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对文言文教学的初探

2015-03-30陈春华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会文言文课文

陈春华

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字和语言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使青少年形成民族认同感,因此,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为此,我把文言文教学归纳为三点。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自学方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都避免不了“满堂灌”,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枯燥的课堂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教会学生选准义项,文言文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许多词义发生了变化,学习文言文免不了使用工具书查词义,而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这就需要教会学生结合语境选准义项。其次,准确判断出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文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学生怕学文言文的主要原因之一,教会学生判断通假字,就是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再次,教会学生翻译的方法,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意结合,字字落实。只有在直译不通时,方可意译。教会学生翻译的方法,让学生轻松学习文言文,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文言文的译文,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注重朗读

诵读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学方法。今天的语文课堂,诵读仍是一种较高超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诵读进入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融古今名句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训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法有重要作用。

1.朗读是背诵的基础

初中教材选入的文言文都是一些语言典雅、内涵丰富的文章,一般都要求学生背诵。朗读是背诵的基础。只有会流利地朗读课文,才能通畅地背诵课文。文言文中多有通假字、生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首先要读准这些字音,才能正确解释词义,准确理解课文,为文章的背诵打下基础。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再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熟读了,朗朗上口了,那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他们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陶冶了性情。

2.诵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文言文的诵读,往往比单纯的逐字逐句讲解、逐段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诵课文,自然而然就能明白课文3、4段对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描写是为诗人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作铺垫。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总是不厌其烦地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文言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语言形式。经过反复诵读能更深入理解古人的语气、句读和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教师抓住重点进行讲解

1.讲出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五千年来,炎黄子孙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得到了完整而有序的保存,主要依靠文言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道尽了诸葛亮的忠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出了杜甫的情怀,这些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仍然熏陶着、感染着每一个人。《论语》《孟子》记述了儒学思想的核心,两千年来深入中国人血脉,成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蕴,构成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学习文言文就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讲解文章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让学生深深意识到:我是中国人。

2.讲出文言文美的意境

古人写文章,注重营造一种美的意境。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就要讲出这种美的意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苏轼夜游承天寺,见庭中月光清澈,竹柏摇曳,顿时他忘记个人得失,胸襟如同月光那样澄澈。当他慨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时,我们懂得他的心声:何时、何处无良辰美景,然而有“闲情”欣赏它们的人太少了。苏轼的欣喜和感慨相交,正是人的精神生活丰富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在体味生命意蕴,学生从中悟得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忙里偷闲,在审美世界中驻足,时常欣赏世界,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是诗意的生活,即高品质的生活。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会文言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