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下增强青年学生政治鉴别力初探※

2015-03-31李晓阳

党政干部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思潮政治思想

○ 李晓阳

“政治鉴别力,即对政治现象、政治事件、政治形势等进行鉴别、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综合运用”[1]。当前,多元社会思潮不断交流交锋,若任由其中的各种错误思潮(即本文狭义所指“多元社会思朝”)随意传播,则会混淆青年学生的是非判断标准,造成思想意识形态的混乱,甚至颠覆我国的政权和道路。为此,习近平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2]

一、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下增强青年学生政治鉴别力的极端重要性

随着意识形态斗争“文化化”发展,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诸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主义和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此起彼伏,它们极具目的性、欺骗性和蛊惑性,意图就在于使我国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脱离中国共产党领导。面对当前极为复杂的社会意识态势,我们必须及时研究分析思想意识形态的新特点新趋势,如不能保持高度警醒,就难免会带来改旗易帜之忧。

(一)多元社会思潮的政治色彩更为浓厚,目的性强

“社会思潮是特定阶级、阶层间的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集中表现,它常常关系着一个阶级、阶层利益的根本和全局,因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3](P62)。在意识形态斗争的背景之下,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关注现实政治问题,更多表达阶级利益诉求,“政治化”的演变趋势更为明显。

一是政治指向更为明确。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引发东欧巨变,并造成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受挫,究其原因,并非是西方国家武力干涉的结果,而是西方敌对势力在“和平演变”的攻势之下,从意识形态领域入手,提倡社会思潮和文化舆论的“多元化”,使苏联逐渐从思想文化领域失控到最终丧失政权。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作为西化、分化的重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便把矛头直指我们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企图通过有目的的“虚无”来否定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然而一些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认识不到它的本质和危害,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不满甚至抵触。在这种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前,必须深入研究多元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原则和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上统一思想认识。

二是政治诉求更为突出。自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就没有停止过,当前表现为很多社会思潮并不是纯理论、纯学术的东西,而是西方国家凭借着话语权优势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阿拉伯地区,宣称以“民主”名义帮助其“实现文明进步”,实则借机策划“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从而给当地社会带来持续的动荡不安。这就是西方学者广为兜售的“普世价值”论,利用自由、民主、人权等概念,鼓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真正推销的却是“普世价值”背后的“普世制度”,其目的就在于解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辨别重大理论是非的能力。

(二)多元社会思潮的渗透方法更显隐匿,欺骗性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表达着自己的诉求和主张,为了争夺话语权、主动权和主导权并企图影响现实,它们不断转换手法、变幻表现形式,在相互批判借鉴之中继续存在,并广而蔓延,从而欺骗性更强、危害性更大。

一是改头换面,偷梁换柱。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一些错误思潮不再采取直接攻击诋毁的方法,而是打着各种幌子来掩饰其错误本质,悄然进行蔓延渗透。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便不再公开尖锐地直接传播其观点主张,而是借助各种形式来伪装自己间接渗透:有的借助所谓的“翻案文章”歪曲历史,有的通过开设“秘史讲座”颠倒黑白,有的以“奇闻轶事”为手段丑化英雄,有的以“言论自由”为噱头捏造事实。无论是篡改歪曲历史,还是拼凑裁剪史料,凡此种种,无一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和诉求来随意改造历史、否定真相,无不旨在搞乱青年的思想,搞乱我们的意识形态,进而危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二是以偏概全,取其一点。当前,一些错误思潮越来越关注现实焦点问题,聚焦社会热点事件,它们更加容易为青年学生所关注和认同,它们不仅不忠于事实和真理,反而以偏概全、以退为进,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极为严重的侵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西方宪政主义便趁机给“宪政制度”披上“普世价值”的外衣,将“依宪治国”等同于“宪政”,将中国梦界定为“宪政梦”,同时夸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些矛盾问题,宣称正是党的领导使宪法权威无法得以保障,鼓吹照搬西方宪政制度。如果不能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青年学生很容易就会被这些片面性的言论所欺骗,就会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迷失方向,从而动摇理想信念,瓦解人心共识。

(三)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手段更加多样,蛊惑性强

在社会结构不断变化与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当代,加上流变与传播本就是社会思潮的题中之义,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不会自动销声匿迹,而是不断寻求传播渠道、转换传播手段,通过变异翻新不断进行欺骗蛊惑。

一是打着学术发展和创新的旗号进行传播蛊惑。一些社会思潮“越来越多地借助学术讨论、政策辩论平台,以‘深度解读’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政策为手段,传播渗透其观点主张”[4],借机搞乱人们的思想,妄图颠覆党的领导和中国道路。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新自由主义围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提出各种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读为“绝对自由化”,将“国企改革”主张成“彻底私有化”,不断寻求“新”概念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情况下一些青年学生被这些言论所蛊惑,将当前社会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公平正义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否认党和政府的领导,却没有意识到正是新自由主义导致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导致俄罗斯元气大伤。

二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和媒介进行传播蛊惑。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借助新兴网络平台和媒介不断地炒作、放大和扩散,表现为由学术界向一般民众扩散,释放出不容忽视的负能量。“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更适合人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言论,而网络的多元性、独立性,使人们更容易摆脱主流文化和思想意识的控制”[5](P47)。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近期一篇题为《军校学生称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的文章借助网络疯狂传播,此外各种抹黑英雄人物、歪曲近现代中国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言论与现象也不鲜见。一些青年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和对历史的了解,对此类错误历史观点和政治谣言缺乏免疫力,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速度加快、数量增大、并且需要他们自主分辨、选择和认同的时候,难免在头脑和内心中产生与党和政府对立的错误思想观念,从而迷失价值取向,动摇理想信念。

