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清谈与当代小学语文“口语交际”

2015-03-31肖希凤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口语小学语文

肖希凤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魏晋清谈与当代小学语文“口语交际”

肖希凤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魏晋时代的清谈是我国口头文学的自觉,是古代口头雅文学标本。魏晋清谈主要有一人主讲式、二人论辩式以及多人讨论式等方式,这极大地丰富了当时语文教育的形式。魏晋清谈是有题目的学术交流,语言非常精美,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故无论大人和小孩都热衷于清谈,传统语文教育重书面语言而轻口头语言的现象因此而改变。魏晋清谈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必能对当代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魏晋清谈;小学语文;口语;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十分明确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1]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平常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口语交际的教学常常被一些教师束之高阁,或者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其位置与识字、写字、朗读和习作相比,差得太远,这导致口语交际往往成为语文教材中的一件饰品。所以,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开展口语交际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我国,语文教育历史悠久,古人在教育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古为今用一直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那么,古人在口语教学方面有没有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走进中国古代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魏晋时代崇尚的清谈是我国口头文学的自觉,是古代口头雅文学标本,它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很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形式。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与现代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必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一种新的理念,并能促进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 魏晋清谈形式与语文教育形式

唐翼明先生认为,魏晋清谈是贵族知识分子所热衷的一种学术交流活动,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人生、社会以及宇宙的哲理,其基本方式是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2]。清谈之风始于魏何晏、王弼等正始名士,经过竹林名士和中朝名士的大力推动,愈演愈烈,到东晋时代,达到顶峰。魏晋时代的士族中人要想成为名士,善于清谈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清谈可分为口谈和笔谈,而以口谈为主。口谈的参与方式较多,通常有一人主讲式、二人论辩式以及多人讨论式等三种方式。一人主讲式一般用在新经书的学习中,担任主讲的人通常是精通经学的大师级人物。二人论辩式是魏晋清谈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这种清谈场合的听众只是欣赏聆听或偶尔发言,有时甚至没有听众在场,只有主客二人在进行精彩的辩论。所谓“主”,是指辩论时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人,而不同意他的见解并提出质疑反驳的人则称为“客”。主客双方的辩驳会持续几十回合。这种二人辩论的形式是最为人所称道的清谈形式。几个人共同参与讨论的形式一般出现在大型聚会上,参与者都是清谈高手,他们重在展示自己的清谈能力,所

以激烈的辩论意味有所减少。魏晋时代丰富多彩的清谈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当时语文教育的形式,它不止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我们当代的语文教育也能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2 魏晋清谈的特点与性质

2.1清谈是围绕题目展开的讨论

魏晋时代,亲朋好友聚会时,必然会举行一场精彩的清谈。但他们的清谈并不是一般人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一场主题明确、气氛热烈的论辩会,如同今天的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每次谈论时,都会临时确定一个题目,然后根据这个题目展开讨论。魏晋清谈的题目大多倾向哲学意义的命题,常常围绕《老子》、《庄子》、《周易》等玄妙深奥的话题展开辩论,有时也涉及文学、人生以及社会问题。如专门记载魏晋名人轶事的《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鱼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3]当时享有盛誉的清谈大师支道林、许询、谢安等人聚集在名士王家,为了大家尽情畅谈,谢安选择了《庄子》中的一篇为题目,让在座的人分别阐发义理。这是典型的多人共同讨论的清谈形式。文学篇还记载:“谢公因子弟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3]谢安乘家族聚会的机会,以《诗经》佳句的赏析为题,让子侄们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些围绕不同主题而进行的清谈与今天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口语交际”一样,都是确定了主题的口语训练,要求与性质都相同。

2.2清谈的语言非常精妙

清谈虽然是口头语言,但清谈者竭力追求的是辞藻华美,而不是一般民间口头文学的通俗浅易。在很大程度上,清谈是一种寓理于情、辞采丰茂、韵味隽永、音韵和谐的语言艺术。从《世说新语》的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魏晋名士清谈时的言辞之精美:

《文学》篇记载,支道林对一向看不起他的王羲之有一番高谈阔论,谈论的题目是《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3]支道林洋洋数千言,使一贯傲气自负的王羲之从不愿与之交谈到沉迷其中,让他叹服的是支道林华美的辞藻。在王羲之看来,优美的语言比新颖的理论更吸引人。《文学》篇还记载,支道林、许询、谢安以及王等人相聚,谢安选题后,让大家各抒胸臆。“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3]在这场聚会中,支道林率先作了精彩的发言,其语言之美、辞采之丰,令众人折服。更值得注意的是,谢安最后在当时一流清谈高手面前所做万余言的演讲,这才是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峰。谢安高妙的语言艺术令四座心悦诚服。这样的清谈聚会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讲与口才表演赛,他们的演讲词就是一篇篇文辞优美的文学作品。

