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长极、发展极及其在东莞的表现

2015-03-31邓宇鹏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增长极工业区东莞

邓宇鹏

(东莞理工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院,广东东莞 523808)

增长极、发展极及其在东莞的表现

邓宇鹏

(东莞理工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院,广东东莞 523808)

本文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增长极与发展极是两组不同的概念。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增长极以工业区的形式出现,发展极以园区的形式出现。东莞的增长极和发展极都有自己的特点。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增长极;发展极;工业区;园区

党的“十八大”提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摆在中国人面前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课题,值得学术界认真思考。

东莞经历了大办工业区,快速推进工业化,创造经济奇迹的阶段。从2001年开始,进入了创办园区,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的阶段。值得研究的是我们如何将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与“五位一体”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园区建成“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试验区和突破口。这一实践给发展经济学提出了挑战,即不仅要有增长极的概念,还要有发展极的概念,才能对真实世界作出科学的解释。

一、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1-2]。它强调的是GDP量的变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GDP论英雄。

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创新和优化的经济增长[1-2]。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综合发展。按照“十八大”的精神,就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有些人认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一回事,二者没有区别。这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也被实践证明是不对的。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增长多,发展少,或者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悲惨增长”的情况。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到是以GDP论英雄还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在推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有两个相关的概念,即增长极与发展极。

二、增长极与东莞的工业区

(一)增长极的内涵与特点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1903—1987)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佩鲁认为,增长极是指有创新能力的厂商和领头产业在一定的经济空间集中,并对周围地区发生支配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经济单元[3]。它强调的是有组织的资源、技术和经济能力的集中并扩展到其他部分中去。

佩鲁的经济空间指的是经济元素之间的经济关系。后来法国的布德维尔将经济空间具体化为地理上的极化区。为了不使极化区变为“飞地”,美国的赫希曼进一步把增长极具体化为对周围地区产生影响的城市。

虽然经过了一些人的完善,但增长极的特点并未改变。即:

1.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基础。熊彼特的创新包括五个方面,即生产新的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2.强调不平衡增长。佩鲁认为,在经济史中

“找不到一个不同的群体和地区曾经历了分布均匀持续增长这样的特例”[4]。

3.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支配效应和扩散效应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开始阶段支配周围地区的资源和技术向增长极集中,虽然减弱了一些周围地区的增长能力,但解决了就业问题和培养了人才。增长极成长到一定程度向周围地区转移较低层次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将增强周围地区的增长能力。

4.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作用大小与距离成反比,与本身的人数成正比[5]。因此,在一个地区内可以有大小不同的增长极。

5.增长极形成的目的或者结果是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因为它是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规律,通过市场形成的。

(二)东莞工业区的发展与问题

东莞的工业区是指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各地(包括乡、村、生产队、村民个人)划出地块,盖厂房,招商引资办企业的工业区域。从1978年8月引进全国第一家外资企业,建成第一个工业区,即茶山塘角工业区开始,到2013年7月止,先后建起了503个工业区,极大地推进了东莞的工业化,创造了东莞经济增长的奇迹。同时,工业区也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极特征:

1.东莞工业区基本上是按市场规律建立起来的。市场竞争主体较多,有镇(乡)、管理区(村)、村民组(生产队)、村民个人合作等形式。只要有一块地,马上就想办法建工业区,进行招商。当时的局面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遍地开花”。因此,在招商引资、工业区建设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以致工业区的产权关系和管理关系复杂多样。工业区名称也是多种多样,有工业园、工业区、工业园区等等。

2.在工业区的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在面积的大小、基础设施的配套、引入企业的多少、经营状况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别。3000亩以上的工业区21个,占4.6%,300亩以下的工业区有245个,占53.8%,最小的只有4亩。

3.工业区有明显的支配效应和扩散效应。吸引大量的资本来投资办厂和大量内地劳动者来东莞就业。现在有大批劳动者又回到内地创业,支持内地经济增长。

4.东莞工业区的建设目的也和增长极理论模型一样是为了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谋求GDP的增长。东莞工业区考核的指标主要有税收,占29.5%;租金,占29.3%;企业发展潜力,占27.6%;GDP,占7.9%;其他,占7%;技术创新,占6.6%;企业数量,占5.7%。可见,这些指标基本上都是围绕GDP考核的。在这种考核标准下,东莞的工业区当然是以GDP论英雄。东莞的GDP从1978年的6.11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5500亿元,35年增长了900.16倍。

