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同伴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利弊及其对策

2015-03-30钱中华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利弊初中历史对策

钱中华

摘 要:当今新课程改革倡导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同伴教学法”的实践中发现有利有弊,利在于:课堂上学生活跃了;教学中学生能干了;学习中学生亲密了。弊在于:同伴教学中学习好的学生动得多,收获也多,能力差的被忽视的多;同伴教学中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差。对此,探索各种做法:小组人员强弱编排,分工合作任务明确;完善导学案,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到位;教师要适时做好拓展、小结、归类等引导性工作。以此扬长避短,使得同伴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教学指导作用。

关键词:同伴教学法;初中历史;利弊;对策

同伴教学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包含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同伴、小组、全员)的相互合作学习等,它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一種具体教学形式。皮亚杰也认为:相近年龄的儿童的学习可能处于对方的最近发展区,同伴的交互作用非常重要,同伴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同伴教学法也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年龄特点的。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使用同伴教学法,实践中发现它在历史教学中也是有利有弊,具体表现在:

一、同伴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好处

1.课堂上学生活跃了——学生“动”得多,教师“讲”得少,趣味多多

兴趣不但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我们知道,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一言到底,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师生互动的比较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使用了同伴教学法,让学生结伴成小组,课前根据书本、导学案查找相关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再通过课上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相互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理解逐层深入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结伴,学生先自学,再合作解决问题,中间通过相互问答、争论、倾听等一系列交互活动引发了有质量的认知理解,全程都是激发孩子自己动起来、学起来、讲起来,这符合了初中生探究性强的心理,也能使学生的学史需要由潜在的状态转入了活动的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在“大禹治水”活动中,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导学案,加上自己收集的大禹治水的相关图文资料,再通过小组里讨论理解和集体面前谈一谈自己的认识,辩一辩“假如我是大禹”、演一演……这就让学生亲力亲为资料知识积累,“神入”“移情”一下历史情景,学生动起来了,兴趣激活了,整个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了,教师处于引导地位。教学中也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就很好地凸显了新课改的灵魂。

2.教学中学生能干了——学生多种能力得到锻炼,教师收获全能学生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同伴教学以来,学生的多种能力也获得了锻炼,得到了提高。首先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看资料学习,则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懂得了在材料中找所需的答案,在找答案中发展了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开放性的历史练习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当学生在对集体、对同伴传授交流自己发现和收获的过程中获得讲述、辩驳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在对历史问题的假设中发展了想象能力,这些在历史传统教学中采用的学生听、记的模式中是收获不到的。

3.学习中学生亲密了——学生同伴间互助合作,教师德育工作也收获

同伴教学即是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它可以是学生两两(或小组、集体)合作的形式,在合作、互助中学生间的关系不只是同学,更是伙伴、朋友的关系。当学生在合作中一同感受到找到答案的那份喜悦,收获了小组成功的喜悦的时候,当从伙伴那儿学来新知识而自然流出那份感激之情的时候,当高兴地把自己探索的成果教给自己伙伴而流露出那份自豪的时候……学生更亲密友好了,他们也更懂得了相互帮助,他们待在一起的时候就是自然结合在一起讨论、学习历史。同时他们在历史学习中也收获了很多:像孔融的谦让,大禹鞠躬尽瘁、公而忘私的精神……无形间影响着互助合作学习的学生,学生变得更大方,相互间更亲密无间,合作互助更协调,教师的德育工作无形在此渗透了。

二、同伴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出现的弊端

1.同伴教学中能力强的学生动得多,收获也多,能力差的被忽视得多

在《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中,课前为学生提供导学案,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课堂教学采用同伴教学法,先由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积极展示了自主学习的成果,讲述了“两次战役”和“三国鼎立及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了“胜负”原因和“鼎立”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的进步性。能力强的学生活跃在课堂上,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就成了忠实的听众或旁观者,对他们来说课堂教学由以前老师的讲授变成了同学的表演。他们在课堂上无所事事,可有可无,难以从中受益,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学习过程呈现两极分化,能力差的学生被忽

视了。

2.同伴教学中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采用同伴教学的历史学习中,学生根据教材和导学案对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自己阅读教材并完成导学案,这仅仅是了解了基础知识。在进一步的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中,讨论题形式单一,如“是什么”“为什么”等问答居多,像“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隋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是什么?”等,学生只要在课本中一抄便可以了。同时就算有了好的讨论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往往只有3~5分钟,甚至更短,学生思考不充分,除书本知识外讲不出其他的观点。甚至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对错误不及时纠正,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看法、观点没有及时总结,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讨论,一般只是把学生两个方面的答案进行提炼,没有进一步揭示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去评价历史事件。

