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综述与前瞻
2015-03-30钟秋明刘克利
□ 钟秋明 刘克利
我国高校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毕业生就业观受到广泛关注,学界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根据中国知网文献,全面梳理了相关研究,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相关前瞻性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概念与结构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学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概念、内涵及结构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概念的名称使用上尚无严格规范,就业观、职业观、择业观、职业价值观等含义相近或相关联的概念存在交叉使用的现象,在主体对象上也没有明确细分大学生与高校毕业生。
1.关于就业观的概念。现有研究一般把就业观界定为对就业总的看法、态度、评价、倾向等。就业观是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1];是对所选单位的性质、所在地、社会知名度、经济状况以及自身工资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认识和综合评价[2]。择业观是个体选择职业的期望或选择职业的标准,是关于职业发展可能性、职业报酬、职业声望和求职代价的比较稳定的根本观点与看法[3];是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4]。
2.关于就业观与“三观”的关系。就业观是“三观”在就业问题上的集中表现,是“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直观表达,既受到个人“三观”和实践经验制约,也受到所在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制约。就业观与个体切身利益和价值实现息息相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5];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对就业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对就业实践具有动力作用[6];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选择上的综合反映[7]。
3.关于就业观的结构。现有研究对就业观内涵结构有不同概括,认可度比较高的涉及就业认知、就业价值等。具体而言,有研究把就业观三分为就业认知、就业态度、就业期望;四分为职业发展观、职业报酬观、职业声望观、择业代价观;五分为就业目标观、就业渠道观、就业形式观、就业地域观、就业主体条件观[8],或者五分为择业理想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认知状况、择业价值取向、择业实现途径[9]等。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现状与特点
1.关于就业选择的价值倾向。从“个人-社会”和“功利-理想”两个维度分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尽管存在性别、年级、学科和家庭所在地的差异,但整体上倾向于个人取向和理想取向[10]。什么样的单位是理想的就业单位?大学生首选个人发展空间大、发展前景好、工资高福利好(三项合计75.1%),而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社会地位高(两项仅4%)并不受重视[11]。周文霞等(2007)汇总分析24篇公开发表的有关择业观的调查和研究报告得出,大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两类:一是工资福利、报酬、工作环境等物质因素,二是兴趣、专长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发展前景、单位前景、晋升机会、社会地位等个人职业发展因素[12]。当就业选择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首选的占59%,认为要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占3.8%,要尽量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仅占12%[13]。
2.关于就业选择的地域行业偏好。由于二元经济制度环境影响,我国区域、行业、体制内外差距明显,毕业生就业意愿高度重叠,普遍偏好选择东部地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体制内优势部门就业[14]。社会普遍存在内隐职业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评价更积极,而对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的评价更消极,更倾向于把专业技术职业与男性联系起来,把服务业与女性联系起来[15]。人们普遍存在明显的职业刻板印象,比较喜欢也乐于从事的职业仅局限于一个很小范围,尤其在地域刻板印象上对沿海地区、发达城市抱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如果在这些地区就业,即使从事自己很不喜欢的工作也能接受,对县城等则态度消极,在此类地区的体面工作也不能引起兴趣[16]。
3.关于就业选择的薪资期待。丁大建等[17]、刘海玲[18]分别对不同地区高校毕业生进行实证调研,对比分析其收入预期与实际入职薪酬水平,认为毕业生的就业收入预期明显偏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毕业生择业观念在形成过程中有过与就业市场的博弈,对弈者均寻求收益最大化,最优选择在于互动双方的均衡,而劳动力市场上的专业需求信息以及工资分布信息不完全,往往造成大学生较乐观地估计自己的前景,从而提出偏高的职业期待[19]。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影响因素
毕业生就业观受哪些因素影响,学界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主要基于两种思路:一种是综合研究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另一种是侧重研究某一类影响因素,包括研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影响。
1.关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实证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社会资本水平越高,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选择企业就业的意愿越强,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他们付出的求职努力相对较少,而最终落实单位的概率较高[20]。人力资本对毕业生就业中的自我能力认知有显著性影响,学习成绩越好,自我能力认知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差,其感觉到的就业压力越大。就社会资本而言,低收入家庭的毕业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大[21]。
2.关于制度与环境。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高校毕业生择业取向形成和就业难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次要市场找到较高工资率单位的可能性小,流动成本高,社会保障存在巨大差距,作为理性求职者,毕业生宁愿在主要市场暂时失业,也不愿去次要市场就业[22]。经济体制转变、教育收费制度与就业制度改革、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民办教育大发展等,是当代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嬗变的主要原因[23]。教育的高成本、教育体制的城市指向、市场经济与不良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就业机制的不完善,都是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的社会原因[24]。
3.关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我国传统等级思想、官本位思想、重男轻女思想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念[25]。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的社会精神、刚健进取的自强精神、内圣外王的人格品质对毕业生就业观具有积极影响,而关系本位、官本位、等级观念、大一统等思想具有消极影响[26]。在新旧观念交织、中西思想交错的当今社会,社会价值观、家庭价值观、个人价值观都对毕业生择业观具有重要影响[27]。家长就业观存在误区,普遍希望儿女得到高薪水、高层次的工作,到沿海大中城市、国有单位就业,进而影响毕业生形成相应的就业观[28]。
4.关于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从综合研究的角度来看,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家庭、个人都可能存在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因素。不同研究者研究视角不同,涉及面也存在差异。社会不正之风与大众传媒责任缺失、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与指导体系不健全、传统家庭文化束缚与家庭成员职业价值误导、个人思想道德与个性倾向等,导致毕业生择业观存在重视自我价值实现而淡化社会价值、期望值过高且功利主义突出等不良倾向[29]。职业理想、价值取向、能力等主体因素,政策、经济、高校、用人单位、社会传媒、家庭等客体因素,都影响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尤其是传统观念导致毕业生就业观有“等靠”的思想,主动就业与创业意识淡薄,存在从众心理[30]。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对就业的影响
