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视阈下“三严三实”要求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2015-03-31杨立远

党政干部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三严三实严三实内涵

○ 杨立远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它是我党在对新世情、国情、党情的综合考量下,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遵循,是我党在新时代环境下,加强作风建设的行动纲要,是新时期我党重塑党员干部作风形象的根本衡量标杆。当前,学习、领悟“三严三实”要求的深刻内涵,开辟、创新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有效途径,是我党以及每一位党员干部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关键要务。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哲学思维是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理性方法论,“三严三实”要求既蕴含了深奥的哲学道理,又凝炼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站在哲学的全新视角下来剖析“三严三实”要求,厘清内涵,拓宽思维,无论是理论研究的范畴,还是指导实践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至德要道,字字珠玑,固本浚源坚信念,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和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深刻领悟“三严三实”的内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虽然只有简单的24个字,但却是基于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我党执政60余载的伟大历史实践基础之上,凝炼概括得出的领导干部品德守则和行事准则,言简意赅,切中时弊,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党一贯提倡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生动诠释,入理切情,言之凿凿。

“三严三实”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彰显唯物辩证思想。“三严”讲求的是主观上自我素质的修炼,“三实”讲求的是客观上改造世界的目标,前者是“自律”层面的内在自觉,后者是“他律”层面的外在约束,这两者是对立的,不能混为一谈。同时,“三严”是“三实”的先决条件,是基础,“三实”是“三严”的目标导向,是结果,两者是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只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说明仅仅是具备了领导干部应有的自身素养,要想进一步实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目标,还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按照“三严”的要求,坚定个人理想信念,求真、务实、清廉,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切实践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做到了“三实”,可以更好地促进“三严”的修炼,使个人的理想信念更上一个台阶,进而服务于更高水准的“三实”,以更好地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

“三严三实”符合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三严”是类同于“好学”、“力行”、“知耻”的内因范畴,实现了“三严”,才具备了事物发展的根据;“三实”是类同于“修身”、“治人”、“治天下”的外因范畴,只有做到了“三实”,才达到了事物发展的条件。“三实”基于“三严”才会真正发挥作用,所谓“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没有“三严”的内在修炼,就不可能达成“三实”的外在表现 。反之,具备“三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内因,具备了事物发展的驱动力,但是没有“三实”的外因条件作为辅助,依然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只有在“三严”与“三实”的共同作用下,领导干部既具备了个人应有的内在素质,又具备了付诸实践的外在方法,才能真正达到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践行服务宗旨的根本目的。

总之,全面、深刻、准确领悟“三严三实”的内涵,就能从本源上坚定我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信念,坚信“三严三实”是能够改良我党作风建设有力的思想武器,坚信“三严三实”要求势必会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作风培育的全新衡量标杆,坚信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是顺乎民意、深得民心、惠泽民生的睿智之举、创新之措、务实之策。

二、正己化人,内外兼修,慎独慎微强意识,遵循物质与意识原理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切实提升“三严三实”的品德修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礼记·大学》中对于“八目”的经典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严三实”理论,也是围绕“修身正己”这个根本,对新时期领导干部个人修养和做人做事提出的核心要求,“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做人要实”就如同抓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内圣”,进而“严以用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以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三严三实”与“内圣外王”等这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是一脉相承的。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手握施政治国的权力,身负为民服务的义务,其“身正”与否,直接影响着权力使用的好坏和服务质量的高低。正己化人,提升个人“三严三实”的品德修养,强化践行“三严三实”的意识:

首先,要遵循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真正将“三严三实”内化于心。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三严三实”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符合当前党内发展现状和政治形势的为人处事先进意识,既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又契合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确切表现。反过来,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三严三实”作为领导干部的为人准则和行动纲要,反作用于“用权”、“谋事”、“创业”等这些客观实际,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施政用权的具体实践,促进“为民服务”具体行为的有效、合理开展。

