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2015-03-31李拉
●李 拉
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李 拉
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与师范教育伴随发展的是对师范教育制度建设问题的不断探寻与讨论。概括国内研究者近些年来围绕着师范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所展开的研究和探索,其研究内容与关注兴趣集中于四个方面:师范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制度史研究、师范教育政策研究与制度改革研究。
师范教育;制度;教师
师范教育制度是制度的一种,它是一套正式设计的行为规则。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将师范教育制度界定为“师范教育目的、方针、体系、设施和机构的总称”。[1]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与师范教育伴随发展的是对师范教育制度问题的不断探寻与讨论。回顾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历程,概括总结师范教育制度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形成对我国师范教育制度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历程
师范教育制度是伴随着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而产生的。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中国最早的学制——壬寅学制就已经有了师范教育的规定,这标志着师范教育制度化的开始。建国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师范教育开始学习前苏联,并据其模式构架师范教育制度,建立了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师范教育体系。
“文革”期间我国师范教育体系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着手对整个师范教育进行恢复与调整,重建我国的师范教育制度。首先,在观念上重新强调对师范教育性质与其重要性的认识,从理念与政策层面上把师范教育拉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中来。1980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所讨论的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师范教育的地位问题。会议认为,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工作母机”,是造就培养人才的人才基地;为了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80年代有一个大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重视师范教育,办好师范教育,摆正和提高它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师范教育不是可办可不办的问题,而是一定要努力办好。[2]同时,会议还明确了师范教育新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即为教育的普及发展提供大量的合格师资。在普及教育的宏观目标下,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为中小学提供合格的、数量足够的师资成为了这一时期师范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对师范教育性质、价值与任务的确认为师范教育制度与师范教育体系地恢复与重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其次,开始恢复和重建以三级师范教育体系为基础的独立定向的师范教育制度。1978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把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看作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质量,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工作。为此,提出要恢复和建立三级师范教育,恢复独立的师范教育制度。除了纵向层面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之外,国家开始考虑在发展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将幼儿师范教育、民族师范教育、特殊师范教育等都纳入到师范教育体系建设中,从而使我国的师范教育成为为各类中等、初等学校和幼儿园输送合格师资的基地,以应对普及教育的需求。
世纪之交,传统的“师范教育”开始向现代的“教师教育”转型,师范教育制度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其一,师范教育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师范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主要是指教师培养途径由单一走向多样化,构成开放型的师范教育体系。在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指引下,一方面,我国传统的由师范院校负责教师培养的固有模式被打破,其他非师范类院校或综合院校也可参与到教师培养中来。另一方面,传统的师范院校也开始走向开放化,通过设置非师范类专业拓展学校职能,或直接转型向综合院校发展。无论是各类非师范类院校开始参与师范教育,还是原有的师范院校走向综合化,都在改变着我国传统的以独立定向为特征的师范教育体制,彰显着我国师范教育新的变革。其二,师范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层次结构调整主要是指提高师范教育的办学层次,由三级师范(中等师范、高师专科、高师本科)向二级师范(高师专科、高师本科)过渡。与中等师范学校逐渐式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师范大学、师范学院以及综合类院校所办的高等师范教育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师范教育办学层次提升、以高等师范教育为主的特征越发明显。其三,职前职后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主要是指在师范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打破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割裂的两分状况,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和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审视现有的师范教育,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的有效衔接,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
二、作为研究问题的师范教育制度
作为关系人才培养水平、引导规范师范教育发展方向的师范教育制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也饱受争议。清末学制中的师范教育制度是深受日本影响的。民国时期,师范教育制度又开始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这一时期,师范教育研究的先行者们对师范教育制度建设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师范教育的性质——独立设置还是综合化,师范教育的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的学制等都开始关注,甚至展开过激烈地争论。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地推进,国家对师范教育越加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越显重要。师范教育及其制度建设问题开始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之后,关于师范教育及其制度建设的研究开始增多,从宏观的师范教育运行体制到较为微观的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等问题,学者们开始了饶有兴致地探索。特别是20世纪末,教师专业化的思潮开始兴起,我国的师范教育开始被“教师教育”这一词语所取代,教师教育比师范教育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与要求,它不仅强调职前教育,更要实现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一体化,强调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传统的师范教育制度研究逐渐被“教师教育”制度研究所取代。在“教师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新世纪之后我国开始了对教师教育改革的全新探索,而教师教育制度无疑是其中的热点与核心问题。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无论是研究课题、论文还是论著都在显著增长。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以及一些省市科研机构也陆续开始专门设立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并将教师教育制度研究作为其探讨的核心内容与问题之一。此外,专门研究师范教育的刊物也开始出现。198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创办了专门的师范教育研究杂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嗣后,该刊更名为《教师教育研究》,专门探讨教师教育领域内的学术问题。其中,师范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制度)研究也是其关注的主要内容。
