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仲夷群众观的当代启示

2015-03-30孙高杰

大连干部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主群众

孙高杰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13)

2015年是改革开放先驱任仲夷去世1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一位标签式的人物,任仲夷被认为是中国1970年代末以后最重要、最出色的改革者和政治家之一。而支撑着任仲夷过人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的,正是其内容丰富、贯穿始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任仲夷的群众观主要包括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实践观、使人民“由穷变富”的利益观、“由民作主”的民主观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已然开启的今天,学习、领会任仲夷的群众观及其对群众利益思想的论述,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汲取思想的养分和实践的动力。

一、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实践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任仲夷鲜明的政治品格和理论品格之一,就是承认并重视发挥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他始终奉行的原则是:“我们的出发点,是承认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无穷的智慧和活力,我们的政策就是要调动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这些智慧和活力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1]222

任仲夷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真理性认识的思想源泉。所谓历史性的创造,往往是老百姓先干起来,干部走在他们的后面,并敢于对群众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和提升,以便造成一种“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在中央还未下正式文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之前,辽宁锦州市的百姓便提出了要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他们说“以阶级斗争为纲,地越种越荒。抓阶级斗争,越抓地越扔。”锦州市委根据群众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生产为中心”,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任仲夷为代表的辽宁省委充分肯定锦州市委的提法,认为这是大势所趋,发文予以肯定。任仲夷还在多个场合公开表态,“锦州这么干好,早该这么干了”。[2]111多年后,任仲夷谈及在辽宁的这段日子时曾深情地说,“广大干部和老百姓,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说明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只有不是的政府,没有不对的老百姓,我们应该感谢的,是他们的不争不靠,我们贻误了他们,哪有颜面再接受他们的谢意。”[2]19

1980年,任仲夷到广东任职后不久,就了解到广东各地的农村改革存在很大阻力,进展缓慢。他从农民的愿望和实践经验出发,旗帜鲜明地表态支持“包产到户,以购代销”改革,并多次开会统一思想。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村生产的蓬勃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一批专业承包大户,有的大户还雇用了一些雇工。当时对于农村雇工问题,人们的看法迥然不同。赞成者认为,这种经营对生产、对农民、对集体都有利,应当允许存在;反对者则认为,有雇工就有剥削,有剥削就是资本主义,应当制止和批判。对于这个问题,任仲夷没有马上表态,而是派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到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弄清情况。同时指示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农村工作部等部门加强研究,从理论和思想上进一步弄清问题。为此,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部联合省委政研室等单位,召开了一次大型的农村雇工问题研讨会。经过几天的集中讨论,与会者对雇工问题取得了基本共识,认为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出现多种经营形式和雇工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不仅在农业,而且在二、三产业应允许其存在,特别对山区、沿海的开发项目更应适当放宽。这次会议在广东省内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基本上结束了对于雇工问题的争论,为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任仲夷始终坚信,“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制定政策和理论探索的重要来源和依据,党的政策和理论离不开群众的实践。”[3]94-95因此,好的政策既要有利于发展,更要顺应民心,取信于民。

二、使人民“由穷变富”的利益观

综观任仲夷一生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为人民谋利益”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从“文化大革命”前后任仲夷的思想和行为可以看出,他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与“发展”放在首位,把富民强国放在首位。他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在取得政权之前,是要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由奴变主”;在取得政权之后,是要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由穷变富”。[4]在任仲夷看来,“由穷变富是真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要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富起来,这是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天经地义的职责。”[4]212

1972年,“解放”了的任仲夷被任命为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分管常务、工业、边防等工作。他对发展经济很重视,同时也对当时的形势很无奈。他曾私下对秘书说,“四人帮”宣扬的“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变修”等都是违反常识的谬论,“不发展生产,群众生活怎能改善,国家怎能富强?”并断言,“总有一天我们还得集中精力发展经济。”[5]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任仲夷出任辽宁省委第二书记。辽宁是国家重工业基地,但由于深受“文革”影响,全省经济困难,人民生活困苦。当时城市居民每人每月只供应三两油,像沈阳这样的省会城市的饭店里,也只有粗粮可卖。为了快速推动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任仲夷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要抓富,城市要抓活,各行各业都要抓管理”的口号,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条例。1979年,当其他地方还处于谈“富”色变状态的时候,任仲夷在辽宁全省开展了一场“敢不敢富、能不能富、让不让富、会不会富”的致富大讨论。随后,辽宁省委做出了允许个体经营,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企业,为国营企业“松绑”等指示,并要求各职能部门为农民致富解决实际问题。当时辽宁省委的目的很明确:不仅允许老百姓富,而且还要鼓励他们千方百计地致富。

