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悟性认识”层阶的“本悟”思维形式

2015-03-31李洪君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悟性表象形式

李洪君

(东莞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

论“悟性认识”层阶的“本悟”思维形式

李洪君

(东莞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

“感性思维”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人的思维是从“悟性认识”层阶的“本悟思维形式”开始的,进而才有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反映客观事物多种表层或浅层本质的认识形式。但就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分水岭的“本悟思维形式”中,仍然可以窥视到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感性思维”的痕迹。本文试就“悟性认识”层阶多种多样思维“形式”中的“本悟”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本悟”思维形式;“动物思维”;“悟象”;思维

笔者认为,将“理性认识”阶段划分为“悟性”、“知性”、“狭义理性”、“辩证理性”、“实践理性”五个层阶,这样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理性认识。所谓“悟性认识”,就是对整体的或一般的表象材料进行类化比较和相似性概括,从而领会相似性概括的“悟象”所包含的信息意义。“悟象”虽然没有严格的分析介入,但是,人们仍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某一具体事物。“悟象”就是多种表象的初级综合和初级整合。只有将多种表象的初级综合和初级整合所形成的“悟象”经过蒸馏、过滤后,才能达到概念的层次,进而达到“类”的高度[1]。

“悟性认识”层阶的思维“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多种表层或浅层本质;换言之,同一事物的表层、浅层本质,可以为多种“悟性认识”层阶的思维“形式”所反映。本文拟就“悟性认识”层阶多种多样思维“形式”中的“本悟”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动物的“思维”

关于动物有没有“思维”的命题,时至今日科学家们并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

有些科学家们认为动物没有“思维”,他们的依据是动物分为高级和低级两种类型,低级动物,如原生动物类、腔肠动物类、蠕形动物类、软体动物类、甲壳动物类、蜘蛛动物类、昆虫动物类等,尽管也有“化学的感觉”,有听觉、光觉、色觉、余觉[2],但是,这些只是思维基础条件的因子,还不是思维本身,所以,低级动物根本没有思维,高级动物同类之间虽然有简单的交流,但是也不能将其视为“思维”。

还有些科学家们认为,高级的动物,如猩猩、猴子等有类似于人类的“思维”,不过这种“思维”还不是人类的思维,是高级动物的“思维”,是高级动物“思维”(条件反射、习得性、适应性)向人类思维进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他们的依据是,动物园中的高级动物,如猴子,它们可以使用(甚至是制作)一些简单的工具,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将食物(香蕉)从自己拿不到的地方,弄到自己的身边进行享用。这个动作整个过程,说明猴子也是经过一番“思考”,经过一番试错的过程,最终还是成功地将工具连接起来,完成了取食物的动作。他们的依据还有,在大自然中的猴子,为了能够将蚂蚁窝中的蚂蚁成为自己的美味,它可以把小木棍放入蚂蚁窝中,使蚂蚁上当爬上小木棍,而猴子又将爬满蚂蚁的小木棍从蚂蚁窝中拿出,兴高采烈地享用美味佳肴。虽然在我们人类看来,这些动作非常简单,但是,对于猴子来说,这是千万年来它们“实践”经验的累积和它们的生活经验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社会遗传”,也是这些高级动物们“思维”的结晶。

笔者同意第二种看法。高级动物有“思维”,但是,它不是人类的思维,而是高级动物的“思维”。从人们现在掌握的资讯信息材料看,大凡

是高级动物,如灵长类或鲸类,它们的大脑也是非常发达的,大脑记忆细胞通过神经元的连接,完全可以复制、再现它们过去经历的场景,使这些高级动物们知道当下场景是否对它们产生威胁,或者知道当下场景要有什么样的行为。比如,经过人类的驯化,有些高级动物如小狗,可以识字,可以认识图画;海豚可以按照人类的意志完成一些高难动作;大象可以跳舞、绘画;老虎可以在舞台上穿火圈;狮子可以按照人类的意志完成难度较高的跳跃动作;猩猩可以说出将近100多个单词或句子,并且能够理解人类词语的部分含义,甚至可以开收割机,帮助人们收割玉米,等等。

问题是,高级动物们的这些行为和行为之前,是否蕴涵着“思维”?如果这些行为和行为之前蕴涵着“思维”过程,那么这些“思维”是属于什么样的“思维”?