东莞的工业区和国外早期的工业区一样存在一些问题:

1.空间布局缺乏规划和协调。有35.9%的工业区认为当时来不及论证和规划,以致规划滞后。镇街与镇街之间工业区数量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多的3个镇分别为长安34个、企石、樟木头为33个;最少的3个镇街分别为塘厦6个、石龙3个、莞城2个。

2.产业层次偏低,特色不突出,发展后劲不足。只有1.4%的工业区认为自己的产业特色突出,10.9%的工业区认为特色比较突出。认为特色一般和没有特色的达到80.9%。这些工业区在回答自己的主导产业时,一般都是电子制造装配、五金加工、塑料制品,产业趋同现象明显。

3.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有24.4%的工业区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配套跟不上”,有8.3%的认为“卫生环境差”,认为治安不好的占6.5%。

4.土地资源不足,但部分工业区有空置,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东莞建设用地规模为161.8万亩,开发强度已达43.8%,有十几个镇的开发强度已超过了50%。在工业区中认为企业在工业区落户困难的占30.6%,认为容易和比较容易的占52.0%。大部分工业区对污染问题避而不谈,只有8.3%的认为水体、环境受到污染。实际上东莞大部分河流都已污染。

5.管理层次较低,难以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在管理层级上,东莞的工业区八成是管理区在管理,由镇管理的很少。由此带来的资源限制、规模限制、管理者战略思维的限制,使工业区只能注重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缺乏升级的条件和动力。

由于工业区的以上问题导致东莞的城市建设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城市缺乏规划,缺乏设计美感。在建筑上也表现出工业厂房建筑的特色,如尽量降低成本,只要够用就行,不讲究文化内涵等。

工业区和城市如何进一步升级,这是摆在东

莞人面前的重大问题。我们的观点是遵循发展经济学的规律,培育发展极,实行园区带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战略。

三、发展极与东莞的园区

(一)发展极的内涵与特点

发展经济学中没有专门区分增长极和发展极,只是有一些人把佩鲁的增长极翻译为发展极。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也没有人去区分,往往根据上下文的需要随意变换,没有人去专门给发展极下定义。笔者认为,既然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严格区分,那么增长极与发展极就有区别。

笔者认为发展极是集中优势资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宗旨,进行制度创新引导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的区域。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发展极以园区的形式出现。为了解决工业区存在的技术落后、生态损失、社会矛盾、文化贫乏、管理滞后、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一些国家专门建立园区。其中,部分是由条件好的工业区升级而成。发展极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新一轮竞争的利器。人们都希望借助发展极解决工业区时代留下的种种问题,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科学技术落后的问题。因而,发展极在开始阶段以科学技术园的形式出现,名称不统一,如科学城、科学园、科学谷、研究园、高科技园区等等。越到后来,越注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制度、文化、社会、生态的改良;科学技术的提升;吸引高端人才进入创业和居住。因而,剑桥大学的富密克教授指出,园区是竞争优势的创造者,对于国家及特定区域的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162。它具有如下特点:

1.发展极建立时间比作为增长极的工业区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但到1972年才建设了第一个园区,剑桥科学园。美国在1951年建设了第一个园区,斯坦福研究园。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建设园区的速度明显具有模仿和赶超的意图,但也都是在工业区之后。韩国是1974年建设第一个园区,大德科学城。新加坡是1985年建设第一个园区,肯特岗科学园。台湾省是1980年建设第一个园区,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中国大陆是1985年建设第一个园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6]6-7。

2.发展极的特色创新,形成新的“中心—外围”格局。很多发展极强调自己在某方面是全国乃至世界的第一个,或者是全国乃至世界之最;有的强调自己是利用本地无可替代的资源形成特色。如北京中关村以信息和生物技术研发创新为主,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引进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等本地特色产品的研究。通过这些新的布局形成新的技术中心、资源中心,将逐步取代以工业区为中心的格局[7]292。

3.发展极的竞争以非价格竞争为主。工业区的竞争比的是几通一平,租金低,税收低等。但发展极不仅要价格竞争,而且越来越强调服务竞争。一些园区一开始就对服务进行顶层设计和布局,政府不仅是“守夜人”而且是“服务人”。增强园区对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功能,增强大学的科研成果和企业对接,组织科研国际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等[7]305。

