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三下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2015-03-29唐智
唐 智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民办高职院校“三下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唐 智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具有高校“三下乡”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后,民办高职院校“三下乡”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封闭管理社交不足、过度开发难以持续、覆盖面窄缺乏参与等问题,需要从创新形式充实内容、科学决策促进社交、合理维护持续开发、扩大参与提升实效等方面加以解决。
民办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服务
1997年开始,全国高校拉开了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以下简称“三下乡”)。“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1]。民办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下乡”工作近年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概述成绩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为之寻找解决的对策。
1 民办高职院校“三下乡”工作中的成绩
民办高职院校“三下乡”工作一般是在学生工作部门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部门教师率领教学单位在读大学生进行,其规模不一,形式多样,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取得的成效有小有大。其主要成绩概述如下:
1.1 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成长
“三下乡”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是高职院校象牙塔内莘莘学子锻炼自我、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学生身兼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两个角色,与此同时也是受教育者,他们的多重身份巩固着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2]。正是基于此,每逢“三下乡”征集报名的时候往往能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由于“三下乡”的活动地点、形式、内容、人员都超过了平日校内学习的范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吸引力。大家参与后,往往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在组建的“三下乡”团队中和活动中积极建言献策、辛苦“奔波”,并以此为乐。大量的事例证明,经历“三下乡”后,多数参与者确实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这种国情后面的视觉冲击足以让他铭记——孤苦无依的老者、衣衫褴褛的孩童、飘摇破败的旧屋、断壁残垣的村落、垃圾满目的河流、杂草丛生的村陌、老少相依的家庭、挥汗如雨的劳作、贫富悬殊的家境、硕果累累的枝头、人头攒动的集市,等等,这些是大学生们在书本中很难看到的,因而大家就理所应当地产生共鸣或获得感动或引发深思),并促进大家感怀生活不易,更应珍惜大学宝贵光阴,审视自我,掌握技能,提升素质,为毕业后容身社会打下基础。
1.2 落实实践教学,巩固教育成果
“三下乡”活动也是不少高校“思政课”促进理论教学,内化思政理论的重要形式。据笔者掌握的资料,不少学校的“思政课”教学部门将“三下乡”设置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实践教学项目。这也是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力尝试。为此,教师团队进行专题研讨,设置了实践教学对象、内容、步骤和考核标准。这种实践教学对加深学生对“概论课”相关理论的学习有明显的实效。
1.3 促推服务社会,提升社会能力
“三下乡”活动内容要求参与的大学生具备多样的社交能力。在开展社会调查的时候,需要既兼顾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又要兼顾调查过程的顺畅性,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实现良好的沟通;在进行支教的时候,需要兼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也需要正视教学对象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把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外,还需要重点关注针对特定教学对象(年龄不一、层次相异的村童)进行施教,在需要自己解决伙食的时候,更少不了与商家的讨价还价,与后勤组其他同学的充分沟通,伙伴们对伙食的“好评”“恶评”所应采取的合适态度;此外,“三下乡”涉及的慰问“五保户”,帮助农户干农活,面临各种突发事件等都要求大学生具有并不断塑造良好的社交能力。经历过“三下乡”洗礼的大学生们在这方面往往能更胜一筹。
1.4 宣传高校形象,塑造学校品牌
高高扬起的校旗、整齐划一的队伍、令行禁止的纪律、文明恰当的言行、特色鲜明的活动、恰当有度的参与,这些都能给“三下乡”所在高职院校的形象加分。这方面,是许多院校特别看中的,大家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能在言谈举止上严格要求自己。当然,这种对学校形象的正面宣传,也会反过来促进下年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则,活动难以持续,甚或遭遇中途停止,这无疑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2 民办高职院校“三下乡”工作中的问题
2.1 形式单一,内容单调
