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辽宁省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提升培训”为例
2015-03-31刘世斌
刘世斌
(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三精”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辽宁省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提升培训”为例
刘世斌*
(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三精”培训模式是基于辽宁省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的实践探索,突出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从学员的需求出发,聚焦课堂教学。具体内容包括精致的课程、精细的管理和精心的服务。
培训模式;农村;课程;管理;服务
“三精”培训模式是为全面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结合“辽宁省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提升培训”,从培训的核心要素出发总结提炼出的培训模式,具体包括精致的课程、精细的管理和精心的服务三个方面。精致的课程是培训的核心,精细的管理是培训的保障,精心的服务是培训的基础,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体育比赛的赛场上,向来是少年英雄辈出的地方,而星光闪烁的天才少年,也绝不仅有泰国的昆拉武特。这不,男子网球选手的“王者”诺瓦克·德约科维奇最近便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对方是来自德国的天才少年亚历山大·兹维列夫(又被称为“小兹维列夫”)。
一、“三精”培训模式的理论依据
“三精”培训模式以教师专业成长、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成人学习等理论为依据。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研究表明,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包括教育境界的提升、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榜样及指导教师的影响等。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没有反思的经验不能帮助教师很好成长,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一般教师需要5年乃至更多时间才能形成教学专长,而在指导教师的指点下形成的教学专长会更丰富,专业成长会更迅速;研究教师专业化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专业内涵包括教会学生学习、育人和服务三个维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包括教师精神、教师知识和教师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就是教师运用经验、反思、证据、数据、概念和理论等条件实现教会学生学习、育人和服务等专业基础的活动过程。[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与获得经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经验的过程;要了解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只了解外界情境或外界刺激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习者对外界情境或刺激的解释;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情境,这种情境能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2]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不能只教学生基本技能和提供过分简单的问题,而应鼓励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需要经过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所以要高度重视学习中的交流合作;强调学习者在理解环境和赋予信息以特殊意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人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必须主动促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成人学习理论认为,成人的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资源,不仅可供个人充分利用,还可与他人分享,提高群体的认识;成人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体验的反思,学习是在探索和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难题的同时获得新知识,掌握相关技能,转变思想观念的过程,其结果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
(4)及时加强反馈总结。为加强过程管理,培训期间,每周出版1期研修工作简报,及时报道研修动态。在研修开始前,设计好录像脚本;在研修过程中,及时摄影和摄像;在5期培训结束后,制作宣传短片,全面报道研修培训工作的实施情况。为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水平,更好地做好服务,学院相关部门每周四召开工作例会,各岗位的负责人员总结亮点,分析问题,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尽可能把正向效应发挥到极致,及时发现和消除负面因素。
二、“三精”培训模式的具体内容
1.为每一名学员提供精致的课程
(1)建立完善管理机构。培训组建了项目管理团队和课程团队,建立了5个研修基地和20个研修工作站。培训项目实行教育学院、各研修基地和研修工作站三级管理,各管理层面有专人负责。科学有序的管理架构和明确的管理职责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摄像头的切换:在森林火点检测系统中如果要对某片森林进行监控,肯定要用到多个摄像头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监控,用户可以通过改变摄像头的编号来进行摄像头之间的切换,实时对整片森林的安全监控。
目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要想推动农业经济的长效、稳健发展,应当紧紧抓住网络这个有效工具,应当依托信息技术全面整合农业资源,应当力争把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农业生产运营中。应当依据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编制部分科学合理的发展方略。比如,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业种植有关的土壤、水文等要素加以剖析,能够对农业发展有关信息进行深入发掘,另外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3)确定课程模块,“三段六字”推进。为实现培训目标,我们确定了理论提升、跟岗研修和校本实践三个课程模块,总计100课时。其中理论提升20课时,跟岗研修50课时,校本实践30课时。在研修培训过程中,为保证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我们创造性地提出“更新、研思、改进”三段六字课程实施模式。
