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初中科学教学体验
2015-03-30鲍总斌
鲍总斌
摘 要: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且应用于生活。选择生活化教学作为初中科学教学的切入点,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问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主要论述了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以及对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教学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探索,力求让学生主动、快乐、有效学习,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
关键词: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新课标
所谓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能停留在基本“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单纯对基础知识的传承和传播,而是要更加地关注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精选一些与学生生活意义重大的内容,让生活走进科学,让科学走进社会。
一、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首先,初中科学课程包含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而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正好能够充分体现该学科的这一特点。学生生活中的日常繁琐,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与科学相关,通过练习生活中的自然学科,将科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再应用到生活中去,不仅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地体现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基础性,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
其次,生活化的科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生活实际的考虑,即更能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生活化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大都设计采用一些学生身边的、学生熟知的教学材料,教学过程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规律,这样不仅为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积极性,占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二、开展生活化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会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教学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初中科学中,很多的知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教师在教学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熟悉的生活现象的探讨热情,而且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知识印象。
以“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教学为例。那天上午的第一堂课就是科学课,匆忙中,我带着早餐(两个肉包子)來到了教室,学生的目光全被两个包子吸引了,我灵机一动,便有了之下的教学设计:我问:“你们吃早餐了吗?”学生有的说吃了,有的说没吃,于是我把我的肉包子让两个没有吃早饭的学生吃。正当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时,我突然问:“肉包子好吃吗?它有哪些营养素呢?现在包子去哪了?又是怎么去的呢?”学生热烈地讨论开来。我走上讲台,将“肉包子的消化与吸收”写在了黑板上,学生兴致很高,很快就进入了课堂内容的学习。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单纯讲授的枯燥性。课堂教学的尾声,我将“肉包子”擦去,改成了“食物”。
2.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让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却很少指引学生到生活的世界去体验,这也就使得科学的教学过程变得逻辑化、形式化和理性化,缺乏生活意义和价值。在科学教学中,关注生活世界,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生活科学的意识,而且还能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构建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
以“水的利用和保护”的教学为例。授课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水资源现状”的调查,4~5个人一组,到自己居住的社区里和周边进行社区水污染、居民用水量以及水浪费等方面的实际水资源情况登记和调查,并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阅书籍的方式来了解我国当下的淡水资源量以及其使用情况,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现有的淡水资源还可满足我们多少年的生存需求?通过话题讨论,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使其认识到水资源和我们未来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3.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普遍的科学老师都认为,科学的教学就应该是充满“科学味”的、严谨的、严肃的,其实不然,“生活化”的科学语言依然可以充满“科学味”,而且比较于严谨的科学语言,生活化的语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倍感亲切和熟悉,更能被学生接受,且更乐于接受。例如,说到“预测”我们就可以说“让我们猜测一下”,说到“结论”,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我的发现是”,讲到平面镜中所成像是虚像时,就可以给学生讲“猴子捞月”的故事,讲到分子运动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墙内开花,墙外香”,就是分子不停地不规则运动的结果。这样,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化为科学、严谨的科学知识,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4.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初中科学知识的教学,单纯依靠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验,亲手操作进行科学探讨和科学实验。这时,适当的课外科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程度,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学会学以致用,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于是,布置课外科学作业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以“声、光、热、力、电”的学习为例。课堂上要做相关现象的实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单纯依靠课堂上的45分钟,只会是顾此失彼,无法尽善。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观察常见的路灯、车灯、霓虹灯等现象来研究这五种现象。这样的课外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一举两得。
5.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标,因此,要让学生学会用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想要做到真正地消化吸收,就必须依靠教师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难到易地进行练习,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以“电能”的教学为例,学生单纯地认识电功、电功率的概念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时,不会过分地强调让学生解释,只是让学生回家之后,观察自己的电能表,了解表盘中电功和电功率分别是用什么字母表示的,自己家庭的用电状况,最后按照自己的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在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将观察到的现象升华为理性的认识。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而且也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有效地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既能充分地体现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爱好,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晓燕.来之生活,用之生活:小议科学课堂的生活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
[2]戴文贺.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