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2015-03-3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怀宝付梁春英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怀宝付 梁春英 韩 静

近年来,随着国内大学招生范围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一直存在,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使得竞争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要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以便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每一所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在本科实行导师制,通过实践并初见成效。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最早引入的。十七世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等学校采用了研究生导师制,是对研究生的“个别辅导制”。到了十九世纪,现代导师制应用到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中,导师制的实施在推动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与本科毕业设计以及研究生的导师制都有所区别。它是指学生本科入学起,就为本科学生配备导师,使导师在大学四年内对学生进行的指导;导师的职责也不限于是指导科学研究活动,而是涵括了对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指导。

(1)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针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凭借导师自身的指导经验和专业知识优势为学生提供学习计划的制定以及专业知识的讲授。

(3)依据导师自身技术能力和从事的科研方向,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技术性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有机会进行深入的课外锻炼,使学生积极进行理论知识之外的实践工作。

(4)针对学生就业和考研提供指导性意见。

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全面实施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的本科生培养制度的突破和创新,对于教学制度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阻碍。例如,制度定位模糊、师生比例偏大、运行机制缺失、指导资源不足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激发热情为主导

对于许多高校来说,导师制未取得良好的成效原因在于导师对于这一制度没有抱以热情。调查表明,大部分导师对于学校安排的导师制工作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工作流程来予以实行,敷衍了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专门对人们从事活动中的激励对于活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激励对于人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人体内的潜力,使人的能力得到超常发挥。若没有激励的辅助,人的能力大概只能发挥出20%~30%;在恰当激励下,人的潜能却可以发挥到80%~90%。我们不难发现,有无激励而导致的结果差别多达60% 。开展本科生导师工作也需要大学教师的激情和适当的激励来作为辅助,同时完善对于导师制的考核流程与评价流程,加强对本科大学生的指导。在提升导师制的实施效率上,必须充分激发导师对于这一制度的热情,利用导师制的实行,充分调动广大导师对于学生的领导工作、对于全新的教学制度的支持,从而在工作中充满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完善导学为目的

导师制的目标是领导和学习相结合,它使导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结合,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双方的积极配合。我们可以这样说,教师的领导和学生学习活动结合结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导师制的实行效果。在校园内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目的不在于对导学活动的成效进行检验,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导学活动的改进和创新的激励与鼓舞,确保导师制这一制度得到更好的实现。

三、以制度管理为保障

制度化的管理是导师制的坚实保障,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效果起到必要的强化作用。目前,导师制最大的障碍和缺陷就在于管理制度的疏漏和缺失。往往导师制的管理都处于一个松散的状态,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配合不积极,忽略了导师制的重要性,使导师制缺乏基本的管理制度,学生和教师都处于一种“放任自流”、游离于管理之外状态,对于严谨的教学环境来说这样的状态太过随意,更谈不上对于导师制的考核与评价。久而久之,便导致导师以及学生越来越慵懒,对于这一制度无法很好地执行。为此,高校必须将导师制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的框架中,通过严谨的导师制管理机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严格管理,针对管理的松散现状,对症下药,以确保导师制在制度下完善的运行,实现规范性、有序性与有效性的结合。

四、以多元评价为手段

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考核应依据导师制创新与发展的需求,依据考核主客体的多元性,使考核与评价的手段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使导师的工作考核与评价结果更直观、考核手段更科学,从而通过评价与考核结果来推动导师制的完善发展,对于教师的评价要从多方面以及多角度出发,使结果更加客观、更具参考性;评价主体具备多元化特点,使学生评价、导师自评、导师互评相结合,学生评价为主,导师自评、导师互评为辅。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导师制的开展对于教育制度的创新和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更利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教育。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评价与考核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环节,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这对于导师制工作的顺利执行、高效开展和加强导师制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陈水生,李焕荣.试论高等院校教师激励[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瞿葆奎,陈玉琨.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李达轩,曾凡东.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

[4]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