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中孔子言论辑疏——附录《国语》中论“仁”言论选
2015-03-30衷尔钜
衷 尔 钜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国语》中孔子言论辑疏——附录《国语》中论“仁”言论选
衷尔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国语》是先秦一部专记西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67)至三家分晋(前403)五百余年间八国政要和上层社会知名人士言论专史,可与专记事实的《左传》参证。所记孔子言论有《论语》和他籍未载者8则,本可贵,但其中掺杂几则“子不语”的“怪”“神”,令人生疑,俱辑录备考。
关键词:孔子言论;“子不语”;仁
《国语》是我国最早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述上起自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67),下迄智伯被韩、魏、赵联合擒杀,三分其地,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其体载以记载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各国卿大约肃夫、政要和上层知名人物有关政治言论为主,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可与《左传》参证。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旧传此书为左丘明所著,后人多有异议,大概是从列国史书中原文辑编成书,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书中辑有其它先秦典籍未见的孔子言论,有几则谈论怪、神极可疑。
一、《国语》中孔子言论辑
1.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对曰:“以丘之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1](P212)
[注释]
季桓子,春秋时鲁国大夫。姓季孙,名斯。曾任用孔子弟子仲由(子路)为宰,隳三都。
缶,古瓦器。
木石,韦昭注谓山也。
夔,韦昭注,越人谓之山缫,猴身能言,或云独足。《韩非子·外储说左》和《吕氏春秋·察传》中均载有孔子就夔答问。
蝄蜽,古传说中怪物。韦昭注:山精,做人声而迷惑人。蝄蜽,又作魍魉。
龙,中国自古以来被尊为的神兽。在此把神兽龙与食人的水木怪罔象并言,岂是孔子本意?
罔象,一名沐肿,古传水之怪,食人。
羵羊,亦作坟羊,古说是土神。
按:此则孔子讲夔、蝄蜽、罔象以及神兽龙、羵羊,令人置疑,《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这里既讲怪又讲神。柳宗元《非国语》:“君子于所不知,盖阙如也,孔氏恶能穷物怪之形也,是必诬圣人矣。”
2.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忓季孙之怨也,其以歜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嗣也。”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 之妇不淫矣。”[1](P217-218)
[注释]
公父文伯之母,莒女,名敬姜,号戴已,公父穆伯靖之妻。
绩,纺纴。
主,古对大夫及其妇尊称。
僮子,未识世务之童蒙。
备官,巳接任官职。
闻,听到道理。
不淫,不惑乱于心,《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
按:孔子对公父文伯母这段赞许评语,是听到敬姜教训儿子一席话后说的。敬姜讲了天子治民之术,诸侯、卿大夫、士的职守及百工、庶民及其配偶昼行夜休各就其位,自上而下,男女效绩,基本思想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她的原话颇精辟:“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响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太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烈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1](P217-218)
3.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曰:“吾闻之,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好内闻也。二三妇之辱先共先者祀,请无瘠色,无洵涕,无掐膺,无忧容。有降服,无加服,从礼而静,是昭吾子也。”仲尼闻之曰:“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公父氏之妇智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1](P224)
[注释]
好内,好女色。
夭死,少壮而死,亦称夭折。
瘠色,毁瘦之容貌。
洵涕,哭时声涕俱出。
掐膺,叩胸。
降服,减。
昭,光耀。
令德,美好的名声。
按:韦昭对公父文伯母对公父文伯之妻妾一席戒嘱的解释是:“凡妇人之情,爱其子,欲令妻妾思慕而已。今敬姜乃反割抑,欲以明德,此丈夫之智,故曰智也夫!”也正确解释了孔子之意。
[注释]