校本实践模块重在关注学员培训后的教学行为改进。研修工作站的指导教师通过远程交流,提供持续支持,保证学员可持续学习发展。在常规的电子邮件、QQ、微信朋友圈和电话等交流形式的基础上,大连教育学院向学员开通了大连教师网、教师及时应答平台、教师在线学习平台、远程视频教研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为参训学员提供后期跟踪性服务。为了解学员的培训效果,我们还成立了培训工作巡视组,调研学员所在学校对学员参培效果的反馈,并对学员的专业发展进行跟踪指导。
跟岗研修模块定位于体验并践行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全球性教育变革浪潮中,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培训中,学员到研修工作站即市内各优质学校,进行“影子培训”。通过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学员利用同伴互助等形式,开展合作教学,切实体味研究修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强调研究和反思。在跟岗研修期间,市研训教师深入到每一个研修工作站,指导区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称为研修基地)教师和工作站指导教师开展工作;各研修基地精选优秀教师作为区级指导教师,全面负责学科指导教师的工作;研修工作站为每一位参训学员配备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大多是市、区级骨干教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指导经验。指导教师为学员们上示范课引领课,组织学员听评课,指导学员备课、说课、上课,全程参与“五课”指导。研修工作站将不同地区的学员编在一个班中,便于学员间交流区域教育经验,感受同伴互助、研究修习反思的魅力。
理论提升模块定位于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拓宽教育视野,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力求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形式主要为专家报告,并结合微课展示、师生互动等。辽宁省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提升培训为期3年,2014年课程在2013年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与调整。例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一课更新为“信息时代的教学变革”,增加了“泛在学习”“在线教育”“微课程”“慕课”“可汗学院”“翻转课堂”“3D打印技术”“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概念,并结合教育部2014“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重点工作项目对参训学员进行适时培训,授课教师引导学员建立并形成互联网思维,关注科技进步,从细小的地方着手研究,共享共建教育教学资源,与信息时代共同成长。课程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培训的时效性,更新了学员观念,深受学员欢迎。
课程实施是达成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我们强调要遵循成人的认知规律,更多地调动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努力做到培训方式多元化,采用参与式、体验式、案例式、分享式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4)优化师资队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提升阶段,我们按照“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实施培训”的要求,优化师资队伍。授课教师不仅有省内高校教育理论专家、学科教育专家,还有教研培训机构的特级教师、市级资深研训教师等。他们理论功底深厚又了解学员实际,能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阐释教育教学理论,在讲座中突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深受学员欢迎。跟岗研修阶段,我们选定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学员的指导教师,与学员同备、同上、同评一节课。
(5)科学评价课程,兼顾过程结果。课程评价既要关注培训过程的质量,又要关注培训结果的质量。为此,每期培训结束后当天召开工作例会,总结汇总学员的反映,包括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培训的满意度,及时总结反馈并改进工作;同时,开展异地跟踪调研,及时了解学员所在教研组、学校领导对学员培训效果的反馈,特别关注培训前后学员教学行为的变化。
(2)科学设置课程,达成培训目标。根据调研结果,培训确定了如下培训目标:聚焦课堂教学,深化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推动教师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拓宽教师教育视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是为实现目标而确定的培训内容的总和,是培训的核心。在职教师的培训课程应有别于一般的学科课程,既要有在短期内可转化为工作业绩、拿过来就能用的学科教学指导的内容,又要有理论提升、拓宽视野、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容。通过培训,学员既要有短期的行为变化,又要有长期的认知发展。为此,培训设置跟岗研修模块,安排学员到优质学校全程参与备课、听课、说课、上课、评课的“五课”活动。
2.为每一名学员提供精细的管理
毕业于泉州师院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2013年创办小鸟天堂儿童摄影工作室,2017通过英国摄影大师协会LMPA认证。获得荣誉包括:WPPI银奖、PPAC国际线上摄影大赛儿童组第一名、PPAC国际十大摄影师、AsiaWPA国际线上大赛儿童组第一名、AsiaWPA年度儿童组总冠军。
培训严格按照《大连教育学院培训项目规程》组织管理,科学筹划项目计划、项目组织、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估等工作,在规范工作流程、全市统筹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合作。
