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方法指导

2015-03-31湖北省远安县河口乡中小学王作志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海燕读书文本

湖北省远安县河口乡中小学 王作志

浅谈阅读方法指导

湖北省远安县河口乡中小学 王作志

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和重点。现实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仍然不高。改变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关键是要加强方法指导,阅读要扣标题、抓要点、精内容、品语言,因文而异,才能提高效率,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扣标题 抓要点 精内容 品语言

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和重点。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少说也要阅读30篇文章,再加上老师补充的,课外阅读的文章应该不下于100篇。但实际上语文教学仍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仍然不高,亟待加强和提高。如何改变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笔者以为关键是要加强方法指导,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一、扣住标题,贯通文意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很多文章的标题中蕴含阅读的“玄机”。扣住标题,顺着标题阅读文章就把握了文章的一大半。尤其是有些文章的标题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主旨和特点就更要如此。

例如,阅读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读课文前可引导学生思考:本文的重点会写什么?第一本书到底是什么样的?第一本书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围绕这三个问题思考阅读,基本上能够把文章的内容比较全面、准确地予以把握。这三个基本问题搞清楚了,其他的问题和任务完成起来就容易一些了,理解更难的问题也就有了基础。

又如,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引导学生思考,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重要的信息?“钱塘湖”“春”“行”各自暗示了关于本首诗歌的什么信息?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出“钱塘湖”,点明了诗歌游览写景的地点,“春”点明了游览写景的时间,“行”点明了游览的行踪和顺序。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写的是早春、仲春还是暮春,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写景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扣住诗歌的标题阅读、理解这首诗歌,很快进入诗歌内容和意境之中。

再如,阅读位梦华写的《旅鼠之谜》,读文章前可激发学生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旅鼠的秘密到底有哪些?作者是怎样予以介绍说明的?带着以上问题进入文本,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捕获重要信息就能把握文本内容,整体感知掌握课文。

二、抓住要点,理清脉络

阅读文本时,学生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住了个别精彩的句子,忽视文章的整体把握,因而难以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难以对文章做出整体评价,难以跳出文章、超越作者。其实,阅读文本既要体会精彩句子和段落,也要从整体上予以把握。而要整体把握文本,就要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进而理清文章的脉络。

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作者描写春天的景物,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文章是怎样写的呢?每段文字写了一个方面,除了首尾两部分外,依次描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的人。抓住了每段的要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不仅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能更好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习构思选材的写作技巧,这些靠片段作文训练是无法完成的。在理清脉络、把握整体的基础上再赏析精美的句子词语,是不是更容易?是不是更准确?

又如,阅读《看云识天气》,云和天气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如何通过云彩及云彩上光晕的变化判定今后的天气变化及走向?看看作者介绍了几种云彩?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变化?作者介绍了哪几种光晕?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抓住了以上要点,理清文章脉络,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抓住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作者安排文章的妙处。

三、熟读精思,深入理解

有些文章内容精深,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读懂的,就算我们大致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对其中一些精华的“东西”,我们很有可能一知半解,理解肤浅,如果浅尝辄止,很可能与重要的东西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一些经典名著、一些文章的重点段落,我们要反复阅读,深入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读书的收获,还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例如,《蜡烛》这篇战地通讯的基本内容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痛失亲人,孤苦伶仃地生活在一个窝棚中,苏联军队打进来消灭德国侵略者时,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牺牲的苏军战士,并在他的坟头点燃了一对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文中反复交代,每隔几分钟就有炮弹落在阵地上,反复叙写老妇人的孤苦伶仃,最后特别点明“就像一位母亲,把蜡烛点在儿子的坟头”,这些细节描写有何用意和作用?不说一位南斯拉夫人将蜡烛点在苏联士兵的坟头,而说一位母亲将蜡烛点在儿子的坟头,这有什么含义?熟读精思后就能体会文章的深意,如果浮光掠影就会错过文章的精华。

又如,阅读高尔基的《海燕》,基本弄清文章的内容之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海燕的,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海燕是什么形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还要写海鸭、海鸥和企鹅。反复阅读文中描写海燕的部分,再现海燕搏击的场面,合成海燕的人格形象,体会象征对比手法的作用,这样对文本的理解就更深入一步,不再是皮毛之见了。熟读文本,精研段落,深入理解,自然收益不浅。

四、反复揣摩,用心玩味

阅读文本时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是整体把握,忽视语言品味。有些文章妙语如珠,字字珠玑,有些文章表达独特,富于哲理,对这类文章非要好好地品味不可。独特的语言表达往往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反映了作者独特的视角,是作者生活深刻感悟、思想高度提炼的结果。

例如,培根的《谈读书》疏通了文意之后,读者可能感受最深的就是文本的语言。从词语的斟酌选择、句式的铺排讲究、修辞的采纳运用无不具有特色。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高度概括了读书的三种目的,三个词语活画出三类人的神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形象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读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道出了求知者的正确态度,恰似一场及时雨。“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归纳了读书的方法,非常形象。“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排比句式很有气势。

又如,阅读都德的《最后一课》,不仅要弄清小说的内容,体会主题思想,还要品味小说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记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的钥匙。”这个句子以其新奇深刻的比喻见长,此情此景最贴切不过。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语言对于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爱国与爱母语在民族危难时刻是惊人的重合,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这些字帖卡片悬挂在我们课桌的金属杆上,就像许多小旗在教室里飘扬。”要在平时,怎么也不会把字帖同国旗联系起来,而在最后一课上,练习母语文字的字帖就有了特殊含义。此时的联想不仅贴切自然,符合人物的心理,而且很好地突出了主题。

一篇文章可能要依次经历以上几个过程,运用几种方法,关键是要方法得当,养成习惯,才能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ISSN2095-6711/Z01-2015-08-0147

猜你喜欢

海燕读书文本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Friendship
我们一起读书吧
赏春
赏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