随着农村抓富、城市抓活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进,到1980年初,辽宁城乡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地方的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出现了如营口市郊黄旗大队这样的“百万庄”(大队公共积累一百五十万元),良种标兵刘万生等典型集体和个人。就这样,在辽宁任职的几年时间里,任仲夷与同事们一同创造了全国舆论看 《辽宁日报》,农村抓富看辽宁的动人景象。

主政广东之后,任仲夷继续大力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迅速打开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崭新局面。任仲夷坚持认为,只有农民富了,社会才能稳定,城市才能繁荣,其他改革才可能全面实施。因此在广东上任伊始,他就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亲自抓推广农业专业户经验的活动,通过召开全省专业户表彰会,营造敢富、会富的社会环境。随着鱼、苹果等农副产品市场经营的开放,部分专业户率先富裕起来,“万元户”一时成了当时议论的热点,很多人把它看作是一种“资本主义倾向”,认为是产生“两极分化”的温床。针对这样的质疑,任仲夷明确指出“靠劳动致富是件大好事”,与资本主义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取得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致富的方式是不同的,提出“‘万元户’不算富,富了还要富。”的口号。[1]411这句话给刚刚走上致富道路的专业户们吃了“定心丸”,鼓舞了他们的致富热情。

任仲夷的富民思想来源于他对“国强与民富”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他经常在干部群众中阐述“国强与民富”的辩证法,指出民富则国强,要国强,首先要民富。他曾说:“历史上所有的盛世,都是因为政府实行了鼓励老百姓致富的政策。……只有国家和个人都富裕起来,才是真富,才能称得上太平盛世。”[6]

三、“由民作主”的民主观

实现政治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任仲夷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因此可以说,民主思想或“人民主权”思想是任仲夷群众观中最为重要的观点。1979年,当人们还只是谈论四个现代化时,时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就已经公开主张政治民主化。在中共辽宁省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他明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同时实现政治民主化。没有政治上的高度民主化,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4]213任仲夷认为推动和领导民主的发展,符合我们党历史发展的自然逻辑,是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价值所在,是党还未完成的历史任务。他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一直是民主潮流和民主运动的领导力量,建立民主的政体也是毛泽东当年在延安,回答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问题时,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任仲夷所说的民主,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政治文明”的民主。在他看来,世界各地的民主是类同的,都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基于此,他阐述了民主的若干共同特征:1.主权在民,由民作主。任仲夷指出:“我们党说民主民主,应当是由民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各级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不是人民群众的主人。”[3]319针对一些领导干部以“父母官”、“老板”自居等不良现象,他警醒地指出,这实际上是对干群关系的颠倒,是封建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沉渣泛起的表现,反映了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对公共权力的异化。2.多数决定,保护少数。任仲夷认为民主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在行动上必须按照多数人通过的决定办事。但同时要保护少数,防止“民主的暴政”,“即使少数人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不能对他们歧视和排斥,更不能扣上‘敌对’的帽了进行打击。”3.权力制衡,互相监督。任仲夷认为,“现在腐败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因此,他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他还指出,“西方民主制度的这些形式我们不需照搬,也照搬不了,但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民主原则恐怕不能违背。”4.依法治国,保护人权。任仲夷曾说:“依法治国,只有一条,对于法律,不管是谁,大小官员,平头白姓都得遵守,谁违反了,都要依法制裁。”他认为保护人权是民主制度的标志,没有人权保护就没有民主。他尤其重视言论自由,认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中国公民的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他说:“什么叫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人人都说话,大家有饭吃。”[7]

在对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及其实质进行深刻阐述的同时,任仲夷也以他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品格和精神,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推动以民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任仲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专制,缺乏民主,所以“中国实现民主是一条漫长的路,要一步步来”。同时,他指出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是当今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他认为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应该大胆地学习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政治文明,认为“这是人类的文明,肯定有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参考、借鉴。”[7]他反对用简单的“西化”、“自由化”等帽子整人,主张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要结合国情,尤其要重视公民意识的启蒙。

纵观任仲夷的群众观,我们不难发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任仲夷一切思想和观念的理论起点和归宿,全面提升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全面发展人的文化素质是任仲夷始终坚守的理想。任仲夷的群众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自觉运用,是对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在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重温任仲夷的群众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摆正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位,真正做到“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8];必须继续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张岳崎,李次岩.任仲夷论丛:第2卷 [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0.

[2]王廉.任仲夷评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3]张岳崎,李次岩.任仲夷论丛:第3卷[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0.

[4]张岳崎,李次岩.任仲夷论丛:第1卷[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0.

[5]李次岩,高伟梧.怀念任仲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2.

[6]范敬宜.“天天向上”的任仲夷[J].炎黄春秋,2005(8).

[7]关山.任仲夷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J].炎黄春秋,2006(11).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猜你喜欢

民主群众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