4.所在地生存条件好。一是气候条件和生态条件好。作为发展极的大部分园区所在地冬夏温差不大,山水美丽,空气新鲜,非常适合人居住。进入发展极的企业都是高科技的,无污染或低污染的,不会给发展极带来环境问题。二是生活和生产配套条件较好。包括交通条件和生活条件方便;有充足的电源和生活能源供应;附近有研究能力强的大学相伴,便于产学研结合和提供优质劳动者;附近有较强的制造业基础,便于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6]182。

5.具有鼓励创新的制度与文化环境。硅谷之所以能成为新的发展极,首先是得益于加州的法律环境宽松,人才流动容易,公司内部和公司之间都是平等对话和协商,硅谷公司的生产结构是开放型和合作型的,因而成为外国优秀人才的首选之地。其次是美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为硅谷公司上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次是硅谷人鼓励冒险创新,宽容失败。硅谷的英特尔公司规定“合理失败”不影响失败者的加薪和晋级。因而使敢于创新的年轻人拼命工作。他们的生活观是“活着为了工作”,而不是相反“工作为了活着”[6]195。相反,美国128公路地区则因为因循守旧、等级观念,使该地区一旦失去国家订单后就一蹶不振。

6.本身是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美丽的环境,良好的生态,低密度的建筑,创新高效的经济活动,先进的文化环境,使作为发展极的园区实现了田园的宽松和城市活力的融合。这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它可以称为乡村中的都市,或都市

中的乡村。传统的城市已经不具备这些现代人要求的优势。发展极正在引领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

以上我们以国内外园区为研究对象对发展极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在园区的发展中这一定义和特点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这和“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谋而合。发展极客观上已经成为了“五位一体”建设的试点,成为了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升级的引领者。

从以上的分析中很容易区分增长极与发展极,工业区与园区。但在实践中则不一定,一些地方低标准建设园区,就不自觉地把园区变成了工业区,把发展极变成了增长极。

(二)东莞园区的现状与特点

东莞建设的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生态产业园区、虎门港区、东莞滨海新区和广东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等五大园区,基本上都符合发展极的特点。

1.开始时间比工业区晚。

199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虎门港,为国家一类口岸。2001年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国务院批准其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早的园区设立距东莞1978年建成第一个工业区,已经晚了20年和23年。这虽然比发达国家快,但也和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省的速度差不多。

2003年广东省发改委同意建设长安新区,从2008年开始围海填地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立项、设计、投资预算等工作,目前才完成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2006年6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的横沥、东坑、企石、石排、寮步、茶山六镇汇合处建设生态产业园。2010年,省政府批准其升级为省级园区,2011年省政府批准其入选广东省首批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目前,已建好生态环境,进入招商阶段。

2012年12月东莞市与粤海集团签约合作在谢岗镇建设广东粤海高端装备技术产业园,接着被列为2013年省级重点项目。目前,已动工修路。

东莞的园区虽然起步不算早,但起步后发展较快,平均2~3年就开办一个。和别的园区相似,准备和建设的时间比较长。除粤海园区外,其余四个园区都是政府投资兴建。

2.园区正逐步成为新的“中心”。

松山湖以密集的科技和智力发展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文化创意和金融服务四大产业,并在园中建设台湾高科技园、IT产品研发园、生物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工业大厦等产业载体。目前,已引进300多家优质企业。

东莞生态产业园发展湿地型、智能型生态工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产业和旅游产业,使生态产业园成为东莞高端产业的集聚区。

虎门港是一个具有装卸储运、中转换装、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区港联动、商贸服务、汽车滚装、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九项功能的现代化港口,具有集装箱、石化、煤炭、粮食、汽车五大运输系统,可为东莞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

滨海新区将建成珠三角国际海洋文化名城,东莞滨海商务与休闲新城,东莞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珠三角地区低碳示范新城,莞深城际创新与总部基地。

粤海高端装备技术产业园区以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为主导产业,如汽车零部件研发、设计、生产、培训等,以及物流、仓储、金融服务、商贸展示等,兼顾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检测服务平台和汽车装备制造业,逐步发展工程装备、环保装备、农用装备、景观装备、精密铸造等产业层次更高的装备技术产业。[8]

