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

2015-03-31菏泽学院宋利翱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教材

菏泽学院 宋利翱

我国于1999年设立并开始面向社会招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126 所高校开设该专业。从专业建设时间和学校数量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迅速发展的专业;从专业涉及的内容来看,该专业横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专业。当前,众多学者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建设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内容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核心机制,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纵观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都是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往往在学习完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设。先修课程有《管理学》《社会保障概论》《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学》《金融学》等,只有具备了前期对于这些课程的学习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法学、政治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在这些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课程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投资营运、给付、监管等运行机制、制度规范及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采用的管理方法包括财务、会计、统计与精算方法。按照教育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理论传授,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只是被动的接受。因此,课程结束时,学生掌握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对具体的社会保障基金业务流程进行熟练操作。《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用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2.教辅软件匮乏。《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发放业务工作操作性很强,应在模拟实验室进行授课才能使学生掌握具体流程。但是大多高校实际教学中仅仅依靠在教室的理论授课,不能满足实践需要。又如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与资本市场这一内容,涉及证券理论和实务的一部分内容,几乎没有投资理财模拟操作运用到课程教学中。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是典型的实务内容,教学中却没有一套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社会保障基金会计软件可供使用,导致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

此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材不仅数量不多,而且内容较陈旧,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步伐。以《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命名的教材主要有宋明岷(2012)、张留禄(2010)、张广科(2008)、吕学静(2007)、殷俊,赵伟(2007)、杨良初(2003)、柴月姣(2002)等七本。也有高校采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命名的教材,如林义(2007)、郭士征(2006)等。还有用《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教材,以林治芬(2007)编写的为代表。大多数教材的编排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案例教学资源不多。

3.课程安排不尽合理。由于各高校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定位不同,专业课程安排也不同。有的以经济学为专业基础和背景,有的侧重于管理学基础,有的以社会学为基础,还有以法学为侧重点的。这种对某一学科的课程设置倾向虽然可以突出高校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特色,但是却不能让学生全面学习各专业基础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具体到《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则是欠缺一些必备的先修课程,进而造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知识储备不够,教师在授课时还要花费大量课时进行“补课”。

4.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课程教学水平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时间较短,《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又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新兴学科,高校中能够胜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师资力量薄弱。首先,任课教师整体的学历水平偏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相关专业的高学历人才本身就少,很多高校教师的学历都是硕士研究生,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都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其次,任课教师专业不对口。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时间短,多数任课教师是从法学、社会学、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转化而来,未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程度要求较高,既要有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基础,同时又具备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精算学、统计学专业知识。任课教师如果不具备这些知识,很难给学生全面展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全貌。第三,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目前,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没有实际部门的工作经历,多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必然导致课程实践教学不能达到目标。

三、优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1.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强化实践教学内容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应采用讲授的方法,可以直接、快速的让学生掌握,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这部分内容,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现实案例的思考、判断、决策。

(3)讨论法。《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有很多内容是开放性没有定论的。这样就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多多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以“社保基金是否应该进入股市”这一题目为例,先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收集与讨论题目相关的资料,小组成员经过讨论、辩论后总结出自己小组的观点。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4)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获取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例如,组织学生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情况进行调查,让学生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的整个流程得到清晰的认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引进相关模拟软件,建立模拟实验室,灵活运用课程教材

社会保障基金教学模拟软件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教学的必要工具。通过开发和引进社会保障基金教学软件,建立专业模拟实验室,实现教师的情景模拟教学。学生通过软件中社保机构的操作环境和操作界面,直接进行业务操作,熟悉社会保障基金一系列业务办理流程。不仅深化了理论知识,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材甄选上,可以选择多种版本配合课程教学,整合现有教材中优势资源。例如宋明岷版《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统计数据较新,吕学静版《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比较简明易懂,林义版《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理论性较强。还应有其他学科的扶助教材,例如“社会保障基金财务管理方法”这一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学基础知识,如果先修课程没有会计学,则应选择相关会计学教材加以补充。

3.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首先,鼓励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条件让教师到其他高校相关专业进修或学历深造,以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其次,支持教师到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实践单位挂职锻炼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第三,聘请社会保障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客座讲师,给学生讲解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实务内容。例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业务经验,有大量生动、贴近现实的案例提供给学生,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充实课程的实践教学,使《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1]吕学静.社会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2]林 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宋明岷.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理论、实践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马 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基金教材
教材精读
社会保障
教材精读
社会保障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