《世说新语》还专设“言语”一门,排在第二,共一百零八条,可见其对语言的重视。《言语》载:“道壹道人好整饰音辞,从都下还东山,经吴中。已而会雪下,未甚寒。诸道人问在道所经。壹公曰:‘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澹;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3]道壹道人描绘雪景的这段话如同诗歌一般优美,词句精炼,情景交融,形式工巧。从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道壹道人对文辞之美的追求。

对优美语言的崇尚使清谈超越了纯理论探讨范畴,深奥晦涩的玄学论题变成生动感人的文学作品。因此,魏晋人士特别热衷于清谈,这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眼见一个个发言人口吐莲花,这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享受,如同现代人现场观摩艺术表演一样。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在这种环境中得到了提高,魏晋时代的语文教育因此得到普及。这正是我们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2.3清谈的目的是谈中取乐

清谈刚刚开始时,主要内容是谈名理。正始之后,清谈从辨析哲理为主的“谈中之理”和“理中之谈”走向游戏为主的智力竞赛,“理”不再是士人追求的目的,吸引他们的是语言本身以及全身心地投入到谈话中所体会的“乐”[4]。枯燥无味的谈玄析理变成美味可口的精神文化快餐。申家仁先生在《〈世说新语〉与人生》中也是这么看的:“魏晋人将清谈看作‘戏’,即自由的、愉快的游戏,把理性探讨变成思

维和智慧的竞赛。”[5]魏晋时代,清谈已成亲朋聚会、婚嫁节庆等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游戏节目,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清谈时的欢乐场景,如《文学》篇载:“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3]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名士聚集在一起清谈,场面十分热烈,而令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的是这种美妙的语言游戏活动,至于他们所讲的义理是什么,则无人去分辨了。

《言语》篇载:“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3]“令举世名士流连不已的,只是‘戏’,是游戏,这就是对清谈的定性,为时人公认的定性。它是令人娱心悦耳的智力游戏、语言游戏。”[6]这则故事充分说明,清谈是魏晋人公事之余在大自然的怀抱所开展的休闲娱乐活动,无论谈玄还是谈史,观点并不重要,让人陶醉兴奋的是其言辞的丰美。

清谈既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游戏节目,那么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和足不出户的妇女也能参与其中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六朝时代著名的谢氏家族就经常举办这种男女老幼共同参与的清谈活动,大才女谢道韫就是在叔父谢安主持的一次家族聚会上,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而令谢公大乐,她所展示的咏柳之才至今被人称道。《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儿童也热衷于清谈的记载,儿童也热衷于参与的活动当然都是令人愉快的游戏活动。

3 结语

清谈是十分自由而广泛的群众性活动,清谈者极其重视语言表达能力,也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听说能力,由此造就了大批清谈名家。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有用的东西运用到今天的口语教学中来[7]。

第一,说话的测试应该作为语文教学应有之义。2015年教育的“新常态”是回归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自然也应该回归到正常的“听说读写”并重的渠道上来,而不是只要一张卷子。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人们过度关注考试分数,语文只考笔试,说话的能力在现行考试中根本体现不出来。故此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不被重视,甚至形同虚设。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吸取魏晋清谈的合理成分。魏晋时代,善于清谈被看做名士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今天的语文教育中,也应该把说话的测试作为语文考试的内容之一。

第二,在口语交际课中要增加趣味性。要上好口语交际课,也可借鉴魏晋清谈的经验,注重趣味性。魏晋清谈是近似游戏为主的智力竞赛,所以人们乐此不疲,连小孩也满腔热情地主动加入到清谈队伍中来,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是在一系列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提高。今天,为防止学生上口语课时无精打采,要注意在口语训练中添加娱乐性,让大家都兴高采烈,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就自然会提高。

第三,开辟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二课堂。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我们还应适当走入大自然,开辟第二课堂。像魏晋人那样,选择一个春暖花开的好日子,大家一起郊游,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每一位学生都会心情舒畅并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说起话来就会滔滔不绝,他们的口语水平必然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唐翼明.魏晋清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臧要科.魏晋清谈:语言游戏[J].兰州学刊,2005(3):86-87.

[5]申家仁.世说新语与人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滕福海.魏晋清谈的美学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0-67.

[7]黄妮妮.魏晋清谈与语言能力训练解析[J].中学语文,2010(34):53-54.

(责任校对 王小飞)

作者简介:肖希凤(1966-),女,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4C0473);湖南省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项目

收稿日期:20150428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5.11.002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5)11-0004-03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口语小学语文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试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三部曲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口语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