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建构

2015-03-31姚少霞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评教实践性指标体系

姚少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25)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建构

姚少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25)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提倡启发式教学。而现有的学生评教体系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有所偏差,应建立关注学生习得过程,突显教学实践性特点,体现教学个性,支持多样化评价方式的评教指标体系,以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建构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近年来,本科应用型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方向。而“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运而生。该模式主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品德、审美、情操等各方面素质。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不仅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强调主动探索未知并进行二次开发的创新能力。张士献等从应用型人才的角度阐释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认为它突出了“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1]。陈小虎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探索,并概括了“四个突出”:突出能力的本位教学思想、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2]。在这种新兴人才培养方向驱动下,教学从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改革,更加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提倡启发式教学,正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间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同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渗透跨学科教育,促进各门学科知识的交融,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现有学生评教体系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的偏差

刁维国的教学模式观认为,教学评价是“公认的教学模式的结构”内容之一[3]。而教学评价除了指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考核测评外,也包括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情况的综合评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评教。评教是高校为保障教学质量而实施的举措。它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教学效果的渠道,体现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相符。可是,评教在实际运用中更多只是流于形式,评教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评教的指标体系标准单一、方法途径也过于简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存在一些偏差。

(一)“以教评教”与“以学评教”

目前的评教指标设计大多从“教”的角度出发,内容大体围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表达、教学效果等方面。二级指标阐释笼统,从教学管理者的维度设计,学生往往难以消化,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外,评教方法简单粗糙,更多依赖教务网络平台的评分系统,学生仅是配合完成打分任务,没有真正的话语权。

鉴于此,有不少学者已经提出了“以学评教”的倡议。“以学评教”即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以学评教”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为“教师的教”提出参考性意见或建议,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有效教学。这是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是今后我国高校评教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以学评教”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学生不再是“被动配合”,而是“主

动参与”,而“主动参与”本身就是学习如何应用的过程。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如何引发思考,出谋划策,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而富有意义。

(二)实践性教学评价的缺失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性,注重将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于实际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目标与方法,重实践、弱理论,重演示、弱讲解,重实操、弱识记,真正培养具有动手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反观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很多方面缺乏对实践性教学目标、方法、过程、效果的评价,未能给予教学积极的引导。第一,缺乏教学的实践性目标评价,即未能针对教学是否将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合理的评价标准。目标的缺失势必会影响教学的走向,而目标的确立需要相关的评价系统进行引导。第二,缺乏实践性教学方法与过程评价。现有的教学方法与过程评价多针对理论性教学,未能体现实践性教学的特点,没有提出是否采用了实践性教学方法、采用了何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所采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实践性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有效等问题。第三,缺乏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程度的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环境,然而现有的评价体系并未反映这种联系。第四,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教师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胜任实践性教学,是否能够提出实际问题,并运用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五,缺乏学生对自己实践能力认知的评价。学生对自己实践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的认知,是教学效果的最终表现之一。现有评教体系未能将其囊括,也造成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评教对教学效果的促进意义。

(三)个性化、多元化模式的匮乏

现有的评价体系内容千篇一律,忽略不同课程的特点、性质差异。即便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基本上都沿袭理论课程的评价标准,只是措辞表达上有所不同而已。而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设置应存在明显差异性和个性特征。课程不一样,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需要有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从评价方式和途径来看,目前的评教主要通过教务系统网络平台实现,方法简单,学生只需在每个二级指标上评分,尔后把这些小分综合相加为一得分,而这一笼统的分数就成为了教师教学的宣判书。在整个评教体系中,缺乏师生交流的环节,教师最终只获取一个分数,却不知道自己的教学在学生心中有哪些可取之处,又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完善。恰恰相反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则推崇师生间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鼓励师生间实行双向交流,互相提点、共同进步。同时,应用型人才培养倡导创新思维,抛弃单一古板,支持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针对不同课型、课程内容、授课对象等,提出多样化的、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建构

鉴于现有的评教体系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在理念上和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偏差,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正视现有评教体系的弊端和不足之处,努力排除干扰,建构出能适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评教指标体系。

(一)建立关注学生习得过程的指标体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教的关注点应从“教师的教”转移至“学生的学”中,重视学生的习得过程。朱慕菊认为评教“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且还要“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4]她把习得过程具体化为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4]。在评教环节中,学生的习得过程可体现为学生的主观感受及习得效果。

评教标准应反映学生的学习感受。美国学者Reba M.Burnham曾经说过,“在观察学习过程并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观感受之前,是不能断定一堂课的好坏的。”[5]学生学习的主观感受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上课,学生往往会因为老师的个人魅力而集中精神听课,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对该课程和老师充满期待。相反,教学水平低的老师上课,学生往往出现疲态,对课程失去兴趣,有时候甚至刻意刁难老师。评教内容应增加一些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从他们的自我学习状态中侧面评估教师的教学情况。

评教标准应突显学生的习得效果,这是教师教学是否有成效的最直接明晰的检测。习得效果指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而且还包括个人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操能力,同时还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社会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评价指标应体现这些内容,而且要把这些内容具体化。我们可以增加一些问题设计,诸如:“通过任课教师的讲解,你是否对该门课程的主题或该门学科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任课老师对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透过教学,任课教师在生活、为人处事方面是否对你造成一些积极的影响?”等等。