季康子,即季孙肥,季孙斯(季桓子)之子,鲁国执政大夫,任用孔子弟子冉有,抵御齐屡侵鲁,归齐侵鲁地及孔子自卫反鲁有功,鲁哀公末年(约前476)卒。
阈,门限。
悼子,即季孙纥,武子(季孙宿)之子,平子(季孙意如)之父,先武子卒。
酢,用于祭祀之酒肉 。
俎,古祭祀用以盛祭品牛羊肉之器皿。
宗不具,同宗族亲属未到齐。
绎,字本义是络绎不绝。韦昭注:绎,又祭也。天子、诸侯明日再祭曰绎。
饫,字之本义是燕宴、私宴。韦昭注:立饮。
按:此则只讲孔子听到公父文伯之母之行举后,只表示别于男女之礼,未书“曰”。
5.公父文伯之母朝哭穆伯,而暮哭文伯。仲尼闻之曰:“季氏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1](P226)
[注释]
穆伯,即公父穆伯,名靖,鲁定公时鲁国大夫,其妻敬姜。
上下,指穆伯、文伯父子。因古传统礼法,寡妇不夜哭,公父文伯母哭夫在朝,故被视为“有章”。
6.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数之极也。”[1](P226-227)
[注释]
吴伐越,事件发生在吴王夫差二年(前494)吴军败越军于夫椒(其地今所指不一,或言在浙江绍兴北,或言为太湖中一山名等地),攻入越境,勾践以余部屯会稽山,越求和,夫差许之,伍子胥谏,不听。
堕会稽,摧毁勾践固守之地会稽山(主峰在今嵊县西北)。
节骨专车,言骨之长盈车。
好聘,修两国友好访问。古代诸侯派大夫友好访问诸侯曰聘。
及仲尼,所带来之礼金本付于大夫,次及孔子。
禹,传为中古时部落联盟领袖,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姒姓,名文命。奉舜命治水有功,继舜后为部落联盟领袖,曾在百官(今浙江上虞)召集各部落领袖会议。
防风氏,传为汪芒氏之君之名。防风,地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
纪纲,法制与政纲。
封、嵎之山,封山和嵎山,韦昭注:山在吴郡永安县。
长狄,又作长翟,古北狄之一种族。
僬侥,古传短人国之人,《列子·汤问》:“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古又以之称西南蛮族。
长者不过十,按孔子讲短者三尺,十倍之则为三丈,则防风氏之人今为大人,其长三丈,这是孔子对吴获长盈车节骨的解释。
按:孔子学识渊博,已广为世人所知,吴国人有疑难问题,也来请解答。但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于此又讲了神、怪,令人疑惑;此时,孔子在陈,时间、地点均不对合。柳宗元《非国语》:“ 左氏,鲁人也,或言事孔子,宜乎闻圣人之嘉言,为《鲁语》也。盍亦征其大者书以为世法,今乃取辩大骨、石砮以为异,其知圣人亦外矣。言固圣人之耻也。”
7.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之金椟,如之。[1](P228-229)
[注释]
仲尼在陈,时在鲁哀公四年(前491),年六十一岁。《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隼,鸷鸟。
陈惠公,名吴,五岁立为陈侯,在位二十八年卒。按:孔子在陈时,《国语》所记为陈惠公,误,实为陈愍公。愍公名周,立二十四年,为楚惠王灭陈时所杀。
肃慎氏,古女真族先民,曾被称息填、稷慎、挹娄、勿吉、靺鞨,其地约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北地域。
九夷,东方夷族九种部落。《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
百蛮,南方蛮族百邑。
楛矢,以楛木所制成之箭。
石砮,以石制之矢镞。
咫,八寸。
栝,亦作括,矢之末端。
大姬,长公主。
虞胡公,胡公满,虞遏父之子,始封于陈。
故府,旧府库藏。
8.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1](P233)
[注释]
季康子,即季孙肥,鲁国执政大夫。
以田赋,亦称用田赋,实行农业税新政策。冉有,即冉求,孔子弟子,任季氏宰。
籍田,亦作藉田,天子亲自所耕之田,藉即借,借民力经营之田。
砥 ,平量。
里,征收市肆商贾税。
任力以夫,夫役。
稯、秉、缶:韦昭引《聘礼》注曰:“缶,庾也。十六斗曰庾,十庾曰秉,秉二百四十斗也。四秉曰筥,十筥曰稯,稯六百四十斛也。”
周公之籍,周公姬旦所制定的籍田法。
按:以田赋是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税改革,孔子取反对态度,认为是季氏贪欲诛求,加重农民负担。《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浅识:
以上辑出孔子言论八则讲了远古和上古历史传闻,讲了肃慎先民及公父文伯之母敬姜遵守礼法言行,保留了可研究的史料,但也讲了一些令人难于罝信的“子不语”的怪和神。
二、《国语》中的论“仁”言论
仁是孔子理论核心,是其思想的最高范畴和基本内容,是古代人道主义高度概括,具有普世永恒价值。而“仁”,在孔子之前如《尚书》《诗经》等就曾出现,其中蕴含着深邃思想内容,这里选辑《国语》中一些论仁,有助于研究孔子的思想渊源。
1.襄王十三年……(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郑在天子,兄弟也。郑武、庄有大勋于平、桓;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由定。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且乎兄弟之怨,不征于他,征于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弃亲即狄,不祥;以怨报德,不仁。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不仁则民不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守百姓,令闻不忘。王其不可以弃之。”[1](P52-53)