(1)广泛开展调研,做好需求分析。培训应始于需求调研,并基于需求,满足需求,进而提升学员素质。培训前和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对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和学员的需求进行了大量调研,了解到学员长期在农村一线教学,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进修,大多数学员关于教与学的理念停留在大学阶段及职后教育的零散碎片中。如何有效获取和整合教育资源,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理念亟待更新。同时,由于农村学校的软硬件环境相对薄弱,学员普遍希望通过培训获取现成的资源,即“拿回去就能用的课件、教案、习题”等。培训在满足学员这部分要求的同时,还应为学员拓宽视野、提供技术和方法,培养学员自身的资源生成能力,发展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学员除了理论需求外,还希望能够深入到优质学校,观摩优质课,并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感受优质学校的校园文化。这些调研结果,为设置、实施课程奠定了基础。
(2)科学制定研修方案。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辽教发〔2013〕148号),培训结合大连地区实际情况,经过市区两级研训机构相关人员讨论,形成了《大连市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工作方案》,对研修对象、研修目标、研修主题、研修课程及方式、时间安排、项目组成员及职责、考核评价、可持续性支持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其内容印发在《学员手册》中,便于学员明确内容。
(1)从整体炼化产业的产能利用率来看,炼化产业产能整体过剩,经济周期波动、市场需求和企业规模对炼化产业产能利用率有正向影响作用,政府干预对炼化产业产能利用率有负向影响作用;(2)从地区分布来看,炼化产业产能过剩分布不均衡,在一些地区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却产能不足,中部地区产能利用率水平整体较高,过剩并不明显,东部和西部地区产能过剩比较严重;(3)从影响因素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产能过剩的原因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产能过剩主要受经济波动和政府干预作用,西部地区产能过剩主要受市场需求不足、企业规模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
(3)做好每期开班仪式。在每一期开班仪式上,项目执行负责人解读培训方案,学员代表发言,大连市教育局或学院领导提出培训要求,确保开班仪式的高效与务实。
碳纳米管纤维由大量的取向碳纳米管组装而成,碳纳米管之间有空隙形成多孔材料,环氧树脂附着于碳纳米管纤维表面,形成椭球状微滴,得到微滴包埋样品,其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ctron microscope,SEM)图如图3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微滴大小对微滴包埋实验成败具有关键作用,当微滴过大时,微滴和纤维间剪切力大于纤维自身极限载荷,使得在实验过程中纤维首先发生拉伸断裂,而非微滴和纤维界面脱黏,导致实验失败.因此,本实验用针尖来点微滴并使其尽量小,所得环氧树脂微滴大小为70~150µm,实验中微滴和界面均发生脱黏.
(5)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培训受到大连日报、大连晚报、新商报、半岛晨报、天健网、大连广播电视台、大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和肯定。其中,大连日报、大连晚报进行了系列报道。
(6)关注管理细节。从学员报到到入住酒店,从分发材料到安排餐饮,从统一乘车到学员签到,从开班典礼到学员发言,从课程文本的呈现方式到问卷调查,我们都精心设计;档案管理根据培训前预设的档案内容及目录,及时收集整理。
3.为每一名学员提供精心的服务
(2) 采用传统的二维模糊控制器对y测(t)进行处理,以误差e(t)和误差变化率ec(t)作为控制系统的输入变量,以位移变化修正值β为输出,对误差进行修正,如式(5)所示:
精心的服务为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为使学员安心学习,潜心研修,我们以服务为宗旨,待学员如亲人。以精心、细致、热情、周到为服务标准,全市统筹,通盘考虑,对学员在研修期间的吃、住、行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细致的安排,保证了高质量的服务。
学员报到伊始,即可得到《学员手册》,内容包括《致学员的一封信》、研修方案、时间安排、交通路线图、“温馨提示”等,囊括了培训期间的全部生活需要,保证学员在连生活的便利。酒店设有会务组,会务组每天有两名值班人员,负责处理当天学员的个性化事务。培训设立公共邮箱,共享专家报告的文本、相关学科的公共资源、学员意见的反馈、学员的学习体会等,为学员提供资源服务和交流平台。
总之,“三精”培训模式突出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能够从学员需求出发,聚焦课堂教学,深化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把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研修质量和学员满意度不断提高。
[1]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4(6):81.
[2]佐斌.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 (2):33.
[责任编辑:惠人]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Three Exquisites”Training Pattern——Taking“Liaoning Province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Quality Training”as an Example
LIU Shi-bin
(Center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China 116021)
“Three exquisites”training pattern is based on exploring 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of Liaoning Province,highlighting the notions of“cultivating is the basis,training is practice-oriented and learning is a lifelong matter”.The practice starts from the trainees’needs and focuses on classroom teaching.Specific content includes exquisite curriculum,exquisite management and exquisite service.
training pattern;rural area;curriculum;management;service
G451.2
A
1008-388X(2015)03-0001-03
2015-07-08
刘世斌(1965-),男,辽宁大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