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文献翻译译者主体性特点初探

2015-03-29

关键词:含义译者译文

陈 昕

(河南理工大学 万方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

政治文献翻译译者主体性特点初探

陈 昕

(河南理工大学 万方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

从哲学层面分析“主体性”含义,进而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定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得出译者主体性在政治翻译中的四个特征,即准确理解原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时代意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译者;主体性;政治文献翻译

政治文献翻译对中国对外传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能起到很好的宣传、解释作用,但是相关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大多是讨论小说、诗歌等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将其运用于政治文献翻译的研究寥寥可数。传统的政治文献翻译研究多集中在对原文的“忠实”上,但其实译者主体性的恰当发挥正是为了提高译文质量,从而更好地忠实于原文,二者并不矛盾。

1 译者主体性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西方当代哲学鲜明地指出人是主体,人作用或感知的对象叫做客体。马克思主义倾向于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客观世界的主体,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人的主体性。而我国的哲学大家陈先达也曾指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而不是主体是人的规定性。主体是人的规定性叫做人性,而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叫做主体性[1]。

不同的学者对翻译中的主体和主体性持不同的观点,而其中认可度最高的是许钧的观点:在翻译中,我们可以把译者视为狭义的翻译主体,而把作者、译者和读者当作广义的翻译主体[2]。笔者对此持相同意见。

译者主体性主要是指对原文文本的自主选择及翻译过程中展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认为译者主体性贯穿整个翻译活动的始终。具体来说,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在语言层面对原文文本的理解、阐释及翻译,还体现在他对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的目的和策略以及对译文文化的操纵转化等。也就是说,作为主体,译者会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协调自身与原文作者之间以及自身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

2 政治文献的特点

政治文献翻译与其他文学翻译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为了阐述各种社会政治问题,政治文献要求广泛运用大量抽象专业术语。正如史震天指出的那样,在不同的政论文里,依不同的内容,可以使用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历史学等种种领域内的术语。这些术语本身较难理解,给翻译人员造成了比较大的困扰。(2)政治文献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任何翻译的疏忽或偏差都有可能给国家政权及利益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后果严重。程镇球建议:政治文献不能任意删字,当然也不能任意加字,或者离开原文自由发挥;要紧扣原文,甚至一些小零件也不应放过;有时原文的词序也要很好地注意,不要轻易颠倒,避免犯政治性错误。(3)政治文献的翻译要注意与时俱进。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用词层出不穷,还有一些词被时代赋予新的含义,若使用不当,容易造成误解,这就要求翻译人员需要时刻注意语言的发展变化。政治文献的这些特点给翻译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并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留下了极大的空间,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调动译者自身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原文、表述译文[3,4]。

3 政治文献翻译译者主体性的特点

正如伽达默尔所强调的文本面向一切时代开放并进入了理解者的意义领域之中,译者在诠释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与客观存在的冲突,为此译者要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作用,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选择与适应。在翻译操作的过程中,一切适应与选择行为都要由译者做出决定和实施操作,包括在译文选择过程中,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译文的选择,最终产生译文。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就是译者的偏见、视域、期待视域、翻译的目的、潜在读者等因素。经笔者查阅大量资料阅读文献总结,政治文献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呈现如下四个特点[5,6]:

3.1 准确理解原文

尽管在前文探讨译者主体性的特点时出现大量“能动性”和“创造性”字眼,但是翻译和其他的主体创造性活动仍有不同:译者必须以准确理解原文、恰当阐释原文为前提,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政治文献翻译尤其如此。在政治文献翻译中忠实比优美重要,意义比风格先行。政治文献中涉及大量的抽象专业术语,涉及领域广泛,涵盖文化、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工业、农业、医疗等等,这些词语的准确理解对译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也为译者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7,8]。

例1:建设生态文明。

Promote a conservation culture.

有人提出,“生态”的英文表达是ecology/ecological,不能译为conservation。但事实上,这里的“生态文明”传达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它所处的上下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知,这里的“生态文明”意义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所以这里的“生态”不仅仅是“ecology”的含义。根据The American Heritage Science Dictionary,“conservation”一词有如下含义:“Conservation refers to the protection,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or restor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 ecological communities that inhabit them, and is generally held to include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current public benefit and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utilization.”由此可见,这里的“生态文明”翻译为conservation culture比机械地翻译为ecological culture更为恰当。

例2: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二十年翻两番。

The objective set at the Twelfth National Congress is to quadruple the gross annual value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output in 20 years.