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也是评教的主体。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则必然承认以学生为中心的评教体系。以学评教,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成就,收集和分析这些信息,获取形成性评价,保证评教的效度。

(二)建立突显教学实践性特点的指标体系

目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开始注重教学的实践过程,然而关于实践效果的检验研究还比较欠缺。倘若把评教和实践效果检验相结合,从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层面上突显教学的实践性,以评教的方式来检验实践成效,可以弥补不足。所谓教学实践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首先,学生懂得如何学习。这里主要指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懂得如何实施有效学习。香港前教统局局长罗范椒芬将之概括为九种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运用咨询科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造力、运算能力及研习能力”[6]。这是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学生在获取这些能力后,才渐渐学会应对和执行更为复杂的任务,并把学习思路从教学环境广泛推及至真实情境中。

其次,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输出合格人才,为社会生产服务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也是基于此而提出。教学必然要密切联系社会,这可从知、行两个维度予以体现。“知”就是从思想上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了解社会现象的成因等。“行”就是采取具体行动,例如建立实践基地、开展科学实验、深入社会调查等方式反映生活、验证生活、服务社会。透过知、行两个维度,把教学知识点和现实生活有机整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此外,引入产学研。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本科教学要大力加强实验课、实习等实践环节,不断创新改革内容和模式,密切联系产业行业,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为社会生产服务。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深入行业、企业,接受培训,促进产学研合作;学生要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强化社会适应性。产学研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把这方面内容纳入实践课程的评价模式中,丰富评教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操作,方能学以致用。评教与教学息息相关,两者形成了配套关系。教学强调实践性,那么,在评教指标体系中也应突出教学实践性的特点。

(三)建立体现教学个性的指标体系

“因材施教”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评教中的一项重要标准。但是,在教学评估中,除了要求“因材施教”,还需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所谓“因人而异”,是指每位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没有优劣之分,都应得到尊重,评教不能以统一标准来评估所有教师的教学特点。

“因势利导”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会针对所教授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从而达到预设的教育目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便是“因势利导”的表现形式之一。“因势利导”强调巧抓时机,适时教育,打乱常规教学的程序式部署,乱中求序。评教指标的设计上不能一味按照常规教学的评价模式,应及时吸收新信息,做到兼容并包,推动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其实早在2005年,雷敏就提出了“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观点,主张设计弹性化的标准[7]。崔颖等后来也提出了相似的建议,认为必选指标和自选指标可有机结合,一方面对教师教学制定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允许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指标体系[8]。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学校的宏观管理,又能尊重教师,尊重课程教学规律,值得参考。

后现代主义教育反对标准化,倡导个性与创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与执行上深受其影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创新、富有个性。与教育密切联系的管理体制也应紧贴教学,适应教学发展。

(四)建立支持多样化评价方式的指标体系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首先表现为引入质性评价。量化的结果往往容易忽略过程,难以获得形成性评价。评教环节中增设开放性题目,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开启交流之窗,学生可以针对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表达自己观点;同时,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自己,完善教学方案,使评教发挥真正的督促作用。

同时,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要突破教务评教系统的有限平台,以网络新媒体技术作为有力补充,丰富评教方式。教务评教系统往往受校园网的约束,网速低、覆盖面积小。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论坛等流行手段,以学生熟悉的形式进行评教,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热情度。文字、语音的记录反映了学生的心声,既是原始资料,又是真实感受,为教学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互动,推动教学良性发展。

四、结语

建构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的评教体系,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立关注学生习得过程、突显教学实践性特点、体现教学个性、支持多样化评价方式的指标体系。通过建构新型的评教体系,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践行,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二次开发创新能力;同时搭建起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使学生评教成为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纽带,成为客观、全面评价教师教学的有效途径,成为激发教师成长的动力。

[1] 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2]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60.

[3] 刁维国.关于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再认识:兼论多元统一的教学过程模式观[J].教育探索,2008(12):27-29.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OL].(2012-05-12).[2014-02-18].http://www.doc88.com/p-397369631256.html.

[5] Burnham R M.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past,pres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Theory into Practice,1976(4):301-305.

[6] 刘钢.发展九种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J].世界教育信息,2002(9):14-18.

[7] 雷敏.论提高高校学生评教质量的方法和策略[J].高教探索,2005(1):50-53.

[8] 崔颖,王力纲.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调整:基于大学教育理念的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2):90-93.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 System for Students’Evaluation of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YAO Shao-xi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510225,China)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lays stress o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recommends heuristic method.Yet the existing index system for students’evaluation of teaching deviates from the Reform with respect to evaluative subject,evaluative standard as well as evaluative means.We should establish an index system,which concerns students’learning process,features of practical teaching,reflects teaching personalities and supports diversities of evaluative means,so as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tudents’evaluation of teaching;index system;construction

G647

A

1009-0312(2015)04-0101-04

2015-03-18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评教体系研究”(G2140019)。

姚少霞(1981—),女,广东南海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评教实践性指标体系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