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

2015-03-31西安外事学院付思宇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分科文理笔者

西安外事学院 付思宇

一、教育的基础

1.教师的作用。小学时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是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15年过去了,小学教育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教师仍然会在学生做错事时,考试没考好时体罚学生,责骂学生,甚至会有一些肢体伤害。这在笔者上小学的时候是很习以为常的事情,学生不会做出任何反抗,回到家里也不会和父母说。现在情况会有些不同,并不是所有的都惧怕老师。家里有两个孩子正在上小学,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让笔者在震惊的同时也很是痛心。笔者的表妹今年刚好小学毕业,成绩优秀,她这小学六年一直是班上的活跃分子,她在四年级的时候做过一件所有小学生都不敢做的事情,带着全班同学反对班主任在运动会方面做出的决定,原因是她觉得不公平,于是就带着全班反了,这件事最后还被找了家长。笔者的堂妹上小学四年级,成绩在班里年年倒数,一开始教师还会找家长,后来,久而久之教师连过问都没有,教师放弃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也是很普遍的事情,他们的教学的重心都在那些成绩好又乖巧的学生身上,笔者的堂妹自然会被冷落,笔者去年暑假还给她补过课,从最基础的给她补起,发现她在学校几乎什么都没学会。

从笔者的表妹和堂妹的身上不难看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教师的问题非常之大,教师本是教书育人的,“书”是教了,教没教好也是个问题,比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对学生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给,何谈育人一说?

2.作业负担过重。大量的课堂知识灌输和超负荷的课外作业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繁重知识灌输的误区,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不利于少年的健康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义务教育,也是一种法定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减轻和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是因为,学业负担过轻或过重,都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更不利于杰出人才的培养。

课程难度过大。现在的大学生做小学的数学题都不一定能做对,我做过小学的语文题,难度已大我们当年很多。作业量过多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显然,学生成了“作业机器”。有些教师认为作业越多,越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是错误的,过多的作业量反而会适得其反,把学生变成“作业机器”。而课外作业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无疑是对学生的压迫,他们需要的是快乐的学习和成长,而不是强迫和压抑。

二、教育的关键

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中学教育更不容忽视,是学生人格独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在这一时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因此,教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一旦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轻则不理会,重则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一旦发生,后悔莫及。

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在这一点,做的并不好,大部分的教师很少能在意学生的感受,更别提尊重了,体罚学生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他们以为学生们都是未成年,没有所谓的人格独立和思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高中的问题突出在文理分科上。文理分科无非就是为高考这座独木桥服务的,而高考制度就是应试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国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说是素质教育,其实是实施被强化了的应试教育。文理分科不利于与大学接轨,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人生路上的关键时刻,较早的文理分家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严重偏科。对此,复旦大学历史系沈渭滨教授说:“中学阶段需要对各学科的知识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如果在这个时候就进行分科的话,会导致学习的片面性,不利于今后大学学习。”

三、高等教育的缺失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钱老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老的感慨值得深思。

在大学里学不到东西。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课程安排的内容不合理,该开一学年的专业课只开一个学期,而不必要开设的课程却也开设一个学期,既浪费学生、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浪费学生的金钱。课程结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高校的课程结构体系能如此的不合理,那它还能让学生们学到什么?这种情况,民办高校尤为严重,明知课程安排严重不合理,无论多少教师和学生反映,就是不改。

过度行政化管制。由于学生处于“最底层”,自然是被压榨的最厉害的,不仅要交高额的学费,而且只要与学生有关的费用都要收,某些学校也从不公开收费项目明细,做不到公开透明。学生经常帮学校的管理人员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时候还在上着课就被叫了出去。

学校的学习风气。一所高校的学习风气在期末考试时就会明显地体现出来,每所高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作弊的行为,重要的是,学校的态度,即学校怎么处理这样的行为。学校的态度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决定学校的风气是好是坏。

一所高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在这四年当中学到有益的东西,而不是成为学校的“摇钱树”,更不是廉价的劳动力,甚至只学会了如何作弊。“钱学森之问”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路走过来的学生,尤其是在上了大学之后,越发觉得教育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教育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且也各有其重要性,不是说某一阶段很重要。大学教育是成才的重要阶段。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而高校教育的缺失显然已成为一种弊端。

[1]庞跃辉,史 银.中国教育怎么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刘丽妹.从“钱学森之问”看当代中国教育的缺失[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3]熊丙奇.教育公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分科文理笔者
文理生的battl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高考改革的关键不是科目多少与是否分科
文理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两种模式下大学生不及格率的比较研究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
教育部副部长:文理是否分科有望8月作出决定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