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发展视角下的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2015-03-29吴旭丹

关键词: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浙江省

吴旭丹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使得高职院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支撑智力支撑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丰富,系统也不断开放。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建设的进步与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现有教学设施与环境和高职院校多元建设不相适应,发展速度、数量与发展质量不相协调匹配等矛盾,使得校园空间缺乏独到特色、校园环境缺乏人文精神、校园情感缺乏归属载体。在此背景下,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实施,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建设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关注。从多维度协同发展的视角,对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如何既能承载起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自然因素和历史积淀,又能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现状

历经从1999年至今的连年扩招,浙江省已全面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截至2014年,浙江省共有高职院校47所,全日制高职学生37 万余人。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就浙江省高职院校而言,普遍存在着建设时间短、规划意识弱、文化积淀少的现象。在现有的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建设上,大都模仿普通高校的规划模式,没有把高职院校特有的“高教性”“职业性”的双重特点融入到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当中去,缺乏协调发展的思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 功能方面的问题

回顾浙江省47 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近90%的高职院校是在2002 左右由几所中职、中专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浙江省高职院校基本都建设了新校区,但由于受过去传统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思路的影响,使得校园建设在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混乱的情况。此外,由于高职院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少,加之受建设资金和用地等方面的影响,在实验实训建筑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以独立的单体建筑建设为主,缺乏系统规划建设实验实训区的情况。

1.2 形态方面的问题

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在形态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形式大于功能。受传统观念影响,在平面构图中更多地追求轴线与构图的绝对对称和场面的宏大,而对校园环境满足人性化需求的使用功能关注不够。另一个方面是缺乏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空间体现。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就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对比而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建设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紧密,故在校园形态的规划设计上应具备更多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可变性。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要有别于普通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既要体现“高教性”,又要体现“职业性”。

1.3 人文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建设普遍存在新校区位于市郊的高教园区,校园历史传承缺乏,师生及校友对新校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低。就内部而言,新校区历史延续性不足,人文气息不够。从外部环境来看,新校区花草树木仍然幼小,自然环境缺乏浓郁的绿色,而且缺乏师生口口相传、有故事的建筑和景观等人文历史元素。另一方面,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规划建设普遍存在着论证、设计时间短,建设、施工速度快,传统特色、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从深层次的角度看,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建筑风格趋同,崇尚流行的设计手法,缺乏对学校人文历史元素的有效延续,更无法达到追求空间精神价值的哲学高度。相比之下,百年老校那饱含沧桑感的古建筑,满身垂须的参天巨木,都给人以震撼人心、充满归属感和催人向学的空间魅力。

2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意义

从理论上看,随着大规模建设高教园区、建设大学校园时期的过去,学界出现了大量的对于普适性大学校园环境规划的研究,但缺乏对细分类型尤其是对高等职业类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研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普遍遵循的是与本科院校同样的规划设计要求、原则与方法,遵循以教育层次结构来代替教育类型结构和人才结构的指导思想,用高等教育的一般模式代替了“职业类”办学层次模式。从实践而言,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有着“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发展模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上,要以“高教性”和“职业性”为立足点来进行规划设计,合理地布局教学、实训、活动空间,满足职业教育的相关诉求,将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上应以实验实训区域为核心进行规划设计布局。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工学结合,带来企业与教学的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工厂流线与教学流线之间的关系。

3 协同发展视角下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对策

3.1 功能系统布局

规划功能分区是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中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决定着整个高职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成败。时至今日,高校校园功能分区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变化:一是校园功能分区的复合化,即各个校园功能分区之间复合存在混合使用。二是新兴的功能分区开始出现。因此,就高职院校而言应该系统地对功能分区进行整体的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高职院有着普通高校所没有的面积庞大的实训区,实训区与教学区相比同等甚至更加重要,它是衡量一所高职院办学实力的最重要区域,也是投资最大的功能区。故在设计当中应以围绕实训区、打造功能复合、预留发展空间为原则,以实训区域为中心组织校园空间,成品字形格局整合教学、生活、活动三个区域,使得实训区与其他区域形成高效的联系,各个功能分区具备多功能多相性。此外,在环境规划当中,还应充分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在系统完整地规划设计校园道路网络的基础上,在各区均预留发展用地,为日后的发展留有空间与余地。

3.2 交通系统布局

校园交通网络,是师生校园生活出行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高职院校校园交通系统一般可以分为道路(主路、次路、小径)、广场、室外机动车停车场三大分系统。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办学主体不同和办学层次差异,因此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规模比普通高校要小,校园步行交通圈仍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师生校园生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在规划设计当中要强化步行组织,营造交往环境。即从使用功能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交通便捷,又从人文环境诉求方面考量,创造人性空间特征与宜人尺度,使校园道路从机动车的控制中回归到公共、开敞的开放空间,在校园交通系统中营造良好步行环境更重要。在规划道路系统时,还应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训区域上。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的特点进一步加强,联系也更加紧密。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场地也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这种深度的融合已成为当前浙江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因此实训区的人车分流、道路宽度、转弯曲率和校门的宽度等方面还应加以区别。此外,针对不同性质的高职院校,交通流线的规划布置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必须根据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来规划道路交通体系。

3.3 景观系统布局

一方面是绿脉与文脉的有机融合。绿色植物能够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遮阴蔽日,并为校园建筑提供丰富的背景色彩,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绿脉组成部分的水体也是校园景观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校园环境的水体规划设计中要做到有聚有散、有动有静,聚水如辽阔湖面,海纳百川;散水似山边小溪,曲折萦绕;动水如泉如瀑,激流奔涌;静水似湖似潭,波光涟漪。高职院校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既要体现学校特色和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又要表达高职院校育人的场所精神,使得两者交融相契。

另一方面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相契。在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要从建筑形态和环境景观两个维度上,注重体现学校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与校园文化特点。通过小桥流水、雕塑长廊、地域特色景观等元素,营造自然与人文、生态与文脉的融合。通过特定地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设计营造,能使身处校园环境的师生产生特有的地域情结,思考校园与城市的关系,进而发挥校园环境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起的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4 结语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是一所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硬件体现,融合“高教性”“职业性”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更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环境基础。在浙江省高职教育发展的今天,引入协同发展视角、融合职业教育诉求的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任务艰巨,使命重大。只有从浙江省高职院校的内在需要和实际出发,才能把握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实质,才能将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引向更深、更细、更专。

[1]齐康.大学校园群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J].新建筑,2002,(5).

[3]何镜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J].建筑学报,1996,(3).

[4]梁海岫.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9.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EB/OL].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浙江省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初心》
规划设计作品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