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
2015-03-30郭大光
郭大光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长期以来,我国英文写作教学大多以教师课堂讲解、学生现场临摹为主导。这种授课方式内容单一,过分强调模仿的作用与结果,忽视学习者个体差异,对学生自身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课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改变现状,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者需求,国内学者通过广泛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开展科学性教学实践活动,摆脱了传统教学定式的束缚。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的文献整理,从研究内容的转变、方法的创新、教学工具的革新三个方面,对十年来我国英文写作教学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
1 研究内容的转变
就理论而言,西方修辞学无疑是英文写作方法论的基石。从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古典修辞学到现代修辞学的本体论认知研究,反映了写作理论从形式到思维、从语言表象到本质研究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英文写作教学的走向,从单一注重语法、词汇等语言因素,转变到关注思维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方面,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刘宽平、周业芳发现:中国学生英文作文中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知识和技能外,更主要的是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1]。这种由文化不同所造成的思维差异,在语篇的组织、句法和词汇的运用上都有所表征。
在语篇方面,西方修辞学注重形式逻辑,形成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更是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西方逻辑思维体系。因此,在语篇的组织上,西方文体更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上的完备。而对中国人思想影响较大的儒家、道家与佛教则更多重视悟性[2],语篇上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理解性、归纳性和罗列性。这种基于文化上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巨大,形成一种潜意识的群体性思维定式。通过语篇分析发现,中国学生不善于运用段落主题句,不注重文章的连贯性和衔接性,段落较松散,重点不分明等思维模式表现突出;段落发展一般都是迂回向上,而非西式文体的“文首型”语篇模式。王文宇、文秋芳研究表明,中国EFL学生在写作控制思维活动中母语的参与量达到80%,内容和结构构思时学生的母语思维量在50%以上[3]。由此可见,基于文化和思维形态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逐步改善。
在句法上,乔姆斯基提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认为人类语言存在有限原则;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和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则更关注语言的社会性和个人体验。从国内英文写作研究的结果来看,乔氏的观点对二语写作解释力不足。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言,二语习得者在句法运用上显然受到较大的母语负迁移干扰;母语思维方式的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惯性和集体无意识性,在写作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到英汉语的句法差别,才能更好、更准确的运用语言,避免汉语思维的影响;只有语言能力和语言意识的不断提高才能精准把握英文写作的句法特征,避免带有中文腔调的词汇堆砌。
在词汇上,Lauffer把词汇知识分成三个部分:基本应接性知识、受控知识和自由知识,后两者又称为运用性知识。同时他还认为,词汇的发展不只是一个量的问题,词汇知识可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从表面发展至深层[4]。也就是说,词汇知识的运用不只是熟悉词性和标记,概念和已知词汇的意义关系、词汇知识的深度和词汇量有着同等重要性。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转化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自动的语言资源来表达想要表达的意念,而面临提升词汇表达方式的问题,能够进行具体的词语评价与思考[5]。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国内对英文写作教学方法的探索以形式—过程—内容的研究为主线,形成较多模式:以刺激-反应论为基础的结果式教学法;以交际理论为基点的过程式教学法;以认知的体验性为参照的英文写作教学法,反映了国内写作教学从客体关注到主体关注的变化趋势。
结果教学法(product-focused approach)强调写作形式,教师的主体作用,刺激(stimulus)和反馈的强化作用(reinforce),学生整个写作过程完全在教师支配下进行。结果教学法是一种直接的教学法,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短期内取得有效成果,顺应测试型写作教学的要求。这种忽视主体性的写作教学一度招致广泛批评,认为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技术性细节而忽视了写作的整体训练;课堂教学过于机械;难以转化为写作能力;学生只关心分数,忽视写作的逻辑性,切实性和可读性。然而,有研究表明:结果教学法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是有帮助的[6]。由此可见,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量的模仿和套用是有必要的,语言学习者需要这种最初阶段的思维感知。
过程教学法(process-based approach)认为写作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单独行为。强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准备阶段、写作阶段、修改阶段的任务性。过程教学法的应用给国内英文写作课堂教学增添了一抹亮点。一方面,有主体参与的英文写作课堂教学增加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写作过程技能;另一方面,对写作主题内容的讨论,使个体思维部分地参与到写作过程中的布局谋篇阶段,激活了学生已有知识和新信息的整合。
内容教学法(contents-based approach)主张从不同渠道(如阅读,讲座和讨论等)对写作素材进行综合和分析,丰富写作内容,而不是单一教授技巧;强调内容是成功的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二语习作者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从思维角度来看,内容教学属深层教学,具有认知性和体验性,是学生对自然语料直接接触的深层思维反馈。从教学模式上来看,内容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对听、说、读、写、译的严格划分,是语言知识内容学习和知识能力培养的一体化,整合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从授课方式上来看,内容教学对接了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缺口,提高了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内学习内容更丰富,课外学习更富于意义。
