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诗性精神——兼与海德格尔比较》评介
2015-03-30唐亚华翟婷婷
唐亚华 翟婷婷
《道家诗性精神——兼与海德格尔比较》(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是王凯教授继《道与道术》之后的又一部关于道家精神研究的巨著,全书内容丰富,视角新颖,构思独特,哲思深刻。作者基于对诗性智慧和诗性精神的细心体悟,从诗性的角度切入道家和海德格尔的研究,体现出自己的原创性。正是因为对诗性智慧独有情钟,有着特殊的敏感,作者才能敏锐地发现道家与海德格尔思想上的内在联系,因而把他们放在一个新的视野下进行考察和审视,开辟了一条道家研究的新路径。以“诗性精神”为纽带,将道家思想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相贯穿和连接。这是中外哲学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融合,是打通中外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跨文化研究的特色。
本书共十章,从诗性源头、思想艺术到生命人生等方面对诗性精神的内在底蕴和外在风格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作者在书中将道家诗性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详细阐释了道家诗性精神,归纳了诗性智慧的特征,即“想象性的类概念”“以己度物的隐喻”和“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全书以诗性精神为主线,从道家和海德格尔两个方面展开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辨,依诗性而为,运用诗性智慧指引找到了生存的精神支撑和回归诗意家园的道路。
一、回归诗意的生存
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同时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精神匮乏,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诗意的生存”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向往和追求。道家的诗性精神和智慧为我们指明了走出精神困境的道路,成为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相统一的生命哲学。
在庄子的“性命之情”中,“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情”是秉道而生、顺应自然的情,他反对一切对自然性情的破坏,极力主张返回到人的原初、纯粹自然的状态,这正是原始真性情的回归,其心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原始境域,与海德格尔的“澄明之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所提倡的是一种纯朴、健康、自然的生命性情,是自然与道德的完美统一。
海德格尔的诗性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对存在问题的诗意追问,他试图打开一条复活古老诗性智慧的道路。他提出,人要按照本真的性情去生存,让自己归属于存在之道。本真的存在是诗意生活的本源,是摒弃外物干扰、守住清净自然之心的保护屏障,也是诗性智慧在人类生存道路上绽放的璀璨之花。在海德格尔看来,居住在本性上是诗意的,艺术和审美的问题都是居住的问题,人应诗意地居住于语言的家园之中,这样才能让诗性化的生存成为可能。
道家主张“自然无为”“天人合一”,认为生命是美好的,是大自然给予这个世界的宝贵的馈赠。顺应自然之道,让生命的过程自然展开,实现生命的安顿与超越,是道家鲜明的生命态度,也是道家诗性精神在生命哲学中的体现。天地比人更接近于道,所以人应该效法天地自然,回到一种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生活。人的生命是道所化生的,因此人应该珍视生命,关爱生命。在庄子看来,返璞归真、法天贵真是生命应该恪守的最高法则。
道既是无,也是作为无的有,道通过效法天地,人得以顺应道的自然。诗性精神是道家思想中的精髓,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智慧和气质,是要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座沟通的桥梁,正如老子所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或天地并不只是作为简单的存在物和审美对象,它具有本体意义,是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我们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靠近道,才能实现诗意的生存。
二、回归诗意的语言
语言是文明的展现和标志,是思维形态的具体表达,也是人类生存交流的重要媒介。先秦道家和现代西方的海德格尔属于不同的时代和语言环境,但是他们在诗性精神上产生了交集和共鸣,使得他们对诗性精神的语言表达都具有词语精微,隐喻丰富,境界高远的特点。
诗性智慧显示的是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性语言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家对语言的诗性洞察主要体现在“道不可言”与“言而非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不言并非无言,而是对天地的沉默,是一种无声的大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正是道言境界的体现。但是语言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它也有表达不尽意、不贴切的地方,因此出现了“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得意忘言”。正如庄子所说:语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如果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需要言词。这是道家对语言的深刻分析和合理批判,指导人们合理有效地使用语言。
海德格尔通过语言通达物性自身。物性自身的通达,依赖于我们对物的思考,只有当我们的思想首先达到了物之为物时,我们才能通达物自身,而思想与物的连结是通过语言完成的。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即是指“存在”的语言,本性的语言,亦即大道的语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因为语言是“存在”显现的途径。正如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只有倾听语言,让语言去说,才能让我们最终是通达物性自身。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构成一条通往语言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才能走进诗性的王国。
语言呈现存在的方式是隐喻言说,花开水流,鸟飞叶落都是大自然的隐喻言说,语言是“存在”显现的途径。诗歌语言的秘密正是隐喻,真正的诗是对永恒存在的言说和暗示,通过隐喻指向不可言传的神秘存在。诗性的语言把语言从日常概念语言规范的逻辑和语法中解放出来,恢复了语言的诗意本性,把隐蔽在相互关联之中的存在通过诗意的想象呈现出来。诗是人类最具本原性的语言,这一本原即“诗意”,“诗意”是人和语言的本质。诗以隐喻的方式将存在的本质呈现出来,隐喻是对存在的诗意接近,把那些尚未言说的不可言说者从不可见的世界带到了我们的近旁。隐喻是人类的诗性智慧,她会带领我们重返诗意的表达。诗性语言是通向自然之道的桥梁,它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到那个大道之行的世界。
三、回归诗意的家园
中国社会具有悠久的文明,在漫长的发展中得以长久保持内在的和谐稳定,这与古老的诗性智慧和诗性精神是息息相关的,集中体现在对道的诗意运思。道家的诗性精神有自己特殊的想象表现和独特的意象系统,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圣人之所以成圣,正是由于他们对天地的深刻了解和独特表达以及对自然的顺应,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效法天地自然,并将天地自然的本真精神用于生命的存在状态,以人之自然合天地自然。中国古代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自然色彩和诗性智慧的世界。
反观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污染、自然破坏、道德缺失、精神空虚等现象随处可见,蓝天碧水的原始生态已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我们失去了朴素纯真的自然,也失去了诗意的家园,无家可归成为了现代人不可回避的境遇。在这样一个精神贫困的时代,我们的灵魂将无处安放,心灵之泉也将枯竭。因而诗人的沉思和返乡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存在和家园的意义才显得格外地突出。我们已陷入生存危机却不自知,这促使我们不能无视这个时代的命运,要有诗人的情怀,对存在的命运感到焦虑和关切,从王凯教授的著作中体味和学习诗性精神,让自己拥有诗意的思维和智慧,把这种独特的生命哲学在我们精神匮乏的生活中散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万物,用诗意的智慧去思考人生。
道家和海德格尔的诗性之思,浓缩着对人类生存之道的深深忧虑。无论是对道的推崇,还是对存在的追问,都是为了导引人类走向精神的乐土、心灵的归宿,回归诗意的家园。他们早已洞悉人类文明的规律,窥见繁华落尽后的危机,因而告诫世人:文明的进程绝不能以破坏自然和牺牲人性为代价,而是要找回诗意,让天地、自然、人重归本真状态,万物和谐相处,真正实现人性的复归,人格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