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理论视角解析《金锁记》的比喻特点

2015-03-29

关键词:明喻金锁记喻体

熊 敏 娟

(南方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从传统理论视角解析《金锁记》的比喻特点

熊 敏 娟

(南方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张氏比喻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在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中,既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这类基本形式,博喻、引喻等精巧的比喻也随处可见。在这些比喻用法中,无论是本体还是喻体涉及的范围都十分广泛。可以说,《金锁记》漓淋尽致地体现了张爱玲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炉火纯青的驾驭和演绎。

传统理论视角;金锁记;比喻特点

国内对张爱玲的介绍和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1987年起,对张爱玲的研究日渐细致深入,范围更加广泛。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的评论或从创作心理、或以女性立场、或从现代主义、或以认同理论等多角度肯定了张爱玲的比喻技巧。她的妙喻连篇并非信手拈来, 而是植根于她深厚的文学素养与敏锐的观察与感悟之中的。作为其最完满之作的《金锁记》,“譬喻的巧妙”更是“尽其效用”[1]。

1 比喻类型和比喻结构的多样化

1.1 比喻的基本类型

比喻的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和借喻。在《金锁记》中,这三种基本类型都有涉及。

1.1.1 明喻

《金锁记》这部作品中出现最频繁的比喻类型是明喻。在所有比喻用法中,占大约64%。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喻词同时出现,通常用“像”“好像”“如”“如同”“犹如”等喻词来联接本体和喻体。《金锁记》中最常用的喻词是“像”,共出现18处,其他出现过的喻词还有:一般、仿佛、似的、像……似的、如同,等等。

明喻这种修辞手法能迅速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明显的相似点,用相当简练的语言形象而准确地呈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在阅读时只需较短的时间就能通过想象与联想完成从本体到喻体的过渡。这也是为何明喻成为张爱玲最青睐的比喻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1.1.2 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西方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他认为:“隐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专用于另一个事物,或从种转向类或从类转向种,或根据模拟关系从种转向种。”而亚氏对隐喻的功能的认识局限于“修饰性”和“次要性”上。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将“喻”分为两大类:“比义”和“此类”。他对隐喻的分类开创了我国修辞学理论中分类学说先河。

岳好平在《英汉情感隐喻认知研究》一书中指出,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哲学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合成理论以及原型范畴理论[2]。Lakoff在1993年发表的《当代隐喻理论》一文中对隐喻理论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隐喻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3]。隐喻的结构从形式上看并不复杂,其基本的句子形式就是“A是B”,是判断性的。A称为目标域,B称为源域。通常目标域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源域一定是具体的,是以“具体”来理解“抽象”。如《金锁记》中曹七巧说过这样一句话:

(1)我是个没脚蟹,长白还不满十四岁,往后苦日子有得过呢!

“没脚蟹”指的是没有脚的螃蟹,可以比喻无活动能力者,也可以比喻孤立无援的弱者。

曹七巧在分家产时把自己说成是失去了脚的螃蟹,寸步难行,这种“具体”的形象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了孤儿寡母任人宰割的无奈处境。

《金锁记》这部作品中涉及到的隐喻数量远远少于明喻,占17%。

1.1.3 借喻

所谓借喻就是用喻体代替本体,喻词和本体都不出现。如:

(2)窗子外营营飞着一窠红的星,一窠绿的星。

例句中“红的星”“绿的星”都是喻体,本体“红灯”“绿灯”被省略了,喻词也没有出现。

1.2 比喻的变式

王本华在《实用现代汉语修辞》一书中指出,比喻作为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格,除了三种基本形式外,还有博喻、引喻、较喻、否定喻等常见的变式。

1.2.1 引喻

引喻就是为了说明某一道理,借用故事、寓言或民谣、民谚作喻体而形成的比喻。如小说中曹七巧认为她的哥哥受了婆家的冷遇后,这样说道:

(3)敢情你装不知道就算了!皇帝还有草鞋亲呢!这会子有这么势利的,当初何必三媒六聘的把我抬过来?

1.2.2 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果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作品一开头描写月亮时,就用了博喻的比喻方式:

(4)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月亮”是“湿晕”,又像“泪珠”,一暗一明的比喻,立刻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5)玻璃窗上面,没来由开了小小的一朵霓虹灯的花——对过一家店面里反映过来的,绿心红瓣,是尼罗河祀神的莲花,又是法国王室的百合徽章……

例(5)的博喻是由两个暗喻构成的:是莲花,又是百合徽章。

2 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广泛性

2.1 本体的特点

2.1.1 本体范围的广泛性

《金锁记》里出现的比喻句中的本体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是日月等景象,可以是人物的外表甚至内心,也可以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设喻。

(6)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7)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8)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

2.1.2 本体的结构形式

本体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使得充当本体的语言单位也变得丰富起来,这些语言单位既可以是词、词组,也可以是句子。

2.1.2.1 由词充当本体

(9)园子在深秋的日头里晒了一上午又一下午,像烂熟的水果一般,往下坠着,坠着,发出香味来。

2.1.2.2 由短语充当本体

(10)三爷自己在外头流水似的花钱。

该比喻的本体是一个动宾短语:花钱。

2.1.2.3 由句子充当本体

(11)长安听了这话,如同轰雷掣顶一般。

该句的本体是由单句“长安听了这话”担任的。

2.1.3 “月亮”反复充当本体

同一本体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比喻有多义性导致人们的理解也有多面性,所以,对于同一事物的比喻性描述便会是各式各样的,同一本体就会有多个喻体。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作者对这一意象的偏爱。如本体“月亮”就频繁出现在《金锁记》中,随着阴晴圆缺形状的不同以及人物喜怒哀乐各异的心境,它时而如“赤金的脸盆”,时而如“石印的图画”,又如“灼灼的太阳”,甚至也可以是“狰狞的脸谱”。张爱玲对月亮的喜爱在这部名篇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2.2 喻体的特点