[注释]
周襄王,姬郑,继惠王立,在位三十二年崩。周襄王十三年,鲁僖公二十一年(前639)。以狄伐郑,借狄兵讨伐郑。事由于郑侵滑,周派使劝阻,被郑扣杀。
富辰,周大夫,曾数谏襄王不听。
郑武、庄,郑武公(掘突)、庄公(窹生)。
子颓,周庄王之子,惠王之叔,篡惠王位自立为王,惠王出奔郑,郑厉公杀子颓而惠王复位。
按:富辰一席劝谏周襄王话,涉及了仁、义、利、德等道德范畴,他讲的仁为保民、不离义言利、不以怨报德观点,在《论语》中均可见到。
2.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言敬必及天,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言义必及利,言智必及事,言勇必及制,言教必及辨,言孝必及神,言惠必及和,言让必及敌。……襄公有疾,召顷公而告之,曰:“必善晋周,将得晋国。其行也文,能文则得天地。天地所胙,小而后国。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信,文之孚也;仁,文之爱也;义,文之制也;智,文之舆也;勇,文之帅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让,文之材也。象天能敬,帅意能忠,思身能信,爱人能仁,利制能义,事建能智,帅义能勇,施辨能教,昭神能孝,慈和能惠,推敌能让。此十一者,夫子皆有焉。”[1](P103)
[注释]
晋孙谈之子周,即晋悼公,名周,晋襄公之曾孙,栾书、中行于晋厉公八年(581)弑晋厉公迎立,在位十五年,除不附臣七人,派魏绛和戎并使其亲附,晋复霸。
单襄公,又称单子,名朝,周大夫,周定王曾他派聘宋,本子爵,韦昭注:卿大夫于其私土(即采邑)称公。又,汪道孙《国语考异》:“单襄公曰驩。”黄丕烈《国语札记》:“删去单子,段云:有单字者误也。”
晋顷公,晋昭公子,名弃疾 。
按:襄公有疾时对顷公一席话,论及仁、敬、忠、信、义、智、孝、惠、让、勇等十一个道德范畴,都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中重要范畴,其观点也接近一致。
3.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骊姬曰:妾亦惧矣。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1](P290-291)
[注释]
优施,春秋时晋献公之乐队之人,名施,与献公宠姬骊姬有私情。
骊姬,骊戎之女,晋献公攻克骊戎,被掳归,立为夫人,生子奚齐,谮于献公,立为太子,献公死,奚齐立,为大臣里克所杀,骊姬亦被杀。
申生,晋献公之子,立为太子,为骊姬所谮,居曲沃,自杀而亡。
《国语》中论“仁”还有“杀身以成志,仁也”“仁不怨君”“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晋语二·献公》),“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晋语三·惠公》),“仁人不党”(《晋语六·厉公》),等等。又多处颂扬某有德行时常以“仁人”称之。
2013年6月24日初稿
2014年6月8日校
参考文献:
[1] 黄永炎译注.《国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潘文竹
Confucius' Remarks in History of Zhou Dynasty States
ZHONG Er-ju
( Philosoph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
Abstract:History of Zhou Dynasty States is a pre-Qin history record of the discourses of important statesmen and other noted people from Muwang's conquest (about 967 BC) of Quanrong to the division of three kingdoms (403 BC). It contains eight discourse of Confucius, unknown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other books. They contain material about monsters or deities, which render them dubious. Nevertheless, they are recorded for the purpose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Key words:History of Zhou Dynasty States; Confucius' remarks; what the master would not discuss; benevolence
作者简介:衷尔钜(1928- ),男,江西南昌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离休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收稿日期:2015-01-06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5)06-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