三、我国师范教育制度研究的现状
概括国内研究者近些年来围绕着师范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所展开的研究和探索,其研究内容与关注兴趣集中于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师范教育制度(或教师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从师范教育史来看,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建设深受国外影响,学习国外师范教育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比较借鉴为我所用,是我国师范教育研究较为普遍的思路和做法。学者们尤其注重对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制度进行比较研究。譬如,黄崴在其编著的《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一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教师教育制度,包括教师教育基本制度、教师教育行政体制、教师教育课程制度等内容,同时对我国的教师教育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单中惠则从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角度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师范教育制度进行了分析。陈永明对中国与日本的教师教育制度进行了单独比较研究。师范教育制度相关的研究论文更是不胜枚举。比较研究的另外一方面是直接翻译国外的教师教育制度相关著作。如英国人麦克布莱德以国际视野介绍了英国、荷兰教师教育的实践经验,围绕教师职前培养、新入职教师培训、在职进修各个阶段的培训实践及其相关政策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深入反思了各种教师教育理论及其政策的意义与不足。
第二,关于师范教育制度史的研究。在一些关于师范教育史的论著中,对师范教育的制度演变都有所涉及。如马啸风主编的《中国师范教育史》(2003年),崔运武主编的《中国师范教育史》(2006年),刘捷、谢维和所著的《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2002年)等。
第三,关于师范教育政策的研究。对师范教育政策进行研究,既是了解我国师范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更是进行具体政策分析、提供有针对性政策建议的重要研究方式。这部分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我国师范教育政策的资料汇编,以文献的形式呈现我国师范教育政策的历史发展。如苏林、张贵新等编的《中国师范教育十五年》是一本详细具体的师范教育政策汇编,也是开展师范教育制度研究不可缺少的珍贵文献资源。另一个层面则是对教师教育政策展开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探讨。如,王建磐从教师专业化的视角对如何进行教师教育政策选择进行了研究,[3]刘复兴提出了在我国教师教育转型背景下的政策导向思路,[4]谢安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回顾和展望。[5]葛军在硕士论文中对教师教育政策进行了历史考察,并着重分析了教师教育政策在实践中的有效性。[6]杜智华则以改革开放之后的教师教育政策文本为基础就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进行了价值层面的分析。[7]同时,除了较为宏观的师范教育政策研究之外,一些政策热点问题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成为研究者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如2006年我国开始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在学术领域内引起了激烈地讨论。
第四,关于师范教育制度改革(或教师教育制度改革)的研究。教师教育改革是新世纪我国教师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走向,其核心问题是制度改革,对于这一现实和紧迫问题,研究者们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围绕其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涉及到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变革、教师教育体制转型等一系列问题。2000和2006年,顾明远的两篇论文《师范教育的出路何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从整个师范教育发展的宏观视角探讨师范教育的出路、反思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北京师范大学根据近些年教师教育改革的探索,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分别探讨教师教育转型、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等问题。教师教育转型,特别是教师教育制度转型的研究业已成为学者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谢安邦认为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体制势在必行,由此需要加强教师教育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构建与完善新型的教师培养模式。[8]韩清林也提出要推进师范教育转型,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构建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9]王凤玉,单中惠对美国的师范教育转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借以了解教育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向以及他们在师范教育转型方面的经验和做法。[10]朱旭东则通过一系列论著提出了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思想。
总体来看,我国师范教育制度研究已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与教师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者们对教师教育制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不仅涉及到较为宏观的制度理论研究,如师范教育制度史研究、师范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师范教育政策研究、师范教育制度改革研究等,更开始了对相对微观具体制度的研究,如免费师范生制度研究等。这些研究丰富了我国的教师教育理论,更推动了我国教师教育的制度建设与实践变革。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398-1399.
[2]苏林,张贵新.中国师范教育十五年[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
[3]王建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政策的选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
[4]刘复兴.我国教师教育的转型与政策导向[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4).
[5]谢安邦.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
[6]葛军.教师教育政策历史考察与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
[7]杜智华.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8]谢安邦,朱宇波.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发展研究,2007,(Z1).
[9]韩清林.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 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2003,(3).
[10]王凤玉,单中惠.试论美国师范教育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6,(11).
(责任编辑:刘丙元)
教育部2014年度人文社科项目《乡村儿童精神生活的三十年变迁研究》(批号:14YJA880052)阶段性成果。
李 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