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次翻译高潮看翻译与社会形态的相互影响

2015-03-29李蕾

关键词:佛经统治者高潮

李蕾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翻译作为某个译者的个体活动,其动机和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但当某类翻译活动成了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持续性的集体活动时,则必定有其深层的社会形态原因。与此同时,这些因素也必定会对译入语社会和文化造成一定程度和广度的影响。纵观中国的翻译发展史,翻译活动发展起伏,受中国的翻译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的特殊需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重要方面。与其他历史发展一样,中国的翻译发展史历史悠久,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到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中国典籍西译的第二次高潮,再到清末、五四前对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学的第三次翻译高潮,都分别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对翻译的需求及翻译对其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其中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分别在这历史这三大翻译高潮中,对翻译的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都是不同的。

1 汉魏晋唐:佛经翻译和第一次翻译高潮

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相当的规模,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于唐代达到鼎盛,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又称“千年译经运动”,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影响可谓是深刻而久远的,之后的科技翻译也是寄于佛经翻译里的,由此可见佛经翻译的作用和影响。它的产生和发展,也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有关。

1.1 政治因素

佛经翻译的产生,来源于当时的统治者的需求。历代的佛经翻译都反映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并得到朝廷的支持。佛教的“来世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从当时的“译场”即可反映出当时统治者对翻译的相当重视,从而更能推动佛经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地在思想上使人们达成一致,束缚人们的思想。

佛经的翻译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可见其对巩固统治的重要性。无论是早期的佛经翻译的产生还是唐朝时大规模兴起的佛经翻译,都是因为佛教文化的思想和内涵符合统治的需要,可以禁锢人们的思想,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此才会盛行很长时间,并且深入人心,由此可知,政治因素是佛经翻译得以产生并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1.2 经济因素

佛经翻译,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由于封建统治严格,当时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底层人的生活质量极端低下。而佛经中的思想对于人们摆脱精神上的欲望,解除精神上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帮助的,进而也能帮助统治者实现其统治,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进而,佛经翻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翻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佛经翻译的内容可以反映出其对经济的影响。佛经翻译是统治者组织和大力宣扬的,因此符合其统治需要,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进而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和经济的发展。由于之后的科技翻译也是寄生于佛经翻译之中的,因此也是可以推广到实际生产力之中的,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1.3 文化因素

佛经翻译大规模的发展和进行,对当时中国的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佛教思想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佛经对汉语语言的影响是极大的,首先是促进了中国音韵学的产生;其次是促进了许多汉语新词的产生。这些对丰富汉语言及充实中国文化都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佛经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是主要的。一开始,佛经的翻译并不是由于文化的需求而产生的,但是随着佛经翻译的大量盛行,佛经对汉语、对翻译理论、对翻译策略等都产生了较深的影响。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引起了一些争论和探讨,但更多的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和相互影响,从而完善了中国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丰富。

2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和第二次翻译高潮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中国科技翻译发展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情况复杂。在这之前,科技翻译都是比较零星,小规模的,但在明末清初,涌现出一批相当规模的科技翻译作品,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关。

2.1 政治因素

从当时的历史来看,在明代以前,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并且“重文轻理”。到了明代,中国的自然科学已大大落后于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强国。当时的统治者慢慢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企图通过翻译西方书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在当时的封建闭关锁国的情形下,并且只是部分地吸收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的背景下,是不能完全实现“强国”的目的的,但西方传教士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促进了一些中国士大夫的觉醒,利于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知,科技翻译是适时随着统治者的需要而产生的。明末清初以前,我国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强盛时期,统治者以“自我强大”自诩,因此与外国交流较少,只是出于一些交流和对统治巩固的需要,进行了较少的书籍的翻译。到了明末清初,社会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统治危机出现,国门被迫打开,才使一些士大夫和官僚阶层初步意识到学习和翻译西方书籍和科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科技翻译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2.2 经济因素

中国的科技翻译,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需要。当统治者和一些士大夫慢慢认识到东西方科技水平的巨大差异后,当时一些仅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完全不能与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发达的科技水平相比。明末清初最多的是一些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进而推动了中国科技翻译的发展,之后的一些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也是因为一些外来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性,进而推动其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明末清初时期,许多大的翻译事件都反映出经济对当时翻译活动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当时传教士来华的译书还是之后组织的大规模的译书,这些翻译书籍的内容都涉及到天文、地理、农学、数学等,与当时的农业技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有些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翻译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也反映出经济的需要,由此可见经济需要与当时科技翻译的相互影响力。

2.3 文化因素

当时的科技翻译高潮,亦推动了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作为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桥梁,将西欧先进的科学文化,如天文、数学、物理、哲学、艺术、地理等科学知识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丰富了中国文化。

从中国的古代开始,翻译活动就在频繁进行。不论是秦汉时的“丝绸之路”和与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交流还是后来逐渐扩大的与波斯、印度等国家的交流和访问。这些都是早期中国对外“翻译”活动的象征,而这些翻译活动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和互补的反映。

3 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和第三次翻译高潮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的武器设备在技术上与西方的差距。这一时期的翻译主要是对西方社科经典的翻译,这也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

3.1 政治因素

西学翻译高潮直接地讲是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催生的产物。清末民初时期,以鸦片战争为起始点,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上层阶级慢慢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从而开始思考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和发展。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痛感中国在技术装备上的落后。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从而引发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物质文化为目标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3.2 经济因素

西学翻译的过程是当时中国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像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力图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于是引发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大量翻译人才,一些有用的翻译著作也在这个时候产生。

清末民初时的对“器物”的学习和引进反映出经济的需要。洋务运动时期,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翻译大量书籍,培养翻译人才,都是当时时局的需要。洋务运动在借鉴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客观上,一些先进的西方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经济的诸多领域,如纺织业等。由此,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可见,翻译与当时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3.3 文化因素

西学翻译的高潮的出现,也是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的强大冲击,引起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引发了之后的五四运动。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清末民初对西方小说、剧本和诗歌等的翻译都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经开始接受西方新文化,向中国旧思想和旧习俗提出挑战。

清末民初时期是社会转型的时期,传播了一些先进文化。由于当时的一些进步人士已经逐渐从“天朝上国”中觉醒,认识到“器物”和“制度”都不仅仅是中国社会需要改革的,在文化上,传播西方先进的民主和进步意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行之路,从而希望从翻译和交流中,引进和宣传外来先进文化,解放民众的思想,促进人民意识的觉醒。

4 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不难发现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因素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翻译史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翻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翻译史的发展和社会形态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素芳. 中国史上政治介入对翻译活动的作用和影响[J].湘潭师范学报,2005,(5):112—114.

[4]周景刚.从三次翻译高潮看翻译与文化的互动[J].史教资料,2006,(下):28—29.

[5]仲伟合.从中西翻译发展简史看翻译在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语言与翻译,1997,(2):29—31.

[6]陈杰.翻译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特殊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105—111.

[7]李雪菲,柯欢欢.自成特色的中国翻译体系及其影响因素[J].今日南国,2009,(127):219—221.

猜你喜欢

佛经统治者高潮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百折再看高潮来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