本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喻体的多样性。在《金锁记》这部作品中,我们发现有的喻体是采用了词语的词汇义,有的是采用了文化义,有的侧重于虚拟义等等。《现代汉语语义学》将现代汉语的词义分解出五种意义成分:理性义、色彩义、结构义、文化义和联想义。“理性意义是稳定的,它需要社会成员的一致公认,轻易不会改变,所以也是封闭的。”[4]

2.2.1 喻体的理性义

所谓的理性义,是指在比喻中,有些相似义随着语言的历时发展,逐渐老化,稳固成比较固定的,轻易不会改变的词语。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可以发现《金锁记》中比喻句的有些喻体就运用了理性义。如:

(12)平辈小辈一个个如狼似虎的,哪一个是好惹的?

“如狼似虎”是指像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这是曹大年看望七巧时对妹妹说的话,言下之意是在姜家这个大家族,即使是平辈和小辈,也都不好惹,七巧以后说不定还能用得上这个哥哥。这句话是对七巧的提醒,更多的是表达七巧对自己及一家人冷漠态度的不满。

(13)七巧暴跳如雷,准备明天亲自上学校去大兴问罪之师。

“暴跳如雷”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53页的解释是: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形容大怒的样子。

(14)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

这是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之后,七巧当时的心理。《现代汉语词典》对“捉迷藏”的解释是:比喻言行、行为故意迷离恍惚,使人难以捉摸。傅雷对于这段描写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沐浴在光辉里’,一生仅仅这一次,主角蒙受到神的恩宠。好似项勃朗笔下的肖像,整个人地都沉没在阴暗里,只有脸上极小的一角沾着些光亮。即是这些少的光亮直透入我们的内心。”[1]

再比如,当七巧知道有人给女儿长安做媒时,对长安说了这么一句:

(15)你三婶替你寻了汉子来,就是你的重生父母,再养爹娘!

“重生父母”即“再生父母”,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多指救命的恩人(《现代汉语词典》)。因为读者对这些有着较稳定语义的词汇在意思的表达上早已形成共识,所以阅读作品的时候能很轻易地理解喻体所表示的含义。

2.2.2 喻体的地域色彩义

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使用比喻或以比喻造词时,往往会选用带有地方特色的喻体,即方言,使比喻义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汉语修辞学》中把现代汉语的方言分为六大方言区,其中包括吴方言。张爱玲作为海派文学的女性代表,她的作品里充满着洋房、咖啡、香烟等小资情调的物象,而在喻体的选择上也不可避免带有上海特有的地域特色。如在《金锁记》中有这么一句:(16)七巧道:“奶奶不胜似姨奶奶吗?长线放远鹞,指望大着呢!”

“长线放远鹞”比喻做事要有长远打算,要有耐性和恒心。汪仲贤在《俗语图说》的“放鹞子”一章中指出“风筝,一名纸鸢,上海人叫做‘鹞子’”。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叶祥苓教授也把这句话收录在他所著的《苏州方言志》的谚语部分。可见“鹞”的说法带有浓厚的江浙地域色彩。

对于方言的作用,王希杰认为,首先,在某些情况下,方言有普通话不能代替的作用,有时通过方言作者由此表达对家乡故土的怀念之情;其次,方言成分的适当采用,可增添作品的地方特色,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5]。例(16)中方言“鹞”的运用就是服务于塑造人物形象这一目的的。

2.2.3 喻体的文化义

汉语比喻中,往往选择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喻体作比,使整个比喻具有文化意义色彩。喻体的主要类型有源自传统文化观念的、源自佛教文化的、源自神话故事的、源自物质生活的、源自制度文化的、源自自然环境的以及源自历史背景或典故的等[6]。《金锁记》里有这么一句是七巧听到要给长安做媒时,对兰仙说:

(17)怎奈这丫头天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

例中“扶不起的阿斗”便是源于历史人物典故。阿斗是三国时期人物,原名刘禅,刘备的儿子。他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千古笑柄。后来,人们便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或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振作起来的人。女大当嫁,作为母亲本应感到高兴,可曹七巧却没有丝毫的喜悦,“恨得只嚷嚷”,只觉得这个女儿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读者读到这儿看到的是一个人性被严重扭曲的母亲。她因为自己年轻时在婆家受到人格的侮辱,没有享受到正常的爱情和婚姻,没有得到幸福,所以也见不得别人幸福,甚至连自己的儿女也不例外。

3 结语

从语言表达形式方面可以看出张氏比喻的独特性,《金锁记》中出现的比喻用法中,比喻的类型非常丰富。张爱玲使用的比喻方式主要集中在明喻和暗喻,尤其以明喻为最甚,博喻、引喻等比喻虽不多,但用得相当精巧。这些比喻用法中,无论是本体还是喻体涉及的范围都十分广泛。可以说,《金锁记》这部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1]的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张爱玲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炉火纯青的驾驭和演绎。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M].傅雷.傅雷散文.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岳好平.英汉情感隐喻认知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31—63.

[3]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 Ortony (ed.),Metaphor andThought, 2nd ed.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15.

[4]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62—63.

[6]盛若菁.比喻语义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74—78.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5.03.059

2015-01-16

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度“科研启动计划”青年科技人员培育项目(编号:PY2013S011)

熊敏娟(1973—),女,湖南岳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叙事学。

H05

A

1674-6341(2015)03-0137-03

猜你喜欢

明喻金锁记喻体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及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