就业观是就业行为的先导,必然对就业状况产生影响。现有文献从就业机会、就业质量、有业不就和失业等不同角度研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对其就业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1.关于就业观对就业机会的影响。就业难不是找工作难,而是找到符合自己愿望的工作难,就业观陈旧可能人为地直接导致大量就业机会的丧失。工作搜寻理论认为,毕业生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必然导致自己工作选择空间变小,选择机会变少;毕业生应顺应形势变化,适当降低工作搜寻中所持的可接受工资水平[31]。预期在二三线城市就业、不要求专业对口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到农村就业可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增加就业机会[32]。毕业生过度重视单位所有制性质,只把去公有制单位才看做真正找到工作;应改变传统就业观念,不应画地为牢只认准某一类单位从而限制自己的就职范围[33]。
2.关于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毕业生择业时对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型的要求与就业后的月收入水平呈负相关,对职业地位要求越高,就业后的月收入越低,职业声望意识越强,越难及时高质量就业;工资水平期望与地位获得后的月收入呈正相关,在合理的区间内,工资水平期望越高,就业后的收入相对越高;职业苦乐意识与职业满意度呈负相关,越强调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就业后的满意度越低,择业时的竞争与挑战意识越弱,工作后的满意度越高[3]。就业期望越高,就业满意度越低,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程度[34]。
3.关于就业观与“有业不就”。就业观念作为最重要原因导致“有业不就”,凡越倾向于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越看重薪资水平,就越容易“有业不就”;预期就业形势越困难,越看重就业单位未来提供的培训机会和工作氛围,越不可能“有业不就”[35]。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不对称,官本位就业观念突出等,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36];毕业生失业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不可避免,这是体制改革深化与不到位的表现与结果,与就业观念密切相关[37]。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是就业观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相关文献提出了诸多对策。
首先,应以“三观”教育助推就业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毕业生形成正确就业观的基础,理想信念教育能为就业观教育奠定基础,并能为形成正确就业观指引方向,就业观教育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鲜活内容,为正确就业观的形成提供保证[38]。新时期择业观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是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价值观教育,应处理好价值观教育和择业技术教育的辩证关系,努力做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健康心理及人格教育的紧密结合[39]。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期望,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促进青年既关注自我,又关注社会,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40]。
其次,应多措并举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41]。就业目标层面上,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就业价值层面上,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就业实践层面上,坚持理性择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42]。还应引导毕业生树立自主多元就业观,以个人选择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国家有关自主择业、创新创业、基层发展的政策导向,规避就业风险[43]。根据青年特点,王媛(2015)提出利用电视媒体专题节目引导毕业生就业观[44]。针对毕业生求职中的虚假包装、随意毁约等不诚信现象,高校应加大监督力度,开展诚信教育和个人诚信评价,建立诚信档案,设立奖惩机制,多方位引导毕业生诚信就业[45]。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引导机制。从主体需要与自我意识、认知结构、情感与意志、职业体验等方面分别构建职业价值观教育接受的动力机制、加工机制、调节机制、强化机制,并确保其有效运行[46]。杜峰(2007)[47]等人通过研究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及其当代价值,提出用“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相符合等理念与机制来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择业价值观。
六、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前瞻
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及结果相比,学界对就业观的研究明显不足,即使是对毕业生个体的研究,已有研究更关注个体特征与就业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而作为中介与桥梁的就业观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上综述基本代表了高校扩招以来十余年毕业生就业观研究的主要方面。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必将受到更多关注,也必将涌现出更多的新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视角,提出更多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期盼。本文择其要者罗列以下几个方面的前瞻性课题,以备学界进一步探讨。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机理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形成机理是指就业观形成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律,涉及就业观的概念、内涵、结构、特征及其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已有研究看到了就业观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就业观是影响就业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就业观本身的形成原因何在?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如何?这涉及就业观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作用规律等。对此,已有文献主要只是现状描述,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探讨与系统论证。而这类研究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显得尤为重要。
2.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差异性研究。就业观具有社会性,相同群体的毕业生总具有趋同的就业观,这是就业观的一般与共性,它们寓于个别与个性之中。离开生活于特定时代、环境的个体,抽象的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个体的亘古永恒的、普适的就业观是不存在的。就业观总是具体的、现实的、变化的、有差异的,其归宿是个体。就业观的差异性研究对于有针对性地制定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指导咨询、企业选用人才、毕业生正确定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时空的环境、文化、教育等总会在毕业生的就业观上打下烙印,我们应区分并比较研究不同群体毕业生就业观的差异性及其生成原因。毕业生个体的就业观还同自身的年龄、经历、学识、德行等普遍关联,尤其直接与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我们还应区分研究毕业生个体不同时段的就业观及其变化情况。