3 教学工具的革新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写作教学方式,是面对面的直线性课堂教学,授课内容受到很大限制,学生的学习常常是被动的,缺少实际语言材料的支持。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推广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影响着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到21世纪初,基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的写作教学工具的发展日臻成熟,并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发展态势:
1)计算机辅助英文写作教学(Computer Assist English Writing Course)以其灵活新颖、方便快捷等特点逐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英文写作教学手段。目前在我国,外语写作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授课非常普遍,而且大多数学校已经使用了相对较长的时间。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常态化已被写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说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常态化已经得到政府、学术界和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
2)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写作课程中,教与学本质上是思维层面的协商,是思想的碰撞和认知的分享。而这种螺旋式的演绎过程需要有不同人、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实例分析,不同语篇体例的归纳总结和足够信息量的支撑。网络信息教学化的多维度、多元化信息整合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写作教学中素材不足、内容单一的问题,更关注和体现学习者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内化过程,是传统说服性写作教学到体验性写作教学的质的飞跃。
3)写作语料库的开发,多种教学软件的应用为多媒体辅助英语写作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配合多种统计软件、检索软件的使用,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使教与学的界限更加模糊,协商地位更趋于平等;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认知性的同时,形成一种研究型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教学软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使得写作课程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使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和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随时随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然语言的研究、文本语言的锤炼、自我语言的生成三维环绕。
4 思考与展望
英文写作课程教学作为一种实践型教学设置,其发展一直受到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同时,由于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交际工具和数字化运行上也都产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巨变势必为未来写作课程教学的发展营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以人为本”中西合璧将继续成为英文写作教学的总体原则。关注写作过程中思维变化,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借鉴与整合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突出本民族化言语特征将成为未来写作教学中弘扬本国文法、文风的着力点。
2)培养学生语义整合能力,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切实性,是未来写作教学的重心。摒弃写作模式的泛化,重视切实性、整体性和语义表达的准确性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3)读写译一体化写作教学值得长期关注。阅读的质量决定写作的厚度,在英文写作中,读些什么,如何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仍需要不断研究与实践。翻译技能的提高则能够最大化减弱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体验不同语种间表达方式的差异,增强英文表达的准确性与修辞性。
4)充分运用信息化科技手段,跨学科多元化发展是活跃写作课程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英文写作教学研究涵盖了词汇、句法、文体、语篇等多方面语言能力的考察,涉及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多领域学科的研究。多元化的视角使得国内英文写作教学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研究工具的革新,这些研究也将不断深入。
[1]刘宽平,周业芳.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EFL写作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4(5):17-111.
[2]李松涛.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组织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3):52-55.
[3]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7):64-67.
[4]Lauffer B,Hulstijn JH.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ng: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Load[J].Applied Language,2001(22):1-26.
[5]徐昉,丁言仁.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写作中思维转化为词语的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7):54-58.
[6]陈玫.教学模式与写作水平的相互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1):46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