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和谐价值观教育
2015-03-31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郑利平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 郑利平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和谐价值观教育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 郑利平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和谐价值观教育可以从挖掘和谐价值观素材,确定和谐价值观教育目标,安排好课堂结构,从奠定激发情感的历史认知基础、围绕目标所选择材料和设计的问题、正视并化解学生情感形成中的疑点三方面透和谐价值观来达成和谐价值观认同。
和谐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学 渗透
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包含三层含义:“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挖掘教材中和谐价值观素材是重点
挖掘和谐价值观素材可以挖掘正面素材。教材中古今中外的历史有关和谐价值观的素材比比皆是,如必修三主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可挖掘和谐价值观: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派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这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挖掘和谐价值观素材也可以挖掘反面的的素材。例如,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可挖掘大跃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课《蒸汽的力量》可挖掘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这些都是人与自然不和谐,与和谐价值观相悖的素材。
挖掘和谐价值观素材还要用新史观指导。例如,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课《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限制王权的法案”这一子目,如果用传统的革命史观看权力法案,就会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保留封建残余”的结论。运用文明史观,指引学生去发现英国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从而汲取历史智慧,就会立足英国人的政治智慧:英国政治家“既有革命的勇气,也有妥协的睿智;有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更有和平中的稳步渐进。这样的政治智慧正是和谐价值观的体现,英国政治家在斗争中妥协,用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的社会进步,学生可以从中悟到各退一步才能共存互赢、和平渐进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进步。
二、制定渗透和谐价值观教学目标是前提
制定了和谐价值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有目标。制定渗透和谐价值观教学目标时应根据所挖掘和谐价值观素材。例如,对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这一子目,制定的渗透和谐价值观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本子目,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现实诉求,体现了的东方文化的精髓,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差异与矛盾,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特征,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的外交实践,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反映了世界人民和平友好的美好愿望,最终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正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激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再如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课《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限制王权的法案”这一子目,制定的渗透和谐价值观教学目标是:学生了解《权利法案》制定的史实,感知英国人的政治智慧,悟到各退一步才能共存互赢、和平渐进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进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感悟英国人的政治智慧对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影响;客观审视他国的文化传统,树立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的意识。”
三、安排好课堂结构是关键
一节课教学目标涉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多,任务重,如果面面俱到,就会重点不突出,最终效果不好。如果挖掘到好的和谐价值观的素材,制定了渗透和谐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何安排好课堂结构也很关键,否则就不能实现渗透和谐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一些基础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可以设置些问题安排学生课前探究完成,上课时教师展示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即可,不必花太多时间。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完成较重要较难完成的教学目标(如渗透和谐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按照这样的课堂结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四、达成和谐价值观认同是根本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自己的思想道德认知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统一。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和谐价值观教育根本的落脚点是使学生认同和谐价值观,并使之内化,能用和谐价值观去看待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和谐价值观教育的难点。这其实涉及到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使学生认同和谐价值观。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好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如情景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开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出现,如举行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纪念馆、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或历史成语故事比赛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如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以学习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只是在这过程中要切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使学生认同和谐价值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注意:
1.奠定激发情感的历史认知基础,认同和谐价值观。情感、态度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与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情感,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必须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必须以丰富的历史史实为依托,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做到“寓情于史”,使学生认同和谐价值观。除了挖掘教材素材外,还要补充相关的素材,如对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这一子目,为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万邦,以德服人”的精髓与智慧,就可以补充儒家传统和谐思想的资料:四还之内皆兄弟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再如,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课《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限制王权的法案这一子目,为说明英国政治家传承中创新的智慧,可补充13世纪《大宪章》和英国议会传统资料,使学生明白英国有限制王权的传统。
2.精心设置问题,形成情感疑惑后认同和谐价值观。如果问题设置不当容易造成两个极端:一是问题答案没有知识依托,学生得不出答案,二是问题答案指向太明确、问题没有思维含量。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认同和谐价值观。笔者认为设置问题一要围绕目标二所选择材料。例如,学习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这一子目,补充了补充儒家传统和谐思想的资料,这时就可依据材料设置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儒家传统和谐思想均反映中国人的什么价值追求?再如还是这部分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差异与矛盾,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特征,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可设置问题: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其相互间有何的关系?与“一边倒”的方针相比有何不同?
3.正视并化解学生情感形成中的冲突,认同和谐价值观。社会是复杂的,事物是变化的,历史是发展的,有些问题是有多个侧面的,而这些侧面有时似乎又是矛盾的、冲突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从历史认知角度到情感态度角度都重要而又难于说清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在学生情感形成中产生冲突,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直视并化解正确情感形成中的冲突,而不是去回避它。教师不去触动它,学生的冲突不会消除,情感态度教育就会因为没有根基而软弱无力,也难以内化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例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封建清王朝与各个殖民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味地不抵抗,向西方殖民者妥协退让,这是和谐价值观的运用吗?如果是,如何理解其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如果不是,如何理解清政府的妥协退让?还有,对于汪精卫的建立的汉奸政府,日本侵略者汪精卫辩解说是为了建立和谐的大东亚共荣圈,是和谐价值观的运用,应该怎样看?对学生的这些认识冲突,教师要答疑解惑,妥协退让是有前提和原则的,比如不能损害国家民族利益,清政府妥协签订不平等条约,汪精卫建立汉奸政府都是卖国,损害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所以不是和谐价值观的运用。可见,造就和谐社会环境和人事关系要有底线。
[1]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苏 星,龚育之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郭智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ISSN2095-6711/Z01-2015-08-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