笔者认为,高级动物们的这些行为和行为之前,确实蕴涵着“思维”,但是,这些“思维”只是自然结构的自然逻辑的格的再现,完全没有超出属于动物本能的范畴。从严格意义上说,高级动物们的这些行为和行为之前所蕴涵着的“思维”,只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所指出的“条件反射”,或者是美国学者艾什比在《大脑设计》中提出的“习得性”、“适应性”。虽然有些高级动物如小狗,可以识字,可以认识图画;海豚可以按照人类的意志完成一些高难动作;大象可以跳舞、绘画;老虎可以在舞台上穿火圈;狮子可以按照人类的意志完成难度较高的跳跃动作等等,这是经过人类驯化的结果,这些高级动物虽有这样一系列的行为,但是高级动物它自己并不知道其意义。属于动物本能范畴的——自然结构的自然逻辑的格的再现——“思维”(条件反射),以及经过人类驯化结果的动物行为中所折射出的“思维”(“习得性”、“适应性”)。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并不是西方宗教所言的“上帝造人”),而是在高级动物中,即类人猿的一支中不断进化而形成的。巴甫洛夫所指出的“条件反射”,或者是美国学者艾什比提出的“习得性”、“适应性”,是人类与高级动物所共有的。对于人类来说,“条件反射”是人类思维在其进化过程中经历过的一段历程,并且,至今仍然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东西;经过人类驯化,猩猩可以学会130多个手语单词或句子(因为猩猩的发音器官的原因,不可能发出人类的音节),并且能够理解人类词语的部分含义,可以开收割机,帮助人们收割玉米、小麦等等,是动物“思维”(“条件反射”、“习得性”、“适应性”)与人类思维的中间过渡地带,人类的思维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这里谈论的思维“形式”,还不是形式逻辑上讲的“思维形式”,因为“悟性认识”层阶的思维是前联系、前思维、前概念思维,这种前联系、前思维、前概念思维虽然还没有进入逻辑阶段,但是它本身又不是无逻辑的,是前逻辑的,这种前联系、前思维、前概念思维的元素,是被逻辑包裹着的,是逻辑思维的要素,是思维逻辑形成的过程所展现的状态。因为思维逻辑就是在先民们朴素原始的“思维”不断累积的基础上,逐渐升华而形成的。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形式,是“前思维形式”,我们只能用“思维形式”去表征,否则,我们就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

“前思维形式”,是纷繁复杂且多样的,因为这种“前思维形式”正是思维形式的发端,而且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格”,所以,我们研究这种“前思维形式”,不能不将视野放在遥远的先祖的原始思维那里,或者将视野投放在经过人类驯化的高级动物的“思维”那里。

二、人类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联系

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必然是人类思维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类的思维不是某种独立的实体。因此,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东西就是人体和劳动。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3]24马克思还明确地指出:“人们的意识……也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制约的。”[3]33人的肉体组织不仅仅是指人的肢体器官,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特化器官——大脑。美国著名科学家I·阿西摩夫指出:“大脑是自然的巨大秘密,大自然并没有设计大脑。脑的出现是一系列漫长的进化事件的结果”,“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仅仅因为受惠于一种更重要的特化器官——人的头脑。”[4]136-137我们不能否认,“人的肉体组织有其生物学的前提,人的形成只有在人类动物祖先出

现以后才有可能。这也就是说,人的肉体组织是在具有结构同源的祖先肢体组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30人类大脑的特殊构成,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基础,没有人类的大脑,就没有人类思维的可能。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自然结构的自然逻辑的格,迫使人类的先祖选择了适应自然结构的自然逻辑的格的行为——劳动,因而,在其长期而缓慢的进化过程中,使得人类的先祖体质结构与结构同源的物种发生功能上的重大改变,从而获得了适应环境的生存模式,进而形成了属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劳动活动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7]50