这些正在推进的产业安排,使园区一经出现就站在了东莞乃至更大范围产业链的高端,辐射周围地区,形成新的“中心”。原来的工业区就会逐步转化为“外围”。

3.东莞园区正在逐步提高服务竞争水平。

土地资源的限制,外地园区服务水平的提高,使东莞的园区逐步转向提高服务水平的竞争。由于东莞园区主要是政府投资建设,政府在税收、金融、企业登记、政策咨询、人才引进、社区服务、企业培训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增强园区的竞争力。虽然尚不完善,但已经开始了。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落实,低调、务实、变通的东莞人应该会有更多的服务措施出台。

4.东莞的园区都具有很好的气候条件和生态条件。

东莞是亚热带海洋气候,大气对流旺盛,空气自净能力强,基本上没有雾霾。最高气温为38℃,最低气温3℃,大部分年份为6~7℃,年均气温为23℃。雨量充沛,极少台风等自然灾

害,历史上属无灾害性地震区域。东莞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插根筷子也发芽,一年四季花不败。优良的气候条件下,东莞人养成了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习惯。

东莞每个园区的建设都非常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松山湖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有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绿化覆盖率超过了60%,平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家科技部一位领导曾经说,他每次走进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就像走进了美国的硅谷,见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型环境和谐互动[7]309。

生态产业园以“生态优先,治水为前,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发展循环经济”为工作思路,制定了“生态优先、以绿为基、以水为源”的环境修复策略。全区规划面积约为31平方公里,其中产业用地8平方公里,只占总面积的25.8%,其余为道路、公园和非建设用地,其中生态绿地和湿地约1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3%。目前已启动“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全国绿色发展科普教育体验示范基地”的申报工作。

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0.36平方公里,一开始就对生态绿地系统进行了规划。生态湿地分别与东宝河滨水廊道、磨碟河滨水廊道相联系,构筑半环状的生态绿地骨架。新区内部组织五条指向内湖的向心型绿轴,形成新区内部渗透的绿化网络。新区内部通过生态湿地、城市公园、滨水绿化廊道和道路绿化廊道等,构筑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形成蓝绿交织的城市生态空间。

粤海园区一开始规划就明确要将园区建设与旅游业相融合,打造5A级旅游景区,非常值得期待。

5.园区作为新城市空间的硬件基本具备,软件尚需加强。

东莞30多年积累的制造业基础、交通条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携广州深圳两大智力和文化城市的条件使园区基本具备了成为新兴城市的硬件条件。现在需要加强的是园区的制度和文化条件。如何引进硅谷和其他先进园区的管理制度和文化,结合东莞的实际进行再创新?如何利用园区的有利条件实现引进外地科技企业和培育本地的民营科技企业并举?使园区真正成为田园的宽松和城市的活力融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空间,这些都是东莞园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以上我们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工业区与园区,产业升级、城市升级与“五位一体”发展几个层面上论证了增长极与发展极的区别与联系。这一论证的现实意义在于揭示出了东莞升级转型的思路首先应是培育新型的发展极。通过发展极带动东莞全面实现“五位一体”发展,而不能重复工业区建设“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遍地开发”的老路。

[1] 陈宗胜.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走向富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8.

[2] 周天勇.新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1.

[3] 曾坤生.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994(2):16-20.

[4] 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32.

[5] 王晓轩,张璞,李文龙.佩鲁增长极理论与产业区位聚集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145-147.

[6] 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 张序国.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鉴201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8] 郭杨阳,戴双成.东莞粤海产业园30号路动工[N].南方日报,2013-09-16.

Crowth Pole,Development Pole and Their Performance in Dongguan

DENC Yu-peng
(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808,Chin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wo groups of different concepts just as growth pole and development pole are different ones.In real economic activities,growth pole appears in the form of industrial zones,while development pole appears in the form of industrial parks.So growth poles and development poles in Dongguan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growth;economic development;growth pole;development pole;industrial zones;industrial parks

F207

A

1009-0312(2015)04-0001-06

2014-05-05

邓宇鹏(1954—),男,湖南望城人,教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东莞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增长极工业区东莞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关于老工业区污染场地管理的探讨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编制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