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实践锻炼方法探析

2015-03-30陈银丽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论语君子

陈银丽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实践锻炼法是《论语》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在《论语》中,孔子十分注重躬行践履,并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83(《论语·述而》)孔子教育学生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二个内容便是“行”。“行”的本义是道路,作动词用表示走,后引申为实行、行动,即实践[2]828。“行”字在《论语》中共出现75处,多数的“行”都指代行动、实践。除了“行”本身带有行为实践的意思,《论语》中还有“为”“习”“事”“复”“用其力于”等字词含有实践之义。由此可见,《论语》对于躬亲践行重视之程度。《论语》中关于实践锻炼法的相关描述,不仅突出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了其运用的相关要求。

1 实践锻炼法的重要性考察

1.1 从行与知的关系来看:行先知后

孔子的知行观是儒家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知行关系的思考。孔子重实践、重行动,强调行先知后。孔子行先知后的观点是其实践锻炼教育方法的重要理论来源。学、问、思、闻、见等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也都属于知的范畴。孔子行先知后的观点可以从其对学与行问题的阐述中体会出来。《论语·学而》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1]5孔子在这里提及了孝顺、敬悌、谨信、博爱、亲仁五种道德行为规范与学文的先后关系。践行这五种道德行为是行,而学文是知。孔子认为,只有这五种道德行为做好的前提下,才能利用余暇时间学习文献知识。这里说明知行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行先知后,孔子认为实践应是先于认识。

1.2 从行与言的关系来看:先行后言

孔子在言行关系上主张先行后言、言不过行。当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君子时,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18(《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对于自己要说的话先去施行,施行了以后再说出来。孔子对君子的言行的要求是先行而后言。《论语·里仁篇》出现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44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有异曲同工之义。它是指一个人应当慎言贵行,遵循“言行一致”的道德规范,避免出现言而不行的现象。孔子十分反对言过其行、言过其实,赞同言行相符。《论语·宪问》中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174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墨子在《兼爱下》中也有和孔子一样的感慨,“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3]139

2 实践锻炼法的基本形式——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论语》中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实践锻炼法的基本形式。它是指人们把公认的社会道德准则付诸实践,用来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道德实践的过程就是道德实践主体培养道德品质、提高道德修养、养成道德行为、稳定道德习惯的过程。

2.1 道德实践的内容

孔子有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文、行、忠、信”[1]83。“文”,即学习文献知识;“行”,即实践;“忠”,即对上级要忠诚;“信”,即对朋友要诚信。郑玄说:“行,谓六行:孝、友、睦、因、任、恤。”[4]159因此,孔子的“行”侧重的是道德实践。“忠”、“信”是指实践意义上的道德践履,也是实践的内容。程颐解释说:“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5]126在程颐看来,教导人们学文修行主要是为了培养忠、信的道德品质。因而孔子道德实践的内容主要表现为道德品质,如孝、悌、信、忠、敬、睦等。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5(《论语·学而》)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孝顺、敬悌、谨信、博爱、亲仁五种道德实践规范要求。道德实践是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和根本目的之所在。各种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必须放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切实贯彻和落实。《论语》中道德实践内容的规定性含有多重标准,尽管衡量的标准多样,但它们也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都是置于实践之中来评价其道德品质的达成与否。

2.2 道德实践的实质

《论语》大量的言辞是从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从人与人交往的角度来阐述开展道德实践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孔子的道德实践实质上是社会关系实践,是协调人际关系,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各种道德都是在社会关系中提出来的。《论语》中有关道德实践在社会关系规范上的论述特别之多。在处理与父母关系问题上,“事父母,能竭其力”[1]5、“入则孝”[1]5,即要竭力以尽孝道。在处理与妻子关系问题上,“贤贤易色”[1]5,即要重品德而轻容貌。在处理与兄弟关系问题上,“出则弟”[1]5,即在外要善事兄长。在处理与朋友关系问题上,“与朋友交而无信乎”[1]4、“谨而信”[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5、“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1]6,也就是说对待朋友要言而有信。《论语》中也有许多涉及当政者与从政者如何为政的建议。在处理与上级关系问题上,“为人谋而不忠乎”[1]3、“事君,能致其身”[1]5、“臣事君以忠”[1]32、“事上也敬”[1]53、“居之无倦,行之以忠”[1]14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1]15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192。这是说侍奉君主,要尽忠心。在处理与下级、百姓关系问题上,“君使臣以礼”[1]32、“泛爱众,而亲仁”[1]5。因此,道德实践可以概括为:对待父母要孝顺;对待妻子要贤贤易色;对待兄弟要敬悌;对待朋友要讲信用;对待上级要忠诚、敬重;对待百姓要慈惠等。