综上出现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1)缺乏有效的分组、缺乏明确的分工,没有养成互助合作习惯。(2)导学案设计不够合理,材料不够丰富,巩固练习设计不合理,没有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3)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学,轻视了教师的教。那如何改掉这些弊端,使得同伴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教学指导作用呢?现以事例谈谈实践研究中的一些指导策略。

三、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教学中笔者做出的对策

1.强弱编排小组人员,分工合作,任务明确——营造同伴互助学习的条件

实践初期,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同伴互助学习,课堂上能力强的学生很活跃,能力弱的学生被忽视,没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小组没有形成互助合作的关系,这主要是没有建构合作互助学习的条件,即小组没有建设好。因此我对小组的分组进行了有效的改善:把原来采用的按座位就近组成小组改为打乱重新按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差异编排成新小组,6人一组,每两人学习能力相当于一个阶梯,即每组三个层次。两人一个阶梯则让学生学习中有个共同探讨的伴,每组三个层次主要是兼顾到强弱搭配,明确强带弱、弱进激强的共同学习任务,组织过程中我再次细化明确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知道自己是小组的一员,知道自己该担当什么角色,知道听取组长分配安排,认真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让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有事做,当能力弱的探究自己的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请组内的同伴共同提供帮助,在讨论中我也有目的地按难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从中受益。这样有效的分组、明确的分工大大改善了以上出现的不良现象。

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中让学生观看电影《开国大典》片段,以视觉冲击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布置各小组的展示任务或点评任务。五个任务都体现在讲学稿中,五个任务分别派给五个学习小组,承担展示任务,剩下的小组承担点评任务。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生对问题有了统一认识后派代表进行展示,要求是由本组最弱的学生来完成。其他小组做好补充、点评、质疑的准备。讨论时如有疑难问题,做好记录,以纸条形式交给老师。通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知识,尤其是对开国大典盛况的津津乐道。最后由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再由教师纠正补充,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如,(1)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2)新中国的巩固: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教师通过史料提出问题,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在史料和问题的转换中推进教学。这样使学生全员参与到学习中,后进生也积极进行展示,不甘落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大为改观。

2.完善导学案,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到位——完善同伴互助学习的知识点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合作学习中最基础的也是最具有导向的学习材料,导学案上材料的丰富与否、设计问题是否合理、导向性是否强……这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对导学案要精心设计,形式上要图文并茂,多姿多彩。内容上要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提供的史料要丰富、要简洁易懂,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讨论题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让学生碰撞出对抗辩论或多向性思考的火花,那些用提问法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作为讨论题。如,在《洋務运动》的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洋务运动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和“洋务运动的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为题进行讨论;《辛亥革命》一课中,以“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和“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为题进行讨论。讨论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巩固知识,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假如马嘎尔尼来华时,中国的乾隆帝同意对英国开放部分通商口岸,中英的贸易关系会有什么变化?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呢?”导学案必要时要调整教材顺序,整合教材。如,《秦汉文化》一课的导学案设计中,我按时间顺序调整教材,以秦朝兵马俑、西汉初《史记》、西汉末佛教、东汉道教的顺序重新整合了教材。这样导学案的导向性非常明确,就是按时间掌握教材知识,不要被教材顺序所迷惑。同时选取了一些有关兵马俑、佛教、道教文化的图片资料,图文并茂。总之,本课重点是按时序学习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中时序的重要性。导学案的习题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要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如,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材料题等,习题可以分为选答题和必答题,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这样导学案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到位,为学生在同伴教学中对知识的全面了解掌握做了良好的铺垫。

3.适时做好引导工作,拓展历史知识要点——提升同伴互助学习的效果

同伴教学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由小组讨论互动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课堂上小组成员合作互助学习,一起学习获取信息,一起讨论互动探究。以前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我任由学生讨论展示,课堂气氛貌似热烈,实际教学效果很差。因此,在采用同伴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学,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教,这里的教是指教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要引导学生朝哪个方向走。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看法、观点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如,在探讨“抗美援朝的结果”时,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获得了胜利,原因是中美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说中国胜利了,原因也是中美签订了停战协定,而且补充了克拉克将军的一句话:“我是第一个在没有获得胜利的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将军。”没有胜利不等于是失败。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停战协定不是和平协定,双方的敌对状态并没有结束。”同时要重视学生的总结,拓展学生的知识,如,对“洋务运动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讨论总结后,要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同伴教学法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同伴教学法,要使得同伴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教学指导作用,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发挥运用好同伴教学法优势,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互助学习,也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同伴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庞维国,刘树农.现代心理性自主学习观[J].济南:山东教育科研,2000(07).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利弊初中历史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利弊怎么看
微型学习之利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