评论称比抽教鞭更恶毒[L].http://www.edu.cn/ji_jiao_news_279/20111019/t20111019_695695.shtml.

[6]包头一中学发放“红校服”被指比绿领巾更恶劣[L].http://news.qq.com/a/20111026/000552.htm.

[7]杨朝清.下跪式惩戒暴露怎样的教育观[N].中国教育报.2014-10-1(2).

[8]张志勇.转变非理性教育思维 推进教育改革新突破[J].教育研究.2011.2.

[9]檀传宝.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12.10.

[10]李润洲.教学追求什么样的有效[J].教育发展研究.2013.2.

[11]崔允漷.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J].教育研究.2013.7.

[12]李金池等.教师:别让“心病”绊住脚[N].中国教育报.2001-2-28(7).

[13]包智强,吕红日.论中小学教师批判的价值诉求[J].当代教育科学.2014.22.

[14]格拉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4bd9a010199yn.html.

(责任编辑:刘君玲)

张德军/德州市同济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越界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阵列方向图综合中PSO算法粒子越界处理研究
没有炊烟的城市(选章)
越界婚姻的伦理窘境:评史密斯《南街》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