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典诗词几处断句的思考
2015-03-30续晓杰
续晓杰
古诗词中的断句能否断对,对于中学生理解文意至关重要。它不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语感。因此只有正确地划分句子的节奏,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句意。但在初中课文中有些句子由于受现代语言习惯的影响,造成学生误读误断,导致读破文意,背错节奏。现举几例,以飨读者。
初中語文第一册辛弃疾的词《西江月》中有这样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开始教时并未觉得其节奏有什么特别,偶尔听学生读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有些别扭,似不通。仔细一琢磨,确实不对。此句意为“乌云骤起,剩下七八颗疏星挂在天边,夏夜幽深,突来两三点雨滴飘落在山前。”前句极言乌云密布、远空星少,后句描写骤雨将至,雨滴大。“七八个”“两三点”是修饰“星”和“雨”的,故不能分开。况且“星天外”“雨山前”如何解释?因此应读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无独有偶,辛弃疾在给他的朋友陈亮的一首壮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有这样一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很多学生由于未能深入理解诗意,特别是前句,因此误读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把前句中的“八百里”理解成了“军队驻扎的范围”。把“分麾”理解成“分吃”。如此望文生义即使能解释通,也不免牵强附会。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第192页注释明确写着“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牛肉给部下享用。“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偏》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称牛。“麾下”的“麾”《新华字典》注:古代指挥用的旗子;本词中“麾下”指挥营。“炙”本为一个会意字,上为月,即肉,下为火,意为把肉放在火上烤。因此全句合在一起译作“将士们在军旗下(或军营中)分吃烤牛肉”。正常语序应为“麾下/分/八百里炙”,原句从语序上看应属宾语前置句。因此原句读作“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对“五十弦”“分”对“翻”,“麾下炙”对“塞外声”。合情、合理、合拍。
晚唐的李商隐以一首《无题》道出了千古离人的相思之情。其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两句节奏并不难断,但由于理解的错误和阅读习惯的影响,个别学生却读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实际前句按句意为“见也难别也难”应读作“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全句应读“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四三拍更合理。
从上面几例不难看出,学生之所以误读误断诗句,主要是语言习惯造成的。其次是不能全面地理解句意,因此读古诗文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想当然。要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注意上下句之间的对仗,之后再正确读准古诗文,以免习惯成自然后难以更正。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