其次,要遵循两点论和重点论关系,把握住当前作风建设的核心。“三严三实”是党根据现阶段部分领导干部私欲膨胀、争功诿过、情趣低俗、为人处事不实等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提出的,要切实抓住这个核心要点,准确把握住当前党建工作的主线和方向,通过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修剪欲望,遏制妄念,修身正己,求真务实。全面客观地看待“三严三实”要求,除了认清这些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领导干部中依然存在着其他意识观念和实践方法论的问题,也存在个别特殊性的党性修养问题和为官不为问题,这些也需要同样引起重视,凡是与民心所向相悖的都是需要严令禁止的,凡是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都是需要全力铲除的。显然,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从重点论和两点论的角度,把握住当前作风建设的核心,顺应当前党建工作的形势,更加准确地习得“三严三实”要求的深刻内涵,强化意识,提高修养,为更好地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做好自身储备。

三、善做善成,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抓落实,遵循发展的观点和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严格执行“三严三实”要求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领导干部有了坚定的践行信念,强化了践行意识,对“三严三实”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只是一个开始,并不是难事,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践行?践行中更困难的是如何一直坚持下去?

一是用发展的观点正视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必然性、长期性和曲折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来讲,“三严三实”要求是党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的必然选择,是基于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历史沉淀而凝炼出的思想精华。践行“三严三实”作为党风建设的新要求,需要始终一贯、矢志不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短时行为,而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长期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以预料的困难,但这些困难都将是暂时的,党员干部要用“善做善成”的信心和决心排除一切干扰,坚信“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折不扣地严格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这从本质上揭示了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必然性、长期性和曲折性。

二是用量变与质变的原理指导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构建“全民全时”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新常态。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每位领导干部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以“三严三实”的要求严格自律,以“絜矩之道”树立榜样,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以点带面,使更多的党员干部甚至群众加入到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队伍中来,持之以恒。当践行的队伍不断壮大,当践行的时间不断推移,久而久之,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成为大多数人习惯性的行动自觉,这样慢慢积聚出的“量变”就会发生“质变”,党的作风建设就会更上层楼,党的执政地位就会更加稳固,党的政治环境就会更加气正风清。

四、循名责实,矢志有成,着眼长远重实绩,遵循群众史观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客观检验践行“三严三实”的成效

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是党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党贯彻群众路线方针的惠民之举。既然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那么就注定要放眼长远,追求实效和长效。践行得好与坏,不应该由党员干部自己说了算,而应该交给人民群众来衡量,让时间和历史来检验。

首先,“三严三实”彰显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正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三严三实”的提出,就是党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高度重视党与人民的鱼水关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成效,要依托于人民群众来衡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考评,“三严”做得严不严,“三实”做得实不实,以群众满意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凡是群众不满意的党员干部,都是需要在“修身”、“律己”、“做人”上下苦功,勤修内功;凡是群众不满意的政策、措施都需要在“用权”、“谋事”、“创业”上多斟酌,苦练本领。

其次,“三严三实”符合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三严三实”来源于实践,是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得出的正确价值理论,交由实践检验“三严三实”的成效是必然选择。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理论认识的形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三严三实”的内涵也会在具体实践和时间推移中,不断丰富和更新,这就需要领导干部着眼于长远,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三严三实”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推动理论的深化,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开展。同时,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严三实”作为党风建设的导航塔、指路灯,正确与否,科学与否,在具体实践中会得以明证,让时间和历史记录、检验践行的实效。

毋庸讳言,“千里之堤,以蝼蚁之血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领导干部的个人修养和行事方法,看上去虽显微小,却直接关乎着党执政基础的牢固程度,关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功与否,关乎着十三亿国人的中国梦能否实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虽然只是领导干部个人的素质要求,但对于全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尽管也只是领导干部个人为政的行事准则,但集聚到一起的合力所产生的正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总而言之,“三严三实”体现出深刻的哲学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哲学的视角来分析“三严三实”要求的理论与实践,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三严三实”的内涵与外延,可以更科学、更高效地指导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具体实践。

猜你喜欢

三严三实严三实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
浅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把握的基本点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试论新常态下“严以修身”的重要意义
践行“三严三实”要把“修为”落到实处
践行“三严三实”要念好“六字经”
在“反躬自省”中践行“三严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