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2015-03-31天津职业大学王振文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灌输共识

天津职业大学 王振文

交往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天津职业大学 王振文

交往作为社会生活中最普遍,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人的存在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交往共识德育通过对话和理解不断提升道德教育活动质量,和传统的简单灌输德育理念不同,是对灌输德育的超越。本文简述马克思和哈贝马斯两人的交往理论,阐述交往共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自从人类产生,交往作为社会存在的最重要特征就同时产生了。可以说,人通过交往而连接成各种关系进而形成团体。最开始由于生产力低下,工具简陋,没有什么知识积累,人类的力量薄弱,于是就自然地聚集在一起生活劳作,抵御侵害。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聚集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渐形成氏族、部落,各个氏族部落之间又结成更大规模的组织,社会、国家应运而生。早在 19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就高度评价了交往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他看来,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实践就是交往活动,反过来说亦可。

随着生产力的日益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再加上便捷的通信技术和交通工具,人类的交往活动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实践方式的转变和主体间性在哲学研究领域内的凸现,交往理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门显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塑造人格、促进人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从而促进人的普遍交往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理应顺应全球化交往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注重交往共识,以获得与时代脉动相吻合的意蕴和品格。

一、交往共识的理解

彭未名在他的著作《交往德育论》中对传统的灌输德育进行了扬弃与超越,并以交往理论为规范基础,提出了“交往德育”这个德育新理念,为以强迫和控制为特征的灌输德育产生的弊端的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作者是在批判灌输德育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理论的。占主导地位的灌输性德育,突出的一点就是霸权话语,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压迫,对任何一个问题提出异议都会被看作是错误的,不应该的。我们很多人都体验过这种学习生活,而今天的灌输德育仍影响成百上千万的学生。他们不是被鼓励或训练认识和应对具体的现实,而是被“湮没”在一种实际上不可能出现批判性反思意识和自我觉解反应的“沉默”或“休眠”状态之中。在作者的交往德育理论中,主体间交往是一个对话、理解、生成和共享的过程。以生活世界为背景和中介,其间人作为不完善的存在,意识到自身的不完善,并试图在主体间性交往中使自己不断完善,同时也使生活变得真诚而美好。它是师生共处主体间的意义关系情境通过对话、理解和生成,以不断觉解与境界提升的道德教育活动。它是一种与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在这里,彭未名的交往理念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很多地方非常相似,真诚平等的对话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以生活世界为背景,这都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作者指出,交往德育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更好地理解知识和世界客体的理念,指向的是一种美好而真诚的生活,是一种德育理念,而不是德育方法。而本文认为,它不仅是德育理念同时也是德育方法。理念与方法并不是对立的,更不是隔绝的,方法是以理念为指导的。交往德育的目的是通过交往达到共识合作,是实践性的,我们用这种德育理念指导实践,就形成了德育方法。

二、交往方法论

既然交往德育既是理念又是德育方法,那么我们通过怎样的交往共识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呢?在对交往理论的研究方面,马克思和当代的哈贝马斯都有相当全面的论述。

1.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对于交往,马克思有过深入分析,他的交往理论源于他的实践哲学。马克思认为,人是借助于两种东西作为“镜子”认识自己、反映自己的:一是“交往”,人最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二是“生产”,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交往双方从他人身上折射出自我,以自我为尺度看待别人,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语言和意识都是交往的产物。“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马克思交往理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交往之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非仅仅是达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渗透于人的交往之中,才可能实现对人而言的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鉴于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视界不应仅仅止于社会所期待的各种品质, 而应将人的品质培育始终置于人的交往中,置于社会世界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的品质都成为活生生的人的交往品质,成为人的真实的交往智慧与交往精神,增进人的活力,完善人的生活状态。 “人交往故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导人生,善导人的交往,引领人建立与世界丰富而深刻的关系,时刻把人引向与世界的交往,不断拓展交往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交往的品质,在交往中实践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经由交往不断地“在世界中”生活。 这样,交往就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环节, 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精魂, 即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人与世界去交往,去打交道。

2.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探讨了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基本途径。首先,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通过语言交流达成相互理解和共同合作的行为。在交往行为中,行动者使用语言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的工具,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其次,承认和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哈贝马斯认为,要建立起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必须承认和重视社会中存在的共同的规范标准。承认和尊重一定的规范标准是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基本前提。再次,要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哈贝马斯认为,消除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现象,实现社会的合理化,必须充分发挥公共领域的作用,恢复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所具有的功能,保持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的必要张力,使它们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关系。这样,作为国家公民的个人能以公共领域为媒介,形成一种真正代表民众的意志的独立的合理的社会舆论,并以此对国家进行干预,将生活世界中的言语交往的合理化模式移植到政治生活之中。

三、交往共识德育展望

交往是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现在的社会更关注单个的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走到今天,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那种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的眼光和方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实践关系的错误做法。

传统的生产方式及由此建立的生产关系决定了我们强调集体利益,淡漠个人的思维方式,这是符合当时的实践情况的,有其客观性。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不断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日趋复杂多样,交往途径与方式极其丰富多样。个人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在不排斥集体的前提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自身的感受,思想意识更加要求自由理性,更希望自己探索发现知识和获得体验,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知识,也就是更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在当前这种客观情况下,如果还是死守传统的德育理念,不与时俱进,最终会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活动造成阻碍。我们应该用“人”的方式研究人、认识人、理解人,将“交往”理论应用到现实的德育活动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一种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成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种“人对人的教育”,而不是人对“物”的训练和塑造。

[1]哈贝马斯.社会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苑玉红.浅析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J].法制与社会,2009.05

[4]李佃来.哈贝马斯与交往理性[J].哲学研究,2002

ISSN2095-6711/Z01-2015-08-0080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灌输共识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商量出共识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