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群众路线为引领打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

2015-03-31吉林农业大学崔常铭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成才高校学生

吉林农业大学 刘 伟 崔常铭

随着时代的新变化和学生群体突显出的新特征,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工作还存在落实不到位,即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群众路线作为我党工作的根本路线和基本工作方法,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学生工作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导,才能真正打通学生工作“最后一公里”。

一、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1.“接地气”不够

学生工作不是生硬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只有“接地气”的学生工作,才能真正打动学生,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处于行政化阶段,由于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模式、队伍素质、方式方法等原因,一些工作仍停留在说教式、命令式的层面上,缺乏实际的调研探索,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偏离学生的现实所需,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表面上奉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际却与之相脱节,致使这些工作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没能做到学生心坎上,不易被学生真正接受。

2.“针对性”不强

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工作的 “大锅饭”时代已经结束,应该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出一定的“私人定制”。而目前由于对新时期工作形势和学生特点的把握还不够全面,学生工作主客体间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强调统一标准,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在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生所需方面做得还不够,在引导学生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方面结合得还不好,从而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3.“吸引力”不足

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不断丰富其方式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感,增强学生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些方式方法仍以传统方法为主,灌输性较强,创新性不足,时代性不强,相对缺乏创新实践性手段,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略显不足。而新时期大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存在一定的“抗拒力” 和“免疫力”,导致一些工作缺乏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工作的深入性和实效性。

二、群众路线对学生工作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启示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学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因此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理念,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需与学生,问计于学生,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掘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善于发现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善于解决学生的困难和压力,善于维护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要积极改变传统上指挥、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

2.必须坚持“求真务实”

把握学生的客观实际和现实需求作为学生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就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利用教育的有利契机,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贴近生活,就是要主动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细心把握学生的生活结构、成长需求和实际困难,增强学生工作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就是真诚地走进学生,主动培养、发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学生工作真正做到“接地气”,真正走进学生的方方面面,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状况和现实需求,才能提升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使学生工作更具生命力。

3.必须坚持“发展至上”

学生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必须树立“学生发展至上”的工作思路,构建起 “需求—服务—发展”的学生工作新模式,实现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培养目标、学生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宏观上要构架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桥梁,成为连接企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微观上要充当好学生的引路者,引导学生找到自我提高的途径,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构筑学生安全成长的保障,让学生在大学生生涯实现个人进步和发展的一次跳跃,积攒起立足和服务社会的资本,真正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

三、以群众路线为引领,打通学生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途径——以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百千万工程”为例

几年来,吉林农业大学积极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对高校学生工作要求和挑战,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做好学生工作,就必须以群众路线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过程,着力打通学生工作“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感染力和影响力,提升为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服务的科学化水平。

1.调研走访,把握学生状态

实施“三走进”“三融入”和“三联系”,采取走访、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健康和就业状况,以及学生现实需求,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探访专业教师及学生家长对学生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见和建议。调研走访过程中,每名学生工作人员建立“百千万”工程实施日志,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每年累计深入学生寝室、学生课堂、学生活动2 万余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千余项,排查处理学生矛盾和特殊群体学生问题百余个。

一是“三走进”:即走进寝室、走进班级、走进课堂。通过“走进寝室”“走进班级”“走进课堂”,探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就业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走进寝室,洞察学生生活实际。定期走访学生寝室,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和寝室风貌,探访学生思想困扰、心理困扰、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走进班级,了解学生成才需求。深入学生班级,经常性参与班级班会、团会等班级活动,倾听学生思想、文化等成长成才需求和就业需求,洞察学生的思想脉搏,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难题和实际困难;走进课堂,深入学生成长主阵地。走进学生课堂,与学生共同听课,进而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态度、课堂风貌和学风状况,并通过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压力等,针对性研讨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困难,切实做好学生的学涯导航工作。

二是“三融入”:即融入生活、融入活动、融入网络。通过“融入生活”“融入活动”“融入网络”,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切实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融入生活,把握学生需求规律。经常深入学生食堂、体育场、公寓等学生生活区,采取与学生共进午餐、与学生共同参加体育锻炼等方式,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了解学生生活需求和发展需要;融入活动,把握学生成才规律。经常参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把握学生兴趣特点,引领学生追求高尚、高雅、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融入网络,把握学生思想规律。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准确把握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立足点、切入点、沟通点和融合点。充分利用QQ、博客、人人主页、百度空间、飞信等新媒体,延伸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及思想引领的领域和手段。

2.梳理分析,查摆工作问题

通过阶段总结、撰写调研报告、交流汇报会等方式,分别从个人、学院(单位)、学校三个层面,对调研走访阶段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并结合个人和单位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查摆。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调研走访阶段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两年来,学生工作人员形成调研报告百余篇,梳理各类问题近千个,开展学校层面专题研讨会二十余次。

一是个人层面梳理分析。每名学生工作人员整理好“百千万”工程推进日志,梳理总结调研走访阶段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二是学院(单位)层面梳理分析。召开单位层面调研走访阶段总结分析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将本单位人员梳理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查摆和分析,形成本单位调研报告。

三是学校层面梳理分析。召开汇报会,听取各单位调研走访阶段情况汇报和调研报告。结合各单位和学校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和专家,对有关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撰写“百千万”工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3.研讨破解,解决实际问题

对梳理分析阶段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归纳,采取专题研讨、课题立项、经验交流等三条途径,针对性进行研讨和破解。两年来,修订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二十余项,破解学生工作难题十余项,形成立项课题二十余项,组织和参与各类交流活动十余次。

一是开展专题研讨。在对梳理分析阶段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基础上,开展各类专题研讨会,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自由组队、单位组队等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破解,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是开展课题立项。将梳理分析阶段梳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提炼,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组织学生工作人员对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在研讨和破解相关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工作人员的理论研究能力。

三是开展经验交流。针对梳理分析阶段梳理的相关问题,积极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做法。采取“走进来”的方式,邀请相关方面做的好的院校,以及相关专家和学者走进我校,进行专题报告和交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学生工作人员到先进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和考察,参加各类培训和研讨,进而拓宽思路,破解难题。

4.总结提升,凝练工作方向

对学生工作“百千万”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提升,通过实施经验推广、成果推广和机制推广,对“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和先进典型进行推广、宣传和表彰,将相关研究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着力破解相关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百千万”工程,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学生工作长效机制,在学生思想教育、行为管理、安全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方面,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适合社会需求,契合培养目标,符合学生需要的具有吉林农业大学特色的全新工作模式。

一是经验推广。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挖掘“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先进经验、先进个人和集体,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先进。同时,对相关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

二是成果推广。将问题研讨破解阶段的相关成果积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针对性破解相关问题,促进学生工作科学化发展和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同时,将“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建立起来的各种资源、渠道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成才高校学生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