3.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测量技术研究。对观念的把握,除了定性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定量的测量,信息化时代需要更准确的测量数据。已有的就业观研究更多的是定性描述,研究方法和范式单一,研究成果的价值相对有限。就业观涉及就业认知、就业价值、就业质量、就业伦理等诸多方面,西方理论界已开发和制定部分测量工具,国内有学者开始引进和改良,但西方测量技术本土化任务和新测量技术开发一样都十分艰巨。当前大数据技术正在兴起,采取大数据技术,通过采集、导入、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与渠道,可以澄清其价值与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与社会及个体各方面息息相关,如何开发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掌握毕业生就业观的现状特点及趋势走向,是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4.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引导体系研究。就业观念决定就业行动,高校毕业生能否及时顺利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根据形势变化和自身情况及时调整就业观。有效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对于促进其就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业观生成的复杂性必然导致就业观引导的复杂性,这需要我们构建一个立体的包括舆论引导、政策引导、教育引导、服务引导等在内的就业观引导体系,不断推进该体系的理念、内容及模式建设。应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统计学、职业指导学等相关学科的概念与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实现不同领域、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理论渗透与知识创新,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引导体系的集成创新,这也是就业观研究的发展趋势。就业指导课是就业观引导的主渠道,如何更新理念、完善内容、优化设计、利用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新的教学技术与模式以提升教学效果,也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
[1] 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政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5):166-170.
[2] 刘成斌.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就业观念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8(1):5-7,16.
[3] 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46-52.
[4] 谷国锋.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J].吉林教育科学,2000(5):46-47.
[5] 韩新路.女大学生就业观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3):60-63.
[6] 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11):72-75,144.
[7] 骆剑琴.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理论与当代,2005(3):25-26.
[8] 彭薇.“大就业观”:自主多元的成才观[J].中国青年研究,2005(1):11-15.
[9] 李荣华.大学生择业观理论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5(6):34-37.
[10] 吴洪富.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22-28.
[11] 李佳敏.社会转型期择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归因[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47-54.
[12] 周文霞,黄均雄.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与成因[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
[13] 魏世梅.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112-114.
[14] 周骏宇,李元平.二元经济背景下毕业生择业意愿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10(4):116-120.
[15] 于泳红.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科学,2003(4):672-675.
[16] 胡志海,梁宁建,徐维东.职业刻板印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3):118-121.
[17] 丁大建,高庆波.毕业了你将去哪里——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4):4-10.
[18] 刘海玲.就业意愿对就业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8):14-17.
[19] 刘哲.大学生择业观念与就业市场的博弈分析[J].江苏高教,2006(1):80-82.
[20]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1-118.
[21] 高耀,刘志民.人力资本、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认知[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2):130-147.
[22] 赖德胜,吉利.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3(7):34-38.
[23] 王柏远.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原因与特点及应对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3):138-141.
[24] 余国宇.浅析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的社会原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5):63-64.
[25] 刘结实.论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S1):81-83.
[26] 俞鹏.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6):156-157.
[27] 徐平.大学生择业观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21-22.
[28] 张良红.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100-101.
[29] 富振华.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消极现象、归因及改进策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97-201.
[30] 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28-34.
[31] 赖德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原因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13-14):33-35.
[32] 刘海玲.就业意愿对就业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8):14-17.
[33] 陈喆.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与择业定位分析[J].社会,2004(8):37-39.
[34] 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2):117-119.
[35] 徐丽敏.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1-85.
[36] 卢玉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76-78.
[37] 赖德胜,孟大虎等.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59-165.
[38] 徐秀娟,张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正确就业观形成的作用与意义[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94-95.
[39] 刘淑艳,吴倬.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价值论反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68-72.
[40] 刘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青年就业观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3(11/下):130-132.
[41] 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J].思想教育研究,2008(1):63-65.
[42] 迟成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9-114.
[43] 柳清秀,杨静.多元就业观是高校指导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87-89.
[44] 王媛.电视求职类节目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5(3):165-166.
[45] 庄岩,刘召芳,孟庆磊.大学生就业呼唤诚信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3):82-83.
[46] 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7] 杜峰.试论马克思的择业观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与职业,2007(3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