3 运用实践锻炼法的基本要求

孔子曾评价自己:“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1]86(《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和别人差不多,但要像君子那样实践施行,那还差得远。尽管这句话是孔子自谦的说法,但也说明了学以致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孔子这样的圣人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言过其实的人。《论语》中,关于实践锻炼法的运用,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3.1 志于行

志于行是实践锻炼法的根本要求。要做到志于行,首先,要重视立志对于实践的作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108(《论语·子罕》)在道德实践中,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坚定的志向,秉承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1]178的实践决心与实践魄力。立志于行,实践才能有所指向,有所坚持。孔子有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1]38(《论语·里仁》)一个人要立志于施行仁爱,这样才是没有害处的。其次,要持之以恒。这是受教育者巩固自己的实践行为习惯必不可少的条件。孔子认为,天天去践行仁德仁道,其实没有一个人会有困难。孔子言:“……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1]39(《论语·里仁》)孔子强调只要有心,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长期践行还是能够做到的。老子曾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6]155(《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论何种实践,都要反对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因为实践是一个长期往复的过程,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意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得到转化并稳定为道德行为习惯。

3.2 慎行

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1]20(《论语·为政》)孔子告诉子张,少做错事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便是“慎行其馀”。“慎”是谨慎、慎重的意思,“慎行”强调谨慎的态度对于行为的影响。孔子十分赞赏谨慎行事的人。当子路向孔子问道:“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答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1]77(《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冒险蛮干的人,他是不会与之共事、共同指挥大国军队的,他欣赏的共事者应该是行事谨慎、深思谋虑的人。孔子自身对于实践活动也是谨慎对待的。《论语·乡党》中有说,“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1]111“君在,踧踖如如也,与与如也。”[1]112“唯谨”“踧踖”“与与”都说明了孔子“慎行”的实践态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谨慎并不等于拘束、拘谨,不能混为一谈。

3.3 知行合一

“君子学以致其道”[1]226(《论语·子张》)“笃信好学,死守善道”[1]94(《论语·泰伯》),说明孔子提倡的是学行结合的实践。《论语·公治长》:“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1]52子路听到有益的道理,便立即去实践,如果尚未去实践,生怕再听到新的道理来不及实践。子路未行唯恐有闻的做法就是一种君子的行为,一种知用于行的做法,这是由人们的认识目的决定的。知来源于行,行是知发展的动力,行还是检验知的标准,而且知的目的也是为了行。因此,除了正视实践的先行地位之外,还必须看到知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墨家也同样重视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反对学而不用。“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3]9以行为本,知行结合,才能知行统一,只知不行或只行不知,都不是合理的做法。知用于行,行透着知,才是一个和谐统一体,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是处理问题之道。因此,在行动的过程中贯通着知,在认知的过程中贯彻着行动,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才有利于将内在的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并巩固为道德习惯,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实践锻炼既是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学而上达”[1]176(《论语·宪问》)“行义以达其道”[1]200(《论语·季氏》)也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论语》中关于实践教育的思想对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仍然具有很重大的指导作用。实践锻炼法是通过躬行的办法积极投身于长期的伟大实践之中,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知、情、信、意、行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巩固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实践主体“成君成圣”“内圣外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古汉语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墨子[M].方勇,译.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邓球柏.论语新解[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M].金良年,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老子[M].饶尚宽,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远和近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