正是人类的劳动活动方式和人类的先祖体质结构与结构同源的物种发生功能上的重大改变,使得人类与其它物种有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思维就是在动物“思维”(“条件反射”、“习得性”、“适应性”)的基础上,缓慢地进化、发展起来的。而我们研究的“悟性”思维,恰恰就是人类的劳动活动方式和人类的先祖体质结构与结构同源的物种发生功能上的重大改变的过程中,也就是“亦猿亦人、亦人亦猿”时期——人类远古时期(史前时期)人类思维的主要形态。即便是在现代社会现代人的思维中,作为人类远古时期(史前时期)人类思维主要形态的“悟性”思维,仍然被保留着,只不过它被浓缩为现代人理性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的部分,即“悟性认识”思维层阶[7]。

三、“悟性认识”层阶中的“本悟”思维形式

人类的思维与动物的本能“思维”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个常人的通识,但是,当人类与动物正式告别之时,也就是从“类人猿”到“类猿人”的分野之际,也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渡的时期,因此,人类的思维不可能不继承动物的“思维”形式,不可能不与动物的“思维”形式有交叉重叠之处,同时,在人类的劳动活动方式和人类的先祖体质结构与结构同源的物种发生功能上的重大改变的推动下,人类的思维又在动物“思维”形式基础上、在与动物的“思维”形式交叉重叠的状态中升华。

从我们现在已掌握的资料看来,大凡是高级动物,如灵长类或犬类,它们拥有非常发达的大脑,大脑记忆细胞在外在条件的刺激下,通过神经元的连接,完全可以通过自组织再现它们过去经历的场景,使这些高级动物们知道当下场景是否对它们产生威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整个悟性活动,即归纳、演绎以及抽象……对未知对象的分析……,以及作为二者的综合实验……,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他们只是程度中……不同而已”[2]35。所以,我们认为,“悟性认识”层阶的思维“形式”,最初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即“本悟”思维形式。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形式,即“本悟”思维形式,是人的意识,是人的思维,不是动物意识,不是动物思维,只是“动物式的意识”,也就是说,这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形式,即“本悟”思维形式,与动物意识、与动物思维有相似之处,但绝不是动物思维。正如前面我们指出的人类的思维不可能不继承动物的“思维”形式,不可能不与动物的“思维”形式有交叉重叠之处相像。但是,这种交叉重叠已经超越了动物的水平,表现出了某些人类思维特征,已经展现出人类思维的线路图。

这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形式,即“本悟”思维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比如,当人们突然遇到新的事物,自然将自己的以往经验(表象)调动出来,看一看这种事物可以整合到自己哪一类经验(表象)中,将新事物类化到哪一类事物中,从而认识新事物不是什么东西或可能是什么东西;再比如,当人们遇到紧急危险情况类似“本能”的反应,当司机开车遇到紧急情况,司机自然要保护自己,将危险留给副驾驶的位置。另外,解放前,在我国手工业行业,技术和工艺的传承,基本上是以师傅带徒弟形式完成的。师傅只是手把手地教徒弟,师傅以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过程,带出徒弟,而其徒弟依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接受技术和工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将手工业行业的技术和工艺传承下去。还有,列车检修工对列车进行检修,他只需要用一把小锤子,在列车的车轴、车轮等处敲敲打打,通过听其声音,就可以知道是否存在事故隐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举一些例子进行形象化教学,有的教师在举例之后,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进行思考等等,生活中的事例不胜枚举。列车检修工对

列车进行检修通过听其声音进行工作,这是列车检修工将其声音与其以往的声音的经验迅速整合到他的头脑中进行的判断,因为列车检修工有关于列车车轮、车轴等损坏了的声音的经验,即声音表象的综合记忆。教师教学中,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进行思考,是因为学生有部分例子中所涉猎过的经历或经验,即声音表象、场景表象、事件表象、物体表象、形象表象、经历表象等等的综合记忆,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将类似的经历或经验整理出来,从中汲取知识、智慧和教训。

我们把这种思维形式称为“本悟”思维形式而不是“本能”思维形式,就是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本能”思维形式(当然又与“本能”思维形式相联系),它已经不仅仅是动物的“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也不仅仅是“习得性”、“适应性”,而是在“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习得性”、“适应性”的基础上的个体或集体表象的初级综合与初级整合,我们用“刺激—反应—习得性—适应性—表象初级综合—表象初级整合”来表示,是“本能”思维形式基础上的升华。尽管这种“本悟”思维形式与动物的“本能”思维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种“本悟”思维形式是“我们和动物……程度中……不同而已”,应该是人的思维形式的发端。