二、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下增强青年学生政治鉴别力的现实紧迫性

社会思潮犹如万花筒,汇聚着各方的思想流、观点流和话语流,这其中不乏一些错误思潮,尽管主张各异,形式也不尽相同,其政治意图却极为苟合,即推翻党的领导和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然而,由于缺乏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一些青年学生在政治问题上头脑不够清醒,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原则和是非问题上被假象所迷惑,由于不能保持立场坚定而被侵蚀腐化。习近平曾多次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2]因而在当前多元社会思潮冲击腐蚀下,增强青年学生政治鉴别力刻不容缓。

(一)多元社会思潮侵蚀青年学生政治信仰

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决定着人生的发展方向、行为准则、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信仰,就能战胜困难,抵御诱惑。而一旦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失魂落魄、变质变色。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部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遭到严重侵蚀: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对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理解不够深刻,认为这些都是条条框框的东西,甚至产生排斥抗拒的心理和情绪;有的不信真理信金钱,对党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与多元社会思潮的错误主张模糊混淆,由于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用,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产生疑虑和困惑,将“有用性”和真理划等号,盲目附和错误政治观点;有的不信组织信关系,不能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对党组织的依靠感、归属感、信任感不强,从而出现思想困惑、价值迷惘、信仰缺失等诸多问题。因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铸牢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

(二)多元社会思潮消解青年学生政治认同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新常态,一方面,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纷繁复杂带来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多样、多变;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也裹挟着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浸透与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污染和侵害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追求。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有的青年学生被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象所迷惑,认为大而不强的国有企业才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最大阻力,支持鼓吹私有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同不够;在普世价值论影响下,有的青年学生掉进西方国家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的“美梦”之中,错误主张学习西方宪政制度,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不满;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有的青年学生无法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过程,在被错误的有选择性的消解之下,对党的领导地位产生怀疑,甚至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为此,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宣传思想领域,我们不搞无谓争论,但牵涉到大是大非问题,牵涉到政治原则问题,也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而是要敢于亮剑,要旗帜鲜明地敢于表明我们的态度。”

(三)多元社会思潮冲击青年学生政治定力

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左右,这给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首先,由于长期生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和平环境中,部分青年学生缺乏对党史、军史的了解,意识不到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对党指挥枪的极端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无法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彻底;其次,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所带来的主体意识的觉醒,部分青年学生迷失价值取向,缺乏崇高追求,漠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反而更多关注于自身利益诉求,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无法保持立场上的坚定和自觉;最后,由于心智上不够成熟和缺乏社会经验,部分青年学生经受不住错误观点和主张的考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出现不满情绪甚至产生一些非理性行为,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无法保持行动上的笃定与自信。面对这些现实或潜在的威胁,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对于这个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下增强青年学生政治鉴别力的实践路径

面对尖锐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领域的交锋,我们必须高度正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采取加强理论武装、扩展实践活动、构建引领机制等多种举措,坚定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政治认同和政治定力,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加强理论武装,增强青年学生政治信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6](P9)政治上的敏感与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与成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首先要筑牢思想根基,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既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要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青年学生掌握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主张,更要全面系统地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从而使青年学生经受住各种错误思潮、噪音杂音的迷惑考验,保持头脑清醒、信念坚定。

其次要澄清理论误区,用正道理驳斥伪道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既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坚决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主张正确评析多元社会思潮,同时还要对发展道路中的重大是非问题和学生头脑中的理论困惑做出更为系统鲜明并有针对性的回答,从而增强青年学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

最后要坚定共同理想,用实道理戳穿伪道理。理想信念是我们的事业与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当代青年学生既要心中永远有共产主义这盏明灯,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仰,又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体系的发展渊源、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始终成为“道路、制度、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忠实捍卫者和模范实践者,同时还要坚持把党的主张和意志融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从而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真正把理论学习转化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二)拓展实践活动,强化青年学生政治认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性是社会与人的本质属性”[7]。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实践环节,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流互动中实践育人。一是要拓展学习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青年学生掌握分析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正确方法。二是要拓展生活实践。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艺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利用校园多种宣传媒介和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输给青年学生,同时清除各种错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侵蚀和腐化;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用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追求崇高,远离恶俗。三是要拓展社会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直接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内在自觉,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自信,正确认识并主动肩负起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

(三)构建引领机制,提升青年学生政治定力

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需要发挥社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力量,着力构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教师队伍言传身教、青年学生政治敏锐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从而共同有效引领多元社会思潮。一是要净化社会舆论环境。必须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的原则,大力弘扬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主导多样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要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教师队伍既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要时刻关注多元社会思潮的发展及其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敏锐捕捉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给青年学生带来的思想困惑和波动,并进行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分析,同时还应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教育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树立榜样。三是要增强学生政治敏锐。能否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抓住背后的本质与要害,洞察可能带来的政治后果,这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政治鉴别力的重要标志。青年学生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判断形势,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尤其在一些大是大非和原则性问题上,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1]任新民.划清四个界限,澄清理论误区,提高政治鉴别能力[J].昆明学院学报,2011,(2).

[2]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3]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姜辉.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自信[J].红旗文稿,2015,(3).

[5]朱汉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猜你喜欢

思潮政治思想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