民办高职院校的“三下乡”活动由于活动经费、人身安全、学校影响力的原因,往往选择比较近的地方,选择比较单一的形式和简单的内容。形式方面,主要集中为社会调研、主题访谈、短期支教、主题宣传、支农助农、慰问交流、文艺表演、素质拓展等。内容方面,则主要为文化建设、环境保护、慰问留守儿童等。落实到某一具体团队,受时间、人手、精力的限制,可选择的形式和内容则更少。并且在一个特定的实践地点,由于多年来活动形式和内容陈陈相因、缺乏创新,不能吸引驻地群众、干部和青少年的关心,更难以获得积极的支持,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了。这也无怪乎当下不少“三下乡”团队学生们和带队老师无限感慨于“三下乡”活动的每况愈下了。
2.2 封闭管理,社交不足
这里主要基于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特殊性和艰难性。具体说来,民办高职院校目前在招生、办学、建设方面仍不能获得与公办院校的同等待遇,招生工作关乎生死存亡,办学活动决定长远发展,建设水平决定未来定位,这不能不令民办高职院校的决策和领导者们充分关注。“三下乡”活动往往离校园较远,难以密切关注和监控,因而风险显而易见。而民办高职院校又很难承受各种风险,唯恐一个小小的纰漏会影响学校声誉、生存和长远发展。面对有风险又不得不开展的“三下乡”活动,组织者们只能选择画地为牢,尽量封闭掌控了。
2.3 过度开发,难以持续
民办高职院校的“三下乡”活动较之公办院校在活动地点、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民办高职院校的“三下乡”活动地点往往距离院校所在地较近,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有利于控制活动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最大程度保护好参与学生的利益。但殊不知这种选择也容易造成有限驻地的过度开发与审美疲劳。笔者了解到,有的地方连续多年都有“三下乡”团队前往开展活动,而活动内容却大同小异;更有甚者,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一年(一个暑假)接纳了多个团队的活动,而这些团队在举办活动的时候也难免“撞车”。这些都是造成过度开发与审美疲劳的原因。
2.4 覆盖面窄,参与不足
能造成影响力并取得实效的“三下乡”活动不多,这与学校的支持度、学生的能动性有关。真正能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和取得较好实效的,多为学校组建的校级或更高级别的团队。为了提升实践效果,也为了便于组织管理,校方往往会选择能力素质较好的学生干部组成团队。许多感兴趣的普通学生则很难有机会参与,长此以往,学生们也就不再尝试,甘做一名局外的“看客”,无聊地看着学生干部们的参与。这无形之中也影响了“三下乡”的效果。
3 民办高职院校“三下乡”工作之对策
3.1 创新形式,充实内容
民办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开创崭新的形式,选取新颖的内容。例如,与其选择无甚变化、死气沉沉的常规活动,不如及时与驻地加强深入沟通,“私人定制”或提供一些脑力劳动产品。如,想建设网站的,可以派遣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建设;想规划乡村的,可挑选园林工程专业学生进行设计;要开发产品的,可选择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亲为设计。这种“投其所好”的做法和术业有专攻的策略可能会比宽泛、漫无目的的活动开发要好得多。形式方面,我们不单可以选择提供免费的服务,也可以根据工作的难度大小与价值高低进行有偿服务,这也是体现当代大学生价值的重要机会,并可以实现一劳多得。
3.2 科学决策,促进社交
如上文所述,事先对双方情况加以把握并深入沟通,可以更好地保障“三下乡”活动决策的科学性。这种决策,能帮助参与的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挥专业特长,为团队共同努力打造质量上乘的服务产品,也为大家能真正深入参与社会提供机会。这种科学决策下的结合专业背景、锻炼专业能力的社会参与比常规的嘘寒问暖、买卖交易、走访交流要好很多。笔者认为,这也是今后民办高职院校“三下乡”活动异军突起的一个重要机会。
3.3 合理维护,持续开发
一个联系点、驻地的维护是值得关注的。乡村的各种事务繁多,烦不胜烦,自然不宜常打扰。当然,也正是由于事务繁忙,更不需要那些莫名其妙、不知其所为的所谓“三下乡”。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和驻地双方应非常坦诚地交流,告知各自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这样,驻地愿意接纳“三下乡”学子来这提供服务,高职院校学子也有了施展才华的实现平台,可谓互取所需。
3.4 扩大参与,提升实效
如上文所述,只吸纳少数人的参与,毕竟对提升“三下乡”活动的实效有限。笔者认为,民办高职院校应强调“三下乡”的重要性,虽非校级重点平台,也可以施展才华、锻炼自我。当然,校级或以上团队应更多更公平地吸收普通学生的参与,让大家满怀热情地投身其中。另外,更应该重视校级或以上团队的参与,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简单的人员配备下,毫无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也能取得相应“三下乡”的实践成果,这些更难能可贵。为此,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营造良好氛围,吸引大众关注,积极正面引导,树立优秀典型。笔者深信,在认真总结过去的成绩与不足,吸取更多的成功经验后的民办高职院校的“三下乡”工作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获生机,熠熠生辉,大放异彩。
[1]徐凤,张伟.暑期“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职能作用发挥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贺慧.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创新模式的探究[J].才智,2014,(3).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5.03.030
2015-03-11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多样化人才培养研究”(编号:Y201459)阶段性成果
唐智(1984—),男,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文化、校园文化、思政教育教学。
G642.44
A
1674-6341(2015)03-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