若想准确理解上述例句,首先要对“翻两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翻一番是原来数字的二倍,翻两番是四倍,翻三番就是八倍,也就是说,翻几番的意思就是原来数字的2的n次方倍。但英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因此译者直接将其含义翻译出来“quadruple”,这比花长句解释清楚“番”的含义要简洁明了得多。另外原句是一个省略句,到底什么数值翻两番原句没有明确给出,若译者只按原句翻译可能会造成困惑,因此译者根据上下文在译文中明确阐述出来了具体的内容,即“the gross annual value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output”。

3.2 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政治性是政治文献的典型特点。程镇球曾指出,从事政治文章翻译的同志要有政策头脑和政治敏感,仔细衡量用词的政治含义与影响。他还指出译者需始终谨记首要任务是准确传达原文的政治内涵,保持对政治形势变化的敏锐反应,用词过重或过轻均不可取。政治文献的用词通常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仔细琢磨的,蕴含深刻的政治含义,不可轻易更改或误解,否则任何一丝的错误都有可能会给国家的政权、团结和利益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8]。

例如,台湾问题一直是我国政治中的敏感问题,译者在翻译此类文章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一个中国(One China)”,凡是涉及到台湾的字眼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坚决不能出现“two Chinas”或者“one China,one Taiwan”的错误译文。另外“台湾问题”应该译为“Taiwan question”而不是“Taiwan issue”,因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台湾仍与大陆分离,但是台湾回归中国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因此“台湾问题”只是中国的内部问题,不容其他势力干涉,是一个question;而issue传达的含义是两个政权之间的纷争,用在这里极不合适。而对应的“中国大陆”不可以翻译成“mainland China”,因为这个译文会给外国读者留下世界上有两个中国的错误印象,因此必须翻译成“China’s mainland”或“the mainland of China”。

例3: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的地位。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retain the status of a free port and a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例3来源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译文选自外文出版社译本。有些译者看到“独立”,第一反应就是independent,但该词用在这里并不合适。因为independent暗含不受其他政权管理、有自己独立的机构和管理机制的团体,如an independent country。而separate则是指分开的、单独的,因此用在这里更合适。试想,如果译者稍有疏忽,这里翻译成了independent,很可能会给外国读者造成误解,给好事的媒体记者授之以柄,恶劣影响可想而知。

3.3 新词新译更新快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TheTranslationofPoliticalLanguage一文中曾指出:政治文献语言时代感很强,翻译时须尤为注意。政治语言更新取舍交替极快,一个新词可能刚出现十分钟即被新生词语覆盖。当然这么说可能有些夸张,但说明了一个事实: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新政策的不断出现,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新生词汇和表达,也有一些老的词汇和表达被新的时代和环境赋予新的含义。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文献翻译人员,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直面新的挑战,也就是说,译者不能简单满足于看似准确、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译文,而是要不断地思考寻求新的译文来表述新时代赋予词语的新含义,而那些陈旧不合时宜的译文也必须摒弃[9]。

例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to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在十六大报告中,“小康社会”被翻译成“a well-off society”,因为当时的“小康社会”主要是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达到小康。但在十七大报告中,翻译人员并没有沿用原本的固定的译文,而是推出了新的译文“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因为有人提出,原有的译文中“well-off”仅倾向于指人们经济富足,但新社会条件下的“小康”全面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及可持续发展,所以旧的译文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不再适用。

3.4 多运用异化翻译

前文多次提及,在政治文献翻译中,任何对原文的更改或偏离均不可取。首先,译者须正确理解原文的内容及风格;其次,考虑到政治文献的独特特点及用词的日新月异,译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并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做到这两点的基础上,译者还须谨慎选择采用的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原语和译入语间文化的差别时采取的应对策略,包括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两种。归化译法是将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异化译法是将一种文化和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有利于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10]。

弗米尔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政治文献的作用是宣传国家或政权的政策,表明政府在一些重要政治问题中的立场和态度,介绍中国的环境,包括成就、发展及不足等,而所有的这些都具备中国特色。翻译政治文献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熟知中国独特的文化和地方特色,因此,译者多采用异化译法来展示中国的文化及异质魅力[11]。

相关的例子有很多,如“三个代表”译为“three represents”,represent原本是动词,在这里用作名词看似不合语法,但已被译入语读者接受。再如“四个现代化”译为“four modernizations”,modernization是一个抽象名词,不可数,这里加上s似乎不合语法,但是在这里译者为了强调中国现代化的四个方面,特意加了s,也被译入语读者成功接受。还有如“纸老虎”译为“paper tiger”,“大锅饭”译为“eat from the same big pot”,“左派”译为“Left-wing”,“责任制”译为“responsibility system”,等等。

但由于翻译的复杂性,译者很难在一篇翻译中始终采用同一种翻译策略,尤其是在语言层面,为了使译文更加流畅、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译者可能会同时采用归化译法。

我国形象的宣传、环境的介绍离不开政治文献翻译人员的努力,离不开他们富有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翻译实践。笔者浅显地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特点,希望能为感兴趣的同仁们提供参考。

[1]陈先达.人的哲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6—11.

[3]史震天.政论文的翻译[J].语言与翻译,1985,(1):69—77.

[4]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2003,(3):18—22.

[5]吴萍.现代阐释学视野下的文学文本翻译者的主体性问题[J].外国语言文学,2004,(4):5—61.

[6]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3):10—16.

[7]Catford, John.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8]程镇球.翻译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Newmark, Peter.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Language”, 1991. About Translation[Z].Ed. Peter Newmark.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10]Shuttleworth, M. and M.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UK: St Jermoe Publishing,1997.

[11]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USA & Canda: Routledge,2001.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5.03.063

2015-03-11

陈昕(1988—),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方究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159

A

1674-6341(2015)03-0145-03

猜你喜欢

含义译者译文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I Like Thinking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五星红旗的含义