这种思维的形式,就是对整体的或一般的表象材料进行类化比较和相似性概括,从而领会相似性概括的悟象形式所包含的信息意义。这种认识形式虽然没有严格的分析介入,但是,人们仍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某一具体事物。这种思维的形式,是在词语的帮助下进行表达的,但是这种词语还不是严格的概念,是相似性的概念,有人说这是未驯化状态下的思维,是“同类性转换”[8]。在这一过程中,悟性认识思维中的“本悟”形式系统经历了一系列的试错、纠错、记忆、联想、检索、编码与整合,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蒸馏,是初始的理性建构。“本悟”认识形式是经验(即感性认识)过渡到概念的不规则的有序化。它是前逻辑的,但又被逻辑意向的可能性包裹着,它与表象互渗,又与抽象概念相近,这种思维具有混沌性、整体性、形象性、不完全确定性和相似性的特征,它所遵循的思维规律是“相似律”。[9]

“本悟”思维形式最大也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熟知,即人们运用生活的亲身体验、直接感受和习俗观念、传统习惯定势等进行思维活动,从而认识和把握具体事物表层本质及其外部联系。

在“本悟”思维形式中,思维的因子、思维的元素和思维的要素,绝大多数是“悟象”的东西。如:声音表象、场景表象、情感表象、情绪表象、意志表象、事件表象、物体表象、形象表象、幻影表象、经历表象等等,现代人的“本悟”思维形式中,又掺杂了理性的因素。这些声音表象、场景表象、情感表象、情绪表象、意志表象、事件表象、物体表象、形象表象、经历表象等“悟象”的东西,既可以是个人的“悟象”,也可以是“集体悟象”。这些“悟象”的东西,主要是与原始人的生存、采食、安全、生子、游戏相关,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那样:“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2]34-35,还没有完全摆脱生物学意义上的直接需要,还是相当单纯和简单的。思维的主体与思维的客体还是混沌的,人类的思维还没有真正“摆脱现实世界”[2]36。

总之,“本悟”思维形式的“悟象”,就是多种表象的初级综合和初级整合的记忆。“悟象”应该比一般的具象表象高级,但是,还没有达到概念的层次,更没有达到“类”的高度。[10]“本悟”思维形式的“悟象”是介于具象的表象与概念之间的东西,是多种具象表象的初级综合和初级整合的记忆,是表象向概念过渡的东西,只有将多种具象表象的初级综合和初级整合形成的“悟象”经过蒸馏、过滤后,才能达到概念的层次,进而达到“类”的高度[11]。

[1] 李洪君.理性认识层阶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0(2):29-32.

[2] 张耀翔.感觉心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I·阿西摩夫.人体和思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36-137.

[5] 李景源.史前认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30.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0.

[7] 李洪君.对“理性认识”层阶划分的再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15(2):35-39.

[8]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1.

[9] 张光鉴.相似论[M]//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75-396.

[10] 李洪君.试论“悟性”的思维“形式”[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16(6):50-54.

[11] 李洪君.再谈“悟性”:兼与侯才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07(6):15-18.

On the Form of Thinking o f“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Belongs to the Phrase o f“Knowledge of Understanding”

LI Hong-Jun
(Department of Politics&Law,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808,China)

Human and animals both have“perpetual thinking”,but the former’s thinking begins from“the form of thinking of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which belongs to“knowledge of understanding”,and proceeds to possess kinds of forms of knowing which reflects many superficial natures of objective things.However,we can still follow the trail of“perpetual thinking”common to human and animals through“form of thinking of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as the divide between human’s thinking and animals’thinking.There are many kinds of“forms”of thinking in the phrase of“knowledge of understanding”,and“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is one of them,which would be researched deeply in this paper.

the form of thinking of“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animals’thinking”;“appearance”;thinking

B017

A

1009-0312(2015)04-0013-05

2015-05-28

李洪君(1957—),男,辽宁凤城人,教授,主要从事认识论和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悟性表象形式
悟性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透过表象看公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量子力学中的表象变换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生活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