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比较分析

2015-03-30麻松卢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米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

麻松卢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妇幼保健院 浙江 温州 325100)

目前我国95%以上的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临床上对该病的发病原因与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遗传、环境、神经内分泌、代谢、精神等因素综合作用有关。长期高血压可导致靶器官(如心、肾、脑)及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最终导致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因此,治疗的主要目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现在对我院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进行联合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以作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4月门诊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76例。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高血压1级65例,2级156例,3级55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年龄60岁,病程最短一个月,最长41年,平均12年;合并症情况: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5例,高脂血症15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6例、心律失常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92例,其中男48例、女44例,年龄35~89岁,平均年龄58岁;对照组情况:氨氯地平组92例,其中男46例、女46例,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59岁;替米沙坦组92例,其中男47例、女45例,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61岁。经统计学检验,三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组(n=92)进行联合治疗,对照组使用氨氯地平组(n=92)、替米沙坦组(n=92)治疗,分别给予氨氯地平5mg/d,联合替米沙坦40mg/d;氨氯地平5mg/d;替米沙坦40mg/d观察治疗4周后,血压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时,药物剂量增加1倍,所有患者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监测血压、血脂、心电图、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的变化,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2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诊断:本次研究对象为原发性高血压,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采用非同日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患者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为本次对象。所有病例均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在实验前患者均有充分的了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3 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组(n=92)进行联合治疗,对照组使用氨氯地平组(n=92)、替米沙坦组(n=92)治疗,分别给予氨氯地平5mg/d。联合替米沙坦40mg/d、氨氯地平5mg/d、替米沙坦40mg/d观察治疗4周后,血压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时,药物剂量增加1倍,所有患者疗程均为8 周,治疗期间监测血压、血脂、心电图、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的变化,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期间不加用其他相关药物。

1.4 高血压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为:取两药联用前3天和疗程最后3天血压的平均值作为判断的依据。

显效:舒张压下降值不小于20mmHg或者降低10mmHg以上至正常水平,

有效:舒张压降低10~19mmHg或者降低值小于10mmHg至正常水平,或者收缩压的下降值大于30mmHg;

无效:舒张压下降值足10mmHg,同时没有达到正常水平

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百分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5 数据处理: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5.0版对所得数据实施统计学检验。检验水准设定0.05(即可信区间为95%),p<0.05表明样本数据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各组血压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联合治疗组的降压幅度明显大于氨氯地平组、替米沙坦组,分别为35.2.0/23.8mmHg、25.3/15.8mmHg、22.5/16.6mmHg。经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为长效钙拮抗剂[4],替米沙坦片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为目前较常用的治疗高血压药物。长效钙拮抗剂通过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对平滑肌的作用大于心肌,是外周动脉扩张剂,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有效降低血压。替米沙坦片通过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阻滞,可较ACE抑制剂更充分有效地阻断血管紧张素对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及细胞增生等不利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平稳,降压效果显著平稳。两药联用,作用机制不同,但是从不同的环节上使外周阻力下降,有协同降压作用。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联合治疗法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易耐受,服用方便而安全,是较为理想的降压药物联用选择。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1] 杨化浩.替米沙坦单用或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用治疗原发性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24):103-104

[2]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

[3] 杨立英.杨益峰 氨氯地平不良反应33例文献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药业2012(4)

[4] 王文,张宇清,马丽媛.CHIEF:中国高血压干预效果研究-初始低剂量钙离子拮抗剂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高血压的随机临床研究阶段报告-1.

猜你喜欢

米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氢氯噻嗪联合替米沙坦用于高血压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甲苯磺酸拉帕替尼原料药中的7种残留溶剂
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瑞舒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造影剂肾病的保护作用
胰岛素抵抗OLETF大鼠血清IL-18水平变化及替米沙坦的干预研究